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一四年四月底,行政院宣布,核四一號機不施工、只安檢,安檢後封存;核四二號機則全部停工,並儘速召開全國能源會議,為下一代保留一個「選擇權」。 然而,今年十一月七日,日本鹿兒島地方政府,同意當地的川內核電廠重啟二組反應爐,預計最快明年初,結束日本自福島核災後,近三年的全國零核電。能源問題攸關台灣經濟發展,電力供需更和每個產業息息相關。從核災、零核電再到重新擁抱核能,未來台灣要選哪種電? 本次特別邀請產官學等意見領袖舉辦「未來你選哪種電?」座談會,從再生能源極大化與未來能源組合,及能源的選擇與代價如何最佳化,為台灣能源發展集思廣益,找尋出路。 廢核代價高 日本重啟核電的啟示 核四從明年起封存三年,即明年起三年、或往後台灣的電供需情形如何,與經濟、民眾生活關係變化如何,攸關台灣的發展;未來台灣會不會缺電,則取決於未來的需求與規劃。我認為,討論核四在社會上引起的諸多爭議,必須先了解其他能源使用與廢核後對台灣的影響。 從投資損失來看,核四封存後,已投資核四廠的兩千八百卅八億資金將列入損失,等於台灣每一家庭要負擔近五萬元。以燃氣等其他能源替代核四,發電成本將增加五佰卅四億,電價將上漲近百分之十。 從台灣可能採取減核政策考量,台灣未來使用再生能源的比重有可能大幅提升,但台灣主要的再生能源過去一直以來是水力發電,可惜實際發電量僅占總發電量百分之二點五,其他如太陽光電、風力等新的再生能源,比重更是微不足道。 舉例來說,太陽能發電至少需要一點五萬公頃的土地及屋頂,約占台北市面積百分之六十的土地才足以供應。 風力發電上同樣面臨能源穩定性不足的問題。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台灣沿海地區由北至南到雲林,大約兩百公里的海岸線,共設置了三百一十四座發電站,但整體的供電比例卻只有百分之零點六。 從行政院的再生能源推廣目標顯示,到二○二五年,台灣的再生能源要接近一萬個百萬瓦;到二○三○年,增加至一萬三千七百個百萬瓦,高於過去規劃,可是再生能源仍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但儘管再生能源的比重提高,實際可達到的發電量仍會偏低,不足以應付台灣電力需求。 此外,考量油、煤等替代能源可能製造大量溫室氣體,液化天然氣(LNG)可能成為台灣未來能源需求的最大來源。然而,必須正視的現實是,當前台灣近九成八的能源都從國外進口, LNG的安全存量約十二天左右。到了夏季,安全存量更只有七天不到,一旦遇上颱風襲台,且影響時間超過一星期,台灣將有三分之一的電廠將會停擺,這是能源安全上很大的問題。 在執行面上,若想維持能源供應的穩定且分散風險,提高LNG的安全儲備量,不僅要蓋新的管線和儲存槽等設備,碰到今年七三一高雄氣爆事件,要想在都會區蓋這些管線會將會更加困難。 此外,很多人忽略採用再生能源必須考量發電成本,還須同時算入智慧電網、電表等設置,再生能源成本比較高,未來勢必反應在電價上。 從其他國家的案例來說,德國在二○○○年時再生能源占總發電比重約百分之四,去年則提升到百分之廿,大幅成長。雖然表列的數據看起來很成功,但其付出的代價卻是電價上漲超過一倍,民怨四起。 據統計,目前德國住宅用電電價每度約新台幣十一元,是世界電價最高的國家之一,且近五年為了解決電力供應不穩的問題,電價上漲的幅度又更大。單是二○一一年,在德國三分鐘以上的停電超過廿萬次,再生能源成本更高達一兆歐元。 