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震出第三世界苦難史--海地大地震的死傷卻如此驚人,是甚麼道理?

海地首都太子港芮氏規模7.3的地震,引起舉世注意。近些年來,地震與各種災難頻頻發生,人們已經變得有些習慣了。但是,海地這次地震卻令人覺得意外。意外並非由於在海地發生地震,而是死亡人數高得出奇。1月24日為止外電報導的具體統計,死亡人數已經超過11萬人,海地政府自己估計更是高達20萬人。規模7.3的地震和1999年的921地震相當,但是台灣的死亡人數卻不到10分之1;兩年前的汶川大地震高達8.0,死亡人數也不過一半左右。海地大地震的死傷卻如此驚人,是甚麼道理?

當然,震央靠近2百萬人口的大都市太子港是重要因素。但是,不少評論也指出,太子港擁擠雜亂,建築古舊脆弱,也是重要的元兇。倘非如此,死傷人數當可大幅度減低。進一步探究原因,問題就出在海地這個國家的貧窮程度。地震發生後,媒體紛紛指出,海地是西半球最貧窮的國家,使得都市無力建設,建築物材料無能抗震。在此情況下,地震引發的災情就特別嚴重。

海地為甚麼這麼窮?這就得從歷史中尋找答案。海地獨立於1804年,距離美國獨立不到30年,是世界最早獨立的黑人國家。但是,這個最早覺醒的美洲黑人國家卻被迫償付巨額的「補償債」,使得這個第一個黑奴革命的傲人歷史卻變成先天不良。這還不是苦難的終點。就以上世紀初來考察,完成了工業革命的美國資本主義體系迫切地要擴大海外的市場,1900年美國西戰爭的勝利,讓美國不僅插足亞洲(獲得菲律賓殖民地),更趕走了位於美國南方門口古巴的西班牙統治。

古巴既然在手,鄰近的海地當然就是美國資本家的下一個對象。1910年花旗銀行的前身併吞了海地唯一的銀行,從此海地的金融命脈就完全掌控在華爾街金融鉅子手裡。這還不夠,趁歐洲列強忙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總統威爾遜(就是後來倡導成立「國際聯盟」,並且曾經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那位總統)於1915年初派兵佔領了海地,聲稱要「保護美國的投資利益」。此後20年內,海地完全在美國的軍管之下,不僅財富完全被美國資本家吸乾,而且經濟活動、包括原本自給自足的農業,都受到致命的破壞。更嚴重的,海地大量有理想的愛國志士遭到鎮壓殺害,人才凋零,社會公共知識分子消失,使得後來海地的貪污政客容易橫行。

這段悲慘的歷史是今日海地貧窮的主要根源。貧窮的國家不僅無力建設,更由於政治的腐敗,使得天災必然因人禍而加倍嚴重。海地今天地震的悲慘情景,就是第三世界悲慘歷史命運的再現。【取自台灣立報】



  • 留言者: 阿琦
  • Email: donna123no@yahoo.com.tw
  • 網址:
  • 日期: 2010-02-06 13:02:14
祈願大家平安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