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稀世藻礁 保留區聲聲慢

 



 ▲圖左為民國96年觀新藻礁區採集到的牡蠣,但在101年則變成圖右的綠牡蠣,地方人士擔憂環境繼續遭破壞,要求縣府要正視問題。(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圖左為民國96年觀新藻礁區採集到的牡蠣,但在101年則變成圖右的綠牡蠣,地方人士擔憂環境繼續遭破壞,要求縣府要正視問題。(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圖左為民國96年觀新藻礁區採集到的牡蠣,但在101年則變成圖右的綠牡蠣,地方人士擔憂環境繼續遭破壞,要求縣府要正視問題。(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圖左為民國96年觀新藻礁區採集到的牡蠣,但在101年則變成圖右的綠牡蠣,地方人士擔憂環境繼續遭破壞,要求縣府要正視問題。(桃園在地聯盟提供)



     桃園縣擁有四十公里海岸線,其中有廿七公里藻礁地形,卅多年來的工業汙染已讓海岸線破壞,地方人士極力奔走呼籲要籌設規畫「觀新藻礁自然保留區」,議會民進黨團十一日召開公聽會,認為以自然保留區對維護環境生態最具有成效。縣府農業局及文化局認為,以文資法應該未能規範到全部的生態,朝向規畫野生動物保護區,整個區塊都要一併處理。

     台灣特有生物中心博士劉靜榆指出,桃園縣原有近廿七公里的藻礁地形,目前僅存位於觀音鄉小飯壢溪口以南,到新屋鄉後湖溪口以北約四公里的海岸仍有藻類造礁活動,且屬全台最大的藻礁存活區,農委會通過審議列冊追蹤為「觀新藻礁自然保留區」的稀世珍寶,卻面臨工業廢水、台電大潭電廠突堤效應衍生漂沙,都讓藻礁面臨危機。

     保育團體認為以文資法設「自然保留區」對護衛生態環境最為具體有效,聲聲促縣府必須正視問題,荒野保護協會桃園分會副分會長方明杰指出,他長期在沿海當釣客,當發現牡蠣轉變成綠牡蠣,生物以顏色警告人類環境受破壞,還能漠視嗎?

     農業局表示,依觀新藻礁區穿越線生態調查成果統計及資料顯示,觀新藻礁區生態均比觀音海水浴場及樹林子濱海區豐富許多,是桃園海岸生態多樣性情況良好地區,願將調查方法、數據公開;觀新藻礁區沒有牡蠣出現不代表就是汙染造成的,有可能是海岸環境本身就不適合蚵苗的附著與生長,須從生物多樣性整體評斷。

     植物保護科長胡淑芬表示,劃設自然保留區是不能解決所有現實問題,她認為應全面復育海洋,是以野生動物保育法來全面保護,非單純復育藻礁。

     文化局副局長田瑋指出,文資法規範的第七項自然地景仍受限農政單位,藻礁是否可規畫成自然保留區?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