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揚新住民語 教育部辦首屆越語營

發揚新住民語 教育部辦首屆越語營

文/電子報小組,圖/國立臺北教育大學726期 2016-07-21

發揚新住民語 教育部辦首屆越語營
來自丁善理中學的越籍高中生講師,親自為國小學童講授課越南語。
北部先行出發 促進多元共榮
此次越南語生活營共有90名學生參加,新住民第二代有68人,非新住民子女占22人。14天的生活營分成3個梯次,A、B兩班各為期一周,C班為期2周。生活營學員以國中小學生為主,但也有不少高中學生報名參加,活動全程免費,僅需事前繳交1千元保證金,全勤即可悉數退回。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越南語生活營計畫主持人的王大修表示,目前國中小越南語生活營先以北北基桃4縣市為實施基點,等未來評估招募成果與學習成效之後,再進一步思考推廣至其他地區的可能性。
王大修指出,生活營有幾項主要意義,除了透過課程增進新住民子女的母語溝通能力、培養優秀新住民語言人才、同時提高臺灣學生學習越南語言及文化的興趣之外,也希望打造一個彼此尊重理解的多元文化與社會。
語言拉近親緣 二代想跟親人溝通
個性活潑的蔡俊榮,正準備念小學5年級,父親原是臺商,在越南結識母親並在當地生下了他。不過,自幼被抱回臺灣生活,對越南文一竅不通,無法跟母系親戚談話溝通。就連關愛他的外婆問他想吃什麼,自己也回答不上來,這件事令他印象特別深刻。
後來因為父親的要求,他開始到處學習越文,因此也報名參加這次的生活營。蔡俊榮說,課程不難,學習還算輕鬆,未來有一天,也許會到越南工作,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多學一種語言,讓他可以跟外婆外公講話聊天。
而分別就讀國中與國小的尤?原與尤?宸兩兄弟,同樣也是新移民後代,他們報名兩周的課程,對於如何打招呼、如何稱謂親戚,已經可以朗朗上口。兩兄弟很喜歡課程安排,不僅實用有趣,對越南的節慶與文化也產生一定的認識。
因為是母親的家鄉話,學習越文對兩人來說,似乎談不上有無興趣,但身為新住民二代,尤家兩兄弟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先學會如何溝通,進而瞭解道地的越南生活及口語表達方式。幸虧營隊老師相當親切,又十分懂得教學,學習過程不至於感到困難。
放眼未來 非二代積極學習越語
剛從國中畢業、9月準備就讀中山女高的宗婕妤,本身不是新住民二代,但也主動報名這次生活營。「最近幾年的趨勢,東協(ASEAN)一直在崛起,多學一種語言,未來工作也會多一種機會。」宗婕妤說,上課內容挺實用的,雖然聽、說能力需要再補強,但第一次接觸越南文,已經對讀、寫有初步的掌握。
參加生活營,不只增進語文能力,也加深對越南文化的認識。宗婕妤期待教育部未來可以舉辦更多東南亞語言課程,開拓自己的視野,認識更多國家,進而泯除既有的成見。而且,跟越南高中生接觸以後,她才發現,原來越南學生英文的流利程度並不亞於臺灣學生,未來若有機會,還想報名更多類似的課程。
參加生活營的理由百百種,放眼未來的就業狀況只是眾多考量因素之一。對於今年才要升上國小4年級的小妹妹曹琦而言,就業問題可能還太過於遙遠,之所以報名生活營,主要還是出於自己對語文的熱愛。
曹琦十分好學,僅管周日遇上教會禮拜,必須請假一個上午,但在周六放學之後,她就主動拜託老師,先教她隔天上課內容,周日下午從教會回到教室,又再一次私下請老師幫她複習早上上課內容。
曹琦相信,多學一種語言,未來就有派上用場的機會。對於上課內容的安排,她覺得十分精彩有趣,即便從未接觸過越南文,也覺得不會特別難學,而且在兩周的課程當中,結識一些越南朋友,未來若有更多越文課程,也想繼續報名參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