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產業單元補充資料~疫情引發全球搶糧 中國宜趁機調整農業政策


全球恐爆發糧食供應危機,中國大陸多地民眾爭相搶購囤積糧食(圖/微博)
  • 2020-04-02 新聞引據:採訪、路透社
  • 撰稿編輯:黃啟霖


俗稱武漢肺炎的「COVID-19」(2019年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引發全球各地出現搶糧風潮,凸顯糧食安全危機。中國雖然宣稱糧食自足有餘,卻也難逃搶購現象。學者建議,中國應趁此機會修正都市化政策,重新關注農村,以改善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疫情引發搶購囤積糧食
在武漢肺炎疫情全球肆虐下,各國都祭出各種限制行動的措施,包括航運貨運中斷、工廠停工、封城禁足,引發許多地方民眾搶購、囤積糧食,各國政府也被迫提高糧食準備,導致全球糧食安全亮起紅燈。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貿易組織(WTO)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最近聯合發出警告:如果不儘快採取措施,預計4月至5月就會出現糧食供應危機。
全球糧食基本健全
根據學者的分析,全球的糧食安全基本是健全的。澳洲國民銀行(National Australia Bank)農企業經濟學家齊貝爾(Phin Ziebell)向路透社指出,「全球穀物的供應依然健全,但如果有些國家繼續限制交易,我們就可能見到價格波動,並刺激民眾進一步囤積,造成恐慌和不理性現象。」
荷蘭合作銀行(Rabobank)分析師賈克拉(Oscar Tjakra)也指出,除非每個國家都全面停止岀口,否則不會有稻米短缺的問題。
然而,這些情況在疫情肆虐下正陸續發生,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小麥價格從3月中以來已大漲約15%,歐洲小麥價格也大幅上漲,泰國米價今年來大漲了約17%、飆升到每噸550美元,創下8年新高。越南稻米價格也升破400美元,為2018年12月以來首見。
由此可見,目前的糧食安全問題,主要來自疫情爆發後的各國限制措施、航運貨運中斷,以及民眾的搶購囤積,才導致糧食價格大幅上揚。
中國宣稱存糧無虞 人民不相信
中國當局早就注意到糧食安全問題,並宣稱在各國採取行動之前就已經儲備了足夠國民1年消費的稻米和小麥。根據中國國務院去年10月公布的糧食安全白皮書,中國的主食稻米、小麥和玉米自足率超過95%。
儘管如此,中國大陸許多地方的民眾仍然爭相搶購囤積糧食,其中以湖北省最為嚴重,武漢、黃岡、宜昌、鄂州等地都出現搶購糧油現象,造成市面缺糧,迫使官方出面闢謠,並揚言調查,但民眾並不理會,超市仍大排長龍。
疫情若持續 恐重演2008糧食危機
聯合國國際農業發展基金(IFAD)駐中國、北韓和南韓代表馬泰奧(Matteo Marchisio)指出,短期來看,中國政府限制人民行動以及關閉工廠的行動,對中國糧食與農業產品的流通造成有限的衝擊,中斷了供應鏈可能對物價造成衝擊;然而,糧食供應基本上是穩定的。但對最貧窮、最弱勢人口將造成最大衝擊。
至於中長期衝擊,如果情勢依舊,限制行動的措施持續,可能對農業生產造成衝擊,對糧食的取得與物價的影響更加深遠,終將影響糧食安全。
馬泰奧指出,尤其3月是中國許多省份播種的季節,但限制行動錯過或延後了播種季節,今年的生產可能受損,可能無法滿足糧食的內需,對農業進口品的壓力將會升高,也將對全球的糧食取得與價格造成影響,可能引發類似2008年的糧食危機。
疫情是中國重新關注農業的契機
然而,疫情在中國引發的糧食安全疑慮,只是問題的一端,近幾年來,中國糧食先後遭到非洲豬瘟、禽流感以及蝗蟲災害等衝擊,影響了中國的糧食供應。
湖南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吳輝向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指出,疫情大流行是中國重新聚焦糧食安全並對城市化踩剎車的機會之窗。
吳輝根據自己的田野調查指出,中國的農田已有將近四分之一荒廢,鄉村人口絕大多數前往城市謀生,而中國的糧食也越來越依賴進口,有朝一日,中國的糧食安全可能像委內瑞拉一樣的分崩離析。
吳輝呼籲中國政府,趁此機會對都市化政策踩煞車,投注農村更多資金和建設,讓更多農村子弟重返鄉土。何況,農村容易保持社交距離,有助於預防與控制疫情的擴散。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教授陳志遠,並不認同吳輝對農田荒廢程度的估算,認為中國的主食存糧足供半年之用;但他也承認,疫情已經影響到工作力,並中斷了農業的供應鏈。
國際稻米價揚 中國難辭其咎
國際糧食價格的飆漲或許不能完全歸咎疫情,泰國和越南稻米出現供應吃緊的情況,並不僅出於搶購,實際與水源有關,除了雨量減少以外,中國在湄公河建水壩就影響了下游的用水量。
在疫情引發全球搶糧之際,如同吳輝所說,北京當局可以趁機檢討農村政策,提供更多誘因,鼓勵農村青年返鄉投入農業生產,不但可以讓荒廢的田地重新獲得生產力,也才能真切解決農村的貧窮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