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雉復育有成 昔瀕絕今逾五百隻


水雉復育有成 昔瀕絕今逾五百隻


中時 更新日期:2008/10/19 04:34 曹婷婷/南縣報導






 ▲彰化市一陳姓住戶家,昨晚來了一隻「老鷹」,消防人員捕獲研判是二級保育動物「游隼」。(鐘武達攝)

棲息溼地生態遭毀,台南縣鳥水雉一度瀕臨絕種。復育十年,水雉呈倍數成長,南縣兩百多隻、全台逾五百隻,國際知名保育專家珍古德博士將於十一月底二度造訪水雉生態園區,見證這片開發與保育共存共榮的水雉棲地。



水雉又稱「菱角鳥」、「凌波仙子」,生存環境因經濟發展遭破壞,甚至瀕臨絕種危機,一九八九年,被農委會列為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鳥類。



南縣最大的水雉棲息地官田鄉葫蘆埤,昔日因遷就高鐵開發而遷徙,高鐵承諾租用土地作為水雉復育用地,八年前,交通部高鐵局、台南縣政府及台灣高鐵公司共同成立「水雉復育區」,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負責棲地營造,前年更名為「水雉生態教育園區」。



野鳥學會指出,歷經十年復育,人工棲地不但提高水雉繁殖數量,更扮演水雉保育教育基地,目前台南縣溼地面積十三公頃,水雉數量兩百餘隻,另台北、嘉義及高雄附近溼地均曾有水雉現蹤。



國內首次因工程開發,由政府、開發單位及民間社團共同攜手打造的水雉復育棲地,成立後,引起國際環保單位及保育人士關注。台灣對水雉的保育作為及成果,並獲國際鳥盟發表專題報導,成為少見開發與保育共存的成功經驗。



西元兩千年,珍古德博士親訪水雉人工棲地,了解水雉復育情形,高度肯定台灣高鐵公司主動參與生態保育工作,並多次於國際演講中展示水雉的羽毛,將台灣成功復育水雉的案例傳播到世界各地。十一月底,珍古德博士將舊地重遊,見證水雉生態教育園區成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