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峰圳,是我一生最大的志業!」屏東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理事長丁澈士,昨(26日)在一場打造水圳文化的會議上有感而發的說出了內心的話。他指出,因為二峰圳,現在高屏溪、雲林、彰化、西部沿海地區溝圳開發的方式已慢慢引發另類的思考。
位於屏東來義鄉的喜樂發發吾社區,26日舉辦「打造古文明、水圳與藝術的生態部落」願景說明會;該計畫由2001年起,持續在社區進行總體營造的藍色東港溪負責規劃執行。二峰圳 水利建設寶庫
日治時代,為了屏東縣內萬隆農場和大響營農場灌溉之需,日本人分別於1923年及1925年,在林邊溪主流及支流力力溪各設置集水廊道一座,迄今近90年,仍由台糖公司持續利用及營運。是一項公認的水利建設寶庫,也是兼顧環境及生態保護的水利設施,而這正是現代水利建設的最高要求。
二峰圳是一座地下水庫,是一位於在林邊溪河床下的地下集水廊道,328公尺長,此廊道呈梯形,斜面有一根根水泥柱,上舖過濾材料,伏流的河水就從這些水泥柱間隙流入廊道中,並順著廊道流入進水塔,引入導水系統,藉著「水往低處流」的特性,穿過582公尺的隧道、272公尺的壓力暗渠及2582公尺的明渠,流到各農田。
此種利用河川伏流水的取水設施,也稱為地下堰工程。屏東的原住民這90年來,喝的、用的,灌入田裡的都是二峰圳的水。 10年整建 並非順遂
其實就在不久前的4月,前總統李登輝來到屏東來義鄉,看到90年前日治時期設計的二峰圳水利工程,至今依舊提供居民用水,表示政府應重新檢討治水思維,學習二峰圳善用地下伏流水,而不該繼續蓋水庫。
來義鄉長廖志強也提到,鄉公所目前正規劃部落、生態、文化、藝術村的工作坊,未來將結合二峰圳,讓來義鄉的競爭力從這邊開始。他同時勉勵社區居民,社區營造的路途是艱辛的,大家必須先自助,然後才有人助,最後則要天助。
早在10年前,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和喜樂發發吾社區發展協會就規劃以自力打造、點工購料的方式,讓居民親身參與社造過程,免去承包商的經手,連結社區與居民之間的情感,針對二峰圳渠道週邊,幾處荒廢的林班地,打造出森林公園、步道及溼地生態。
不料期間因遭遇颱風,許多設施受損或摧毀,只能逐步恢復。而受到2009年莫拉克颱風的侵襲,二峰圳的水質及泥沙量受到影響,也有某部分居民失去原有的土地的工作,後來在來義鄉生活重建中心的支持與協助下,促進居民投入文化生態旅遊的行列。魅力四「社」 發光發熱
魅力四社,指的是來義鄉的四個舊部落:舊白鷺、望嘉、加拉阿夫斯、大後。
生活重建中心督導周克任表示,「來義鄉是離高雄市區最近的原住民鄉鎮,而喜樂發發吾社區剛好位在這四個部落的中繼點,未來將是非常重要的觀光轉運站。」周克任認為,過去遊客雖然覺得這個地方很美,但因為不知道屬於地方的故事,所以多是開車路過而沒有停留,因此希望能藉由述說排灣族古文明的文化、以及二峰圳精彩的故事,將喜樂發發吾社區打造成高雄市的後花園。
「二峰圳於民國97年列為文化資產,但多數人不知道文化資產的意義是什麼?」屏東縣府文化處科長曾龍陽亦到場為居民說明何謂文化資產保存法,讓居民對被登入文建會文化景觀的「二峰圳」可以更加認同。
丁澈士也表示,明年二峰圳將邁入90歲,目前正在爭取二峰圳文化景觀維護計畫,預計營造5、6個點,以古老工法、景觀維護等方式來執行,讓景觀、工程、文化的結合能夠傳承。
而該社區發展協會李碧秀理事長也表示,今年的計畫在藍色東港溪、萬通公益基金會、環境資訊協會等的幫助下,在今年度已擇定部落溼地與二峰圳明渠渠道口週遭環境的整理,未來勢必將社區的美麗傳達給世人知道。【取自環境資訊中心2012/5/3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