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球科創中心 上海推22條
上海日前推出邁向全球科創中心建設綱領—「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意見」,這22條意見中,明確目標是建立全球科創中心:到2020年前,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體系;第二步到2030年,要形成科技創新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走出一條具有時代特徵、中國特色、上海特點的創新驅動發展新路。據東方網報導,上海師大價值與知識研究所副研究員楊龍波指出,要把上海建設成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關鍵在人。上海擁有復旦、交大、同濟、中科院上海分院等一批知名大學和科研院所,有165名兩院院士、626名國家「千人計畫」專家,有20.9萬名研發人員,這些人才是建設全球科創中心的核心力量。
據統計,截至去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為2425.68萬人,大學入學率為60.1%,只達到英國、德國、日本等國家全國人口的平均水準,與美、韓等國差距很大。換句話說,目前上海常住人口的文化程度雖然在提高,但總體水準不高。
要形成全球科創中心,作為彰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意見」,預計未來還將圍繞創新政府管理、開放搞活市場、聚焦優勢產業以及調整項目布局等方面推出相關細則,在建立以市場導向的創新型體制機制,建設創新人才高地,優化人才結構等方面進一步破解制約創新的制度壁壘,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空間。
創新絕對不是高學歷菁英的專利。在「意見」可看到,上海加大對小微企業和創業大學生的扶持力度,比如對於拿到風投的創業者予以直接入戶引進,各類人才的專辦戶口也由七年轉為二年等;制定高校大學生創業辦法,支援在校學生創辦科技型企業,創業時間計入實踐教育學分等政策。可以說,從政策層面保障了中小企業擁有同等待遇,給普通人夢想的權利,進一步釋放了中小企業和人員創新創業激情。
「意見」的出台意味著全球科創中心的藍圖已經繪就,一方面要意識到未來人口結構、城市功能、居住環境等方面會帶來深刻變化;另一方面也要緊緊抓住這一難得的機遇,尋找適合自身的發展機會,讓創業不再成為夢想。尤其是以「互聯網+」等為時代特徵的科技創新改變了企業組織方式,無需辦公地點,甚至不再需要雇傭員工就可以運轉,這使得創業不再是少數人的權利,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