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彈性課程『走讀雙連坡』


高三彈性課程『走讀雙連坡』行程草案
雙連坡
雙連坡,原寫為雙連陂,是臺灣桃園市平鎮區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位於該區西北部。相較於今日行政區,其範圍大致與雙連里相近。
台灣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雙連坡地區為一街庄,稱為「雙連陂庄」,隸屬於桃澗堡。該庄北與大崙庄為鄰,東與三座屋庄為鄰,東南與宋屋庄為鄰,西南邊為高山頂庄,西邊為過嶺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廢縣廳改設二十廳,該庄隸屬於桃仔園廳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改名桃園廳。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併二十廳為十二廳,該庄隸屬不變。1920年(大正九年),廢十二廳改設五州二廳,該庄改制並改名為「雙連坡」大字,隸屬於新竹州中壢郡平鎮庄
戰後平鎮庄改制為平鎮鄉,隸屬於新竹縣,大字亦改制為村。1950年桃、竹、苗分治,平鎮鄉改隸屬於桃園縣19923月,平鎮鄉因人口達15萬而改制為平鎮市,村改制為里。201412月,桃園縣升格為直轄桃園市,平鎮市改制為平鎮區。

有關高雙里的社會議題
高雙里緊鄰中壢新屋交流道以及66號快速道路,最快三分鐘就可以上高速公路,交通區位優良,加上腹地大,設有不少大型餐廳,也將開發「長安物流生活園區」。

過去36年來,長安路貨物轉運中心(貨櫃場)案遲遲無法開發,桃園市府決定重新檢討定位,發展成為高科技物流園區,並規劃住宅區及公園公設,希望能夠帶動周邊地區繁榮發展,並成為平鎮開發亮點。平鎮的長安路貨物轉運中心自民國68年劃設後,一直無法開發與重劃,即便民國91年細部計畫發布後仍無法實施,因此桃園市府決定重新檢討定位,將原先的貨櫃專區,轉型發展成為高科技物流園區,同時有部分住宅區功能,定名為「長安物流園區」。

計畫中的長安物流園區占地32.6公頃,其中11公頃將規劃為物流專區,12公頃為公設和公園,9公頃為住宅區。桃園物流業很發達,物流基地也很多,物流園區不會只是倉庫,仍然可以有某些商業、住宅功能,也會讓地主權益獲得較大保障,並促進附近地區繁榮。至於日後地上物的補償方法,則在之後重劃的過程時才會進行。對於民眾希望在物流園區設置30米環狀大道、園區範圍內曾家古厝保留方式以及放寬物流園區最小開發面積規定等事宜,桃園市府表示務必朝向讓地主可以活化使用、保障地主權益的方向進行。




六和高中→山坡地庫房南路(營區眷村)→陸光路14巷(碉堡公園)→步道(石門大圳過嶺支渠、埤塘、稻田)→曾家古厝→步道→六和高中



雙連坡碉堡公園(雙連里)


位於平鎮區陸光路14巷內的雙連里舊砲陣地,因地勢高加上離觀音海邊只有五海浬,民國40年代開始設立大砲為軍事要塞,後來隨著國防政策、作戰型態改變與國軍推動精實方案,砲陣基地荒廢不用,大砲撤離至龍岡碉堡與雜草為伍,形成環境衛生死角,包括立委呂玉玲、市議員謝彰文、舒翠玲、楊家俍、黃敬平、張肇良等人認為棄置後很可惜,都曾向軍方爭取綠美化。雙連坡碉堡公園新闢綠美化工程2017年9月20日開工,預計2018年5月完工。市府與軍方合作,採代管方式,將軍方備用營區進行植栽、步道、照明等綠美化工程,並結合軍方碉堡,發展為「雙連坡碉堡公園」。
 「雙連坡碉堡公園」早期為雙連坡營地停放戰車之地,為掩護現有兩座碉堡與戰車不被敵方察覺,於此地種植許多榕樹、樟樹等大型喬木,加上閒置後自然演替,形成動植物豐富的生態環境空間。公園設計為尊重自然、融合碉堡的公園景觀,打造碉堡與自然合一的觀景台;規劃流暢步道動線,提供市民散步時享受微風吹拂的感受;停車場則採用地景式設計,藉以柔化基地線條,運用草地作為與園區步道區隔;設置景觀照明,提供安全美觀的停車空間;區內並設置遊戲區,提供大人、小孩皆可遊玩的自然碉堡公園
平鎮區雙連坡碉堡公園位於雙連里的中心點,北可串聯石門大圳過嶺支渠綠色廊道,附近還有雙連坡三營區,面積約5.5公頃,市府研議發展為運動園區,責請平鎮區公所及體育局研議規劃棒壘球場及極限運動場,提高使用效率,也能讓各學校使用。   

