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

中亞位於歐亞大陸地理中心,亙古以來即為歐亞絲路交匯樞紐及戰略要衝。中亞地緣位置與中共、俄羅斯、歐洲等世界強權的版圖接壤,對這些強權國家而言,中亞地區不但是通往對方的要道,更是自身的屏障,因此其一直是強權必爭之地。著名英國地緣政治學家麥金德 (Mackinder)曾表示,誰控制了中亞,進而就能統治歐亞大陸;誰統治了歐亞大陸,最後就能控制世界。此不啻指出了中亞在全球地緣政治運轉過程中,佔有相當重要的關鍵地位。


雖然一九九二年之交,「前蘇聯」瓦解,促使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土庫曼、塔吉克等中亞五國分別宣告獨立。然而不容諱言,在當今現實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中亞卻一直處在世界的邊緣,甚至其豐富的歷史和多彩的文化,在面對其他強權文化時也呈現其邊緣性。此一情況直到2001年發生了「911事件」,美國對阿富汗發動反恐戰爭之後,世人才頓時改觀,中亞國家不僅位處地理要衝,擁有航太、核武、生化及尖端軍備生產條件,並且石油與自然資源極為豐沛,因此其政經地位非但不容忽視,而且未來中亞發展動向勢必將對全球局勢造成相當程度之影響。


就時空背景而言,廣闊中亞地區曾先後歷經波斯,希臘,匈奴,突厥,阿拉伯,蒙古,中國,沙俄及前蘇聯等帝國征服與統治。惟其中以古代突厥汗國、阿拉伯帝國及前蘇聯等三者,對今日中亞國家的文化傳承與政經組織架構影響最深遠。  

當前國際社會所採用中亞(Средняя Азия)此一地理名詞,乃係於1993年1月中亞五國舉行首腦會議上所達成的決議。中亞包括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塔吉克及土庫曼等五個國家,總面積為401.7萬平方公里,佔前蘇聯總面積十八%。中亞地理範疇東起阿爾泰山與中國新疆為界,西達烏拉山南端與裡海,北自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邊,涵蓋遼闊的哈薩克丘陵與土蘭高原,南抵伊朗及阿富汗的北疆山區,此乃由科比特達格山、帕羅帕米茲山、興都庫什山等所組成的山脈鏈。(如附圖 )


  中亞地區屬於大陸性的乾旱氣候,夏季酷熱乾燥,冬季嚴寒,光熱資源充足,日夜溫差大,水分保持程度低。中亞自然地貌除去東部與南部的高山地區以外,由北向南概可分成黑土草原帶,棕土乾草原帶,半沙漠區和沙漠等四個地帶。其大草原向西綿延,同東歐平原相連接。  


在中亞人種方面,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土庫曼等屬於突厥民族。按照人種的分類,稱為蒙古人種北亞類型。由於長期與歐亞其他民族混合,故其亦含有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的成份。體質以蒙古人種基本特徵為主,略兼歐羅巴人種特徵;膚色、髮色皆較淺,臉面寬大扁平。   


塔吉克則屬伊朗民族,按照人種分類,為歐羅巴人種印度地中海類型。其體質以歐羅巴人種基本特徵為主;膚色、髮色較深,頭髮多呈波狀型,有的呈卷曲型,鬍鬚和體毛發達,臉面較窄且中部突出。


在中亞文字方面,突厥語族先後使用過粟特文、回鶻文以及阿拉伯字母為基礎的文字。古代突厥文各種文獻中所使用的字母數目不一,形體多樣,一般認為有38-40個之間。前蘇聯突厥民族在1920年代曾使用過拉丁字母,嗣於1930年代再改用俄語字母迄今。至於塔吉克文字源自波斯文,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之一。早在公元前六世紀曾採用楔形文字;在七世紀之後,則使用阿拉伯字母。當前普世的波斯文為拼音文字,共有卅二個字母,其中廿八個是阿拉伯字母,四個是波斯字母。塔吉克民族在三○年代後則改用俄語字母至今。


在中亞語言方面,突厥語族屬阿爾泰語系,約有30至40個分支語言,可以概分為西支、北支及東支三種。突厥語較古詞彙的借詞,概來自漢語、梵語及古潑斯語。在七世紀伊斯蘭文化傳入後,來自阿拉伯語的借詞則佔相當大比例。在突厥語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分佈地區廣闊,因而深受到其他外來語的影響,以致發音和詞彙方面遂發生相當程度的變化。儘管如此,各突厥民族語言之間,在基本詞彙和語法構造方面仍大抵相同。有鑑於此,宣稱同為突厥後裔的土耳其、亞塞拜疆、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土庫曼等國家,於是籌組了「國際突厥聯盟」,冀藉此復興突厥文化與加強兄弟友誼為標的。


  至於伊朗語族則屬印歐語系,其包括二十個分支語言,分布於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塔吉克等地區。伊朗語族語言發展歷史概分為三個階段:一為古代波斯語和阿吠斯陀語;二為中世紀波斯語,包括安息語、大夏語、花拉子模語、粟特語等;三為現代波斯語,其則直接傳自中世波斯語,並吸收了一些阿拉伯語和土耳其語詞等組合而成。塔吉克語則屬於現代波斯語東支的方言,散佈於帕米爾高原和其鄰近地區,由此顯見其受到歐洲語言的影響比較少。



在當前中亞土地資源使用方面,囿於前蘇聯時期計畫經濟政策使然,中亞五國偏重在原料供應,及某些特定產品的生產與裝配,例如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等三國係以種植非食用性作物如棉花為主,導致其等糧食生產不足,因而須要依賴以生產糧作為主的哈薩克與吉爾吉斯提供援助。基本上中亞地區畜牧業都非常發達。至於在工業方面,受惠於二次世界大戰與美俄冷戰期間,前蘇聯不少重工業從歐洲轉移到中亞地區,從而為該區的工業奠下基礎。


但由於自20世紀80年代之後「前蘇聯」經濟開始大幅衰退,根本無力為其境內工業廠房更新設備,導致當前中亞五國均面臨工業設備老舊,產能效率不彰,兼維修失調,又缺乏資金更新的困境。中亞五國均屬內陸國家,沒有直接出海口,交通不便。所以渠等雖然擁有豐富地下資源,卻是面臨因能力不足,開採有限;不然就是開採出來的資源,缺乏往外輸出管道的窘境。因此如何增強開採地下資源的能力,以及拓展對外交通管道,一直是中亞五國政府有待迫切解決的課題。


目前居住在中亞地區大小民族約有150個之多,總共約有6000萬人口。其中突厥族佔3500萬;斯拉夫族950萬;波斯族600萬;其餘則為其他少數民族,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北部和東部,吉爾吉斯族和塔吉克族在南部,烏茲別克族在中部和南部,土庫曼族則主要在西部。


在中亞宗教方面,中亞地區最早期宗教概有薩滿教、祅教和佛教。八世紀以後,伊斯蘭教則逐漸成為中亞最大教派,並以遜尼派佔絕大多數。惟由於中亞五國獨立後,伊斯蘭教勢力在當地社會發展很快,其中不乏原教旨主義團體或地方勢力,圖謀藉宗教作為工具,以遂行其政治目的。因此伊斯蘭教在中亞地區的發展動向,一直備受各方矚目。


摘錄自傅仁坤 






2005中亞五國政經現況與展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