為了解決再生能源面臨的高電價與供應不穩現象,德國各方開始要求修改「再生能源促進法」,限縮再生能源的發展計畫,使得德國能源轉型計畫可能落空。尤其,德國若碰到再生能源供應不穩時,可向歐盟鄰國購電調節電力,但身為海島型國家的台灣,又要往哪邊送電、借電呢? 廢核後,台灣產業經濟發展的隱憂,則是缺電問題。若無核四,未來台灣十年的容量率將低於百分之六以下,幾乎無力支應龐大的用電需求。 另一項值得台灣參考的訊息則是,從福島核災後至今年六月,日本東電的「標準家庭電價」較二○一一年上漲了百分之卅八點十八,產業電價同樣大幅上揚,這是零核電付出的代價。近日鹿兒島川內核電廠又通過恢復重啟核電廠,為何台灣還要往廢核的道路走? 台灣正積極振興經濟,在核電發展的選擇上,有待全民明智的抉擇。 分散能源風險 打通管道、兩岸接氣 可以救急 全球對再生能源的重視日漸提高,使得太陽能、風力等自然且低汙染性的綠色能源,未來會相當具有競爭力。但屬於尖載發電的再生能源,目前尚無法取代基載發電,若想讓再生能源跳脫尖載發電,提升為中載發電,減輕對其他能源的依賴,智慧電網的建構與儲能設備將是發展重點。 根據EnergyTrend的調查,國際上與太陽能搭配的鋰電池儲能市場,將自二○一四年的一百八十MWh提升至二○二○年的五千MWh,歐洲、日本和中國大陸等國也開始提出儲能系統的補助策略。 大陸截至去年底,累計運行與在建的儲能項目總量近六十多個,裝機規模超過八十MW。大陸也透過地方政府,入家入戶推動分布式太陽能發電,在每家每戶屋頂上建立電站,用自己產生的電,多的也可賣回給電力公司,同時推廣再生能源及蓄電設備,齊頭並進。 目前台灣的能源百分之九十九點七都仰賴進口,各項能源都隱含一定風險,如台電向中油採購液化天然氣(LNG),受限LNG在氣候風險、船運等缺乏穩定等因素,加上液化及運輸成本,相較歐美管道天然氣成本高達兩到三倍。為增加能源採購管道,分散風險、建設管道天然氣,是台灣未來必然要走的道路。 尤其,台灣夏季尖峰LNG安全儲量僅七天,但中油計畫增建LNG接收站及大量增加儲槽需費時十年以上,緩不濟急。相較之下,打造跨台灣海峽的天然氣管道,不僅能在很快時間內完成,也兼顧可靠和安全性。 大陸正在建設的西氣東輸三線,預計最快十二月可建設至福建平潭,若從平潭延伸至苗栗通霄,距離約一百卅五公里,總體建設金額為新台幣五百億元,建設工期約一點五年。 過去台灣向大陸採購能源已存在一段時間,從來也沒有成為國安疑慮。跨台灣海峽的天然氣管道工程可採國際標,引進國際資金後,雙方政府或石油公司不僅無需出資,所有權和貿易規範都可依循國際商業架構處理。 我也建議,天然氣價格可由雙方中石油直接接洽商議,並請海基會、大陸國台辦協助,比照香港模式辦理,避免資金、時間及斷氣等問題。 外商憂心 電力拉警報 未來10年關鍵期 台北市美國商會完全贊成政府節能減碳、改變用電的方向,但國家若無法儘快提出一個很好的能源政策,制定清楚的能源長期發展計畫,反而會引發能源危機,甚至升至國家安全問題。 發展再生能源是當前世界各國的趨勢,對民眾的生活品質的維護提供新的解決方案,但必須注意的是,新技術得仰賴不斷的創新研發,所需的費用也較高,且新的再生能源是否有足夠的穩定性,應付當今氣候快速的變遷,這些都是發展再生能源需納入考量的。 現在很多關於能源政策的討論,大多以二○二五年為時間軸斷點,是因為台灣現行的核能機組都將在此期限前除役。據美國商會此前委請顧問公司就台灣現行能源配置所做的調查,到了二○二五年,若台灣電力配置不改變,就可能發生電力短缺。 從現在到二○二五年,說的就是十年後的發展。十年其實是個非常短的時間,如果核四要封存,那麼核一二三廠是否要延長期限?台灣的替代能源又是什麼? 