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作有機稻 苑裡農民護土地

 

轉作有機稻 苑裡農民護土地


記者黎薇/苗栗報導


位於大安溪下游的苑裡沖積扇平原,日照充足、日夜溫差大,加上火炎山地形提供矽、鈣礦物質等得天獨厚的條件,百年來享有西部優質穀倉之美譽。民國八十七年這片肥沃平原在山水米公司總經理葉淑蕙一手成立「苑裡有機稻米產銷班」,班員人數從個位數成長到八十多名,年齡層從四十歲到七十多歲都有,共同追尋台灣農業的永續發展,為後代子孫保留這片乾淨的土地。



 不忍年邁的父親忙於粗重農事,苑裡有機稻米產銷班第四班長葉建宏每到農忙時節總會回來幫忙,十五年前父親和叔伯受到山水米公司董事長李東朝請託,決定改種有機稻米後工作更加繁重。

葉建宏說,一次看到改良場人員拉起褲腳下田做事深受感動,毅然辭去台北工作全心接手父執輩的田地。第一期收成好,但有機肥料成本卻差了三倍,葉建宏說,慣行農法一甲地肥料錢約六千多元,有機肥卻要兩萬多,「種有機米費時又費工!」

產銷班主要栽培「台梗九號」品種,台梗九號不好種、收成不穩定,要種有機更難,還須看老天爺臉色決定每期稻作的收成。苑裡稻米文化協會理事長、產銷班員朱永祿,退伍後返回苑裡老家種田,七年前轉作有機,他認為有機稻米是未來趨勢,是對環境、生態友善的行為。

七十七歲的班員余啟全可說是產銷班之寶,經歷過養牛犁田、機械耕作等不同階段,施行慣行農法大半輩子,怎麼也想不到會轉作有機。

余啟全說,有機栽培不能使用化學藥劑,當水稻受到水象鼻蟲害時常常苦了農友,造成損失。農改場教導有機農民整地時一定要整平,避免大雨後積水孳生害蟲,還須定期曬田,讓稻田保持乾燥,雖然整地時間比往常要花上兩三倍,但不灑農藥就能有效抑制蟲害,讓他在有機栽培中找到成就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