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楊明峰╱桃園報導】
新屋永安南岸海岸線某區,退潮時會露出六口馬蹄形石滬,經當地「新屋愛鄉協會」調查,石滬歷史達百年以上,是平埔族人隨潮汐闢成,多為家族所有、或多人持有股份;已跟文化部接洽,要將永安石滬列入保護。
由於海平面持續上升,永安石滬能「露面」機會越漸稀少,新屋愛鄉協會理事長郭先彰因緣際會發現當地「瑰寶」,從去年起,帶領會員進行田野調查,訪問八十歲以上耆老進行口述歷史。
郭先彰說,石滬是當地平埔族尋潮汐方向所闢建,用來捕撈漁獲,歷史至少有百年,石滬六百米圓周,最多一次可捕捉千斤漁獲,石斑魚、吻仔魚等隨潮汐落入滬內,讓先民不必出海,輕鬆在滬內「大豐收」。
地方耆老還保存日據時代關於石滬的讓渡契約,郭先彰說,石滬是先人智慧的結晶,多世代相傳,為家族所擁有,或由合作夥伴依股份持有。
雖牡蠣隨石頭生長,鞏固石滬結構,歷經多年颱風侵襲,數十口石滬已多崩壞,只剩六口較完整,郭先彰表示,已跟文化部接洽,要修復石滬,因此保護在地文化遺產,並呼籲民眾前往當地,不要肆意搬石頭,破壞石滬原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