石門大圳過嶺支渠(入口~清泉街與陸光路的路口)
步道南段則有怡人的水田及埤塘風光

桃園市平鎮區石門大圳水圳路綠色廊道有「相思仔(山子頂)」、「仙丹花(鎮興支渠」、「櫻花(過嶺支渠)」、「流蘇(社子支渠)」四條各具特色的步道(自行車與行人),其中過嶺支渠休憩步道北起清泉街,南迄長安路的長安水圳二號橋,全長1600公尺,步道設施完善,沿途設置涼亭休憩區、兒童遊戲場、表演廣場,是附近社區休憩散步最佳去處。
  
 

 

 


步道全線不僅景色優美且設施也十分完善,沿途設置有坐椅、涼亭休憩區、兒童遊戲場、體能訓練器材及表演廣場等。漫步在綠色廊道上,只見兩旁廣植林樹成蔭,步道一邊是潺潺流水的石門大圳,一邊則是綠色草坪,還會經過一遍綠油油的稻田、埤塘、櫻花林,以及一大片的芒花隨風搖曳美不勝收,讓人心曠神怡,享盡鄉村田園風光,是四條步道中最適合全家人散步休閒的好地方。

補充
石門大圳1953年(民國42年)桃園乾旱,大嵙崁溪(今大漢溪)水位不足,桃園大圳出現用水不足,促使石門水庫興建,水庫完工後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19567月開工,19646月完工,灌溉區域涵蓋桃園市龍潭區中壢區楊梅區平鎮區八德區竹縣湖口鄉

平鎮綠色廊道.石門大圳(參考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

平鎮,原名「張路寮」,地理位置位於楊梅地塹東段的出口,是昔日湖口往中壢、桃仔園的道
要衢, 早期曾在路邊設有警戒盜匪的張望寮,以保護行旅安全,客家人稱之為「張路寮」。
後來張路寮逐漸形成村莊,於是以張路寮具有鎮護行旅平安之意,而命名為「安平鎮」。 到了
日治時代,1920年實施地方行政區域變革時,將安平鎮簡化為「平鎮」。如今的平鎮,已是桃
園縣的主要城市之一,市區人口稠密,工業區工廠林立,郊區則處處農田埤塘, 工業與農業
相依,城鄉風貌並存。平鎮地勢平緩,土地多已開發,缺乏登山步道與觀光休閒景點。

為提供民眾休閒活動的去處,平鎮市於是規劃將石門大圳流經平鎮的幹渠及支渠的水圳路,
規劃為平鎮綠色廊道,並以「一廊道一特色」的理念,分別在石門大圳幹渠的山仔頂段、鎮
段及過嶺支渠、社子支渠, 分別打造為「相思仔」、「仙丹花」、「櫻花」、「流蘇」四
條步道,以供人行及自行車使用,逐步建構平鎮市的環狀自行車系統。

外地的遊客,來到桃園旅遊,市區的公路旁,鄉間的道路邊,常可看見大圳溝或埤塘,卻不
容易清楚,這是桃園大圳,還是石門大圳的水利系統?兩者又有何不同。






















桃園大圳完成於日治時代大正13年(1924年),石門大圳則是民國53年(1964)完工,兩者是
桃園台地上重要的農業水利系統。 數百年前,先民來到桃園台地拓墾,為解決台地灌溉用水不
足的問題,廣闢埤塘以儲存水源。桃園台地曾經遍佈大小萬餘口的埤塘, 先民也曾開闢一些
小型的水圳系統以灌溉農田。

以埤塘儲存雨水,猶如看天吃飯,水源並不穩定。日治時期大正2年(1913),桃園發生嚴重
旱災, 促使了桃園大圳的興建。大正5年興工,歷經八年,才告完工,大圳灌溉二萬二千多
田地, 也使灌溉區的稻米生產由每年一熟增為二熟。桃園大圳的水源來自大嵙崁溪(大漢
溪),若遇乾旱時,大嵙崁溪水位不足,桃園大圳亦有用水不足的問題。 民國42年(1953
桃園面臨嚴重的乾旱,水源不足,農田被迫休耕,終於促使了石門水庫的興建。民國45
1956)動工, 歷經八年,終於完工,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石門水庫的完工也
使桃園大圳獲得了更穩定的水源, 同時能夠支援湖口的光復圳,
擴大了農業灌溉的面積。

桃園大圳與石門大圳灌溉區域的區分,大約以桃園台地海拔110公尺的等高線為界。桃園大圳
灌溉海拔110公尺以下的田地, 灌溉區域為八德、桃園、中壢、楊梅、新屋、蘆竹、觀音、
大園等較低海拔的近海鄉鎮。石門大圳則灌溉海拔110公尺與250公尺之間的田地, 灌溉區
域為龍潭、平鎮、楊梅、湖口等較高海拔的內陸鄉鎮。掌握這個區別要領,則對桃園台地這兩
條主要的水圳系統就可以有基本的認識了。

石門大圳的主幹圳長27.4公里,支渠18條,長101.2公里,分渠43條,長175.7公里, 而由各圳渠通往田間的給水小路則長達1700公里,猶如微血管遍佈人體,水圳將水份送至農田,使土地獲得滋養, 稻苗能欣然成長。

曾家古厝
建於民國16年,為曾氏家族祭祖祠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