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橫血淚開山 比打仗還恐怖

中橫60年光榮印記 圖/聯合報提供

2016-07-01 02:55 聯合報 記者林新輝、林文義、王慧瑛、林巧璉、魏妤庭、李曜丞、徐庭揚、段鴻裕/中橫報導

前言:中橫公路一甲子了,它不只是條徜徉山林間的公路,更刻劃跨越世代人們的生活記憶,滋味如人生,既苦辣又酸甜,各人品嘗不同,你是滋味已盡?回味猶存?抑徒留懸念,心想著:下一甲子的中橫又是何種人生?
「那段日子,比當兵苦、比戰爭可怕,戰場上看得到敵人,但開山鑿壁,不知道石頭什麼時候滾落」,一次爆炸就死了十多個夥伴,回憶六十年前參與中橫工程的場景,望著右手肘上曾經皮開肉綻的傷疤,老榮民李憲林雖說那是光榮印記,卻忍不住紅了眼。
高齡九十一歲的李憲林回憶當年在山上開路,生活十分辛苦,當時早上六點上工,晚上六點下工回工寮,沒有電燈,點蠟燭照明,晚餐過後就準備上床,收訊斷斷續續的收音機是唯一娛樂。
他提到,有一年過年,跑到谷關背米背菜,來回兩天一夜,回到工寮有些食材已發霉發臭,還是拿來吃。
出生河南農村的他,十六歲被抓去當兵,他形容「沒有訓練就直接打仗」。民國三十八年隨軍隊撤退至廈門、金門再到台灣,民國四十五年,參與開闢中橫,少尉軍官退役的他,是帶卅餘人工班的分隊長,當時開鑿設備不先進,面對宏偉堅硬山脈、險絕難測峽谷,只有簡單鑿子、鐵錘,不能用炸藥炸就盡量挖,大石頭用鐵棍撬,往河裡翻,沒有機具,只能靠人工,搬運也是用人力,日以繼夜,任務艱鉅,「每個人雙手長滿厚繭」。
李憲林提到,他負責東勢到谷關間的天冷路段,那一處石頭很容易塌下來,炸藥一炸,石頭把河給填滿,河水上漲,若不及時逃離,一定沒命。
「兩次走山都躲過,我的分隊算平安」李憲林說,有一回走山前,驚覺不對勁,要同伴快逃;有一次走山是下工後五分鐘,命大逃過兩劫。別的連隊就沒那麼幸運,因炸藥知識不足,很多同伴犧牲,甚至整個分隊十多人一起炸死。
「常聽到某某人走了」李憲林說,施工期間常聽到同伴傷亡噩耗,體會到「要活在當下」,不知道哪天輪到自己丟命,因此一拿到工資就下山犒賞自己,當時公務員一個月薪水一千多元,他十天就能賺到,錢是用命換來的。
之後,李憲林又參與北橫、南橫,他說,中橫難度、挑戰最高,即使過了一甲子,血淚過往仍烙印在腦海,「很光榮,這條路是國際有名的,證明有心就有力!」
花蓮太魯閣附近的燕子口對多數遊客而言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景點,但對高齡九十歲的築路人鄭常凱而言,卻是「連走路都會怕的驚險路段」。
鄭常凱開路半年,當時大雨造成山區落石鬆動,「我在洛韶被滾落的石塊壓倒,眼睜睜看著落石滑至深不見底的深淵。」他幸運地被同伴救起,在醫院住了八個月,撿回一命。如今他漫步在岩壁旁,伸手觸摸跟自己生命息息相關峭壁,時光彷彿凍結在六十年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