高一第二冊產業單元補充資料~台灣也需要一場「慢魚運動」

 李道勇2020-05-17
去年底開始,政治名嘴不時挑起ECFA議題,警告對岸可能終止ECFA,「窒息台灣經濟」。漁業養殖戶紛紛詢問漁業署,ECFA終止後續影響如何?經濟部則說,影響外貿金額將低於五%。似乎五%算不了什麼。但去年,台灣對中國出口的石斑魚約六六一二萬美元,創下輸中業績最糟的一年。
近三年,屏東魚塭已經開始改養午仔魚,也不敢再養低廉的青斑,而改成龍膽石斑和對應大陸人口味的龍虎魚。
近年中國養殖漁業崛起、禁奢令和香港反送中,還有無形的政治肅殺,在在打擊台灣石斑出口。更殘酷的是,台灣石斑逾八十五%外銷,其中高達九十九%是銷往中國大陸與香港。
「台灣石斑還能賣到哪裡?」新加坡?但新加坡的胃納量太小,其他國家則多半沒和台灣簽FTA。
與其求人,不如反求自己。台灣每年進口近三萬噸的鮭魚與鱈魚,但國內每年消費的午魚量只要四千噸,只佔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只要國內消費者少吃進口水產、多吃一些國產,就能消化國內養殖漁產量。」
目前不少食魚教育課程,仍然在使用進口魚類如鮭魚、鱈魚;學校、家長害怕魚刺,擔心讓孩子食用有刺魚,這是黑潮海洋民族最大的諷刺。
台灣的鮭魚從挪威來,帝王蟹來自韓、日,紅蟳、青茵等來自東南亞,白鯧則來自印度與印尼,烏魚子竟然是從中國進口。去年三月的統計,台灣食用水產品進口額就達二十八.六九億美元。
還有台灣還推什麼魚季,像花蓮大力促銷曼波魚,甚至有曼波魚冰淇淋,由於大量撈捕卻造成漁獲量逐年下降。基隆漁會推「鎖管季」推了十幾年,但大量撈捕的結果,夜釣小管的遊客常空手而回。
台灣餐廳還流行海鮮吃到飽,像海膽可以吃到飽?海膽是珊瑚礁生態系的清道夫,海膽沒了、珊瑚死了、珊瑚礁魚類能活?
二○○三年開始,義大利「慢食基金會」與漁民組織開始一場「慢魚運動」。「慢魚運動」主要是讓更多人知道魚是從哪裡來的、漁夫是怎樣的人、海洋的環境變成如何,人們又該如何去食用海鮮?
台灣每人每年吃海鮮五十九.二公斤(世界平均值才二十.五公斤),我們是否有必要來學吃魚?也來一場「慢魚運動」?
(作者為城南文史工作室負責人,台北市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