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導,美國和歐洲可能很快就要改變這種觀點。拜外來投資湧進所賜,非洲可望成為世界下一個產糧地區,而這個狀況也激起許多國際救助團體和食物供應團體的激烈爭辯。
過去一年來,包括了沙烏地阿拉伯、南韓和中國在內的10多個私人投資者和外國政府,都在非洲搶購數十萬畝農田。雖然他們的目標各不相同,但是對外的官方說法都是,他們想要確保可耕種田地的存在,以保護他們國家對抗未來不可抵擋的食物短缺問題。
從這個角度來看,非洲不但有寬廣肥沃的土地,同時許多非洲政府也樂於和外國做買賣,的確是海外產糧的上選之地。舉例來說,根據支持小農的非營利團體GRAIN所提供的資料顯示,沙烏地阿拉伯的投資者已經投入數億美元的資金在購買衣索比亞的農田。
食物危機 全球搶糧
多年以來,衣索比亞的農夫都是小型麥田的自耕農。如今,他們則必須在外國人買下的大塊商業用田地旁工作,小型麥田則正在消失。
中國已經在莫三比克投資了8億美元(約新台幣257億元)的稻米生產,而約旦在蘇丹已經確保擁有數萬英畝的土地可以飼養牲口和種植穀物。在去年9月,南韓政府宣布,將在坦尚尼亞投資10萬英畝的農地,至少有一半將會做為南韓企業種植穀物和生產加工食品如烹飪油和麵粉等。
企業投資者也開始對非洲的糧食生產潛力感興趣。倫敦和華爾街的公司已經顯示農田做為投資工具的可能性。
由於全球金融市場的狀況,以及2008年食物危機期間小麥和其他食物標價達到空前高價,因此食物和土地似乎是安全的長期投資標的,GRAIN的研究人員迪威林庫耶克說。
土地交易者表示,這一波的投資是全球性的雙贏。波斯灣、亞洲和其他地區等土地稀有的國家,找到保護自己免於食物短缺的新方式;而非洲國家得到了極為需要的資本和專門技術,將其豐富的農業潛力轉換為真正的食物。
但聯合國和位在華盛頓特區的國際食物政策研究院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IFPRI) 對於土地投資問題則持觀望態度,只要雙方都遵守某些規範即不多過問。
國外投資者獲利最多
「外國投資可以提供農業的重要資源,包括了必要的公共設施發展,和為當地人擴充生計的機會。」IFPRI的總主任賈其姆鮑恩說。
不過GRAIN研究人員庫耶克和其他人則對此表示懷疑。對他們來說,土地熱潮似乎可能造成另一波的非洲資源榨取,也就是以非洲人和小農為代價,讓外國政府和大企業從中獲利。
國際永續發展組織和世界銀行都認為,應該投資在當地小農身上,許多報告也提出,投資食物體系最合理和最正確的方法是投資小農。但庫耶克說:「但是在這裡,我們只是讓大型企業化農業出現」。
另外有些人擔心這種做法對人權會有所衝擊。由高階政府官員進行的土地交易細節,往往很少諮詢當地農人的意見,因此也往往犧牲掉在地農民的權益。在許多案例中,官員所說的「未使用」土地,事實上是用傳統方式在經營的土地。
「向外尋找食物並非新鮮事,」農業和貿易政策研究院貿易和全球管理計畫主任亞力山卓‧史匹多奇說,「歷史上有許多各種外國直接投資的案例,在殖民時期,在殖民地就有現金作物。特別令人感到擾亂的是近來投資的規模,大筆肥沃土地以長得荒謬的租期出租,從50年到99年都有,而且是在那些已經不穩定的國家發生」。【取自台灣立報】2010/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