世界各國正快速競爭發展再生能源,與我們為鄰的大陸發展腳步也非常快,不論是地方或中央,提出的相應措施都非常多。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方向未明,外商的確有這樣的憂心。 另一方面,台灣各種不同再生能源建設也面臨了不同的抗爭,大家都贊成有再生能源這樣新的技術推廣,但最好不要蓋在我家附近,如此一來,台灣該怎樣推動長期的能源發展計畫呢?若台灣在再生能源的發展上,能引進更好的技術補強當然是好的,但如果新技術的發展還無法完全取代核能,是否該另做考慮? 不談民生用電,單就工業和商業用電來看,如日本等工業高度運行的國家,近日又再度重啟核能。雖然世界的變化相當快,但商業界現在都還不知道台灣政府十年後的規劃是什麼,希望政府可以站出來,很清楚地將未來能源的計畫跟大家分享。 此外,台灣是個島嶼型國家,缺乏鄰國網絡的能源分享。目前如風力和水力發電的技術取得非常在地化,台灣應學習別人技術,透過在地化研發,在能源取得上達到自給自足。 檢討能源比重 七成火力、兩成核能 是否最好 討論未來我們將採用哪種能源電力,很重要的前提是眾人對「未來」的時間長度定義,因為這不僅決定了台灣能源結構調整的走向,也攸關未來能源技術進步與價格預估。 在討論台灣未來能源發展的選項前,必須清楚揭露其他能源與再生能源及價格,讓民眾有更多的選擇權。 過去台灣的能源結構由台電決定,七成火力、兩成核能,其他才是再生能源。然而這對台灣社會是不是最好的選項,過去一直沒有提出討論。透過今年底將舉行的全國能源會議,正好是一個重新檢視機會。 因此,當我們在討論未來台灣的能源結構走向,其他能源與再生能源及價格,都必須清楚告訴民眾,才能有所選擇。 根據估算,如果台灣未來能源結構不變,在核電除役退場後,其他全用天然氣替代,一度電的價格約需五點○八元的發電成本;若以用再生能源補核能,不夠的用天然氣補足,一度電成本在四點七九元;若用再生能源補核能,不夠的用火力或氣電共生補足,一度電所耗成本則是四點三五元。 儘管從數據上來看,再生能源較現行能源所需耗費的代價比較高,但電價稍高卻可以免除大家對核能的恐懼。 舉德國的例子觀察,在一九八○年初期,當時德國人也沒有想過,現在德國國內有百分之廿五的能源都來自再生能源,未來到了二○二五年,德國政府更要求國家有八成能源,都必須取自再生能源。 事實上,當前全球風力發電的電站建設技術正不斷突破,不僅可在高山上設站,甚至最困難的海上離岸都能提出解決方案。因此,相較於其他再生能源顯現出的問題,風力發電反而是可以得到更好解決的。 尤其,英華威集團自二○○五年開始在台建造第一座風力發電廠,期間曾遭遇當地居民抗爭,但英華威不會因為遇到居民抗爭就不蓋電站,風力發電會遇到抗爭是因為大部分人的不了解,必須強化宣導和了解。其實,不光是風力發電,只要造橋鋪路,進入地方都可能碰到抗爭,但這些都不是再生發電不能繼續發展的理由。 國內地面型最大系統 台電龍井太陽光電運轉 台電公司配合政策積極推動「太陽光電第一期計畫」,從九十七年至一○三年投入卅一.○三億元,建置總裝置容量十八.二MW的太陽光電系統。其中,台中龍井太陽光電工程佔地面積十二.七九公頃,是國內地面型太陽光電系統最大的,六千四百八十六KWp,已於一○三年八月六日併聯發電;正式發電後每年可以產生八百萬度的電力,約可供應兩千三百戶家庭一年的用電,每年約可節省燃油兩千公秉或三千公噸燃煤,相當於每年可減少四千二百公噸CO2排放量(約兩百八十公頃造林效益)。
【2014/11/18 聯合報】@ http://udn.com/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