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稱為「貧民窟的聖人」(Saint of the Gutters)的德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4日將由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在梵蒂岡正式封為聖人(聖徒),超過10萬名天主教徒湧入梵蒂岡的聖伯多祿廣場(St. Peter's Square),希望見證德蕾莎修女封聖一刻。我副總統陳建仁也率領特使團出席觀禮,對教廷及教宗獻上祝福。
「貧民窟的聖人」正式封聖
出生於阿爾巴尼亞天主教家庭的德蕾莎修女,1931年開始在印度大城加爾各答(Kolkata)服務,她所創立的仁愛傳教修女會(Missionaries of Charity)和「垂死之家」(Nirmal Hriday)照顧瀕死無依者,慈善事蹟傳遍全球,1979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1997年過世前,德蕾莎修女還在全世界建立許多醫院、修道院與收容之家。
但是,只有慈善事蹟並不足以被教廷封為聖人,天主教冊封聖人的過程頗為繁複,首先,申請流程通常是在候選人去世5年後,由候選人所服務的教區發起,蒐集好候選人的生平奉獻事蹟,交由專責部門「冊封聖人部」(Congregation for the Causes of Saints)審核。
聖人部會向教宗推薦,建議教宗宣布候選人的「英雄德行」,此時候選人成為「尊者」(The Venerable),供信徒以尊者之名轉禱,而若轉禱中至少發生2次「奇蹟」(常見事例為不靠醫療手術治癒信眾疾病),經審核委員會長期觀察,確認病患完全痊癒、而且痊癒原因無法以醫學解釋後,才會呈交教宗封聖。
神蹟審核過程引發批評
德蕾莎修女被認證的神蹟,第一起為1998年印度一名患有惡性腫瘤的50歲婦女,將德蕾莎修女照片綁在腹部一夜後腫瘤完全消失。第二起則為一名患有致命腦瘤的巴西男子,在家人向德蕾莎修女代禱後於2008年奇蹟痊癒,這項神蹟去年底才獲確認。審核奇蹟的委員會包含各大樞機主教、神學家和醫生,不過,審核過程常因曠日費時、開銷龐大而招來批評,2015年兩名義大利記者出版《貪婪》(Avarice)及《聖殿裏的商人》(Merchants in the Temple)二書,也揭露外界捐獻者以贈禮等手段加速封聖程序,估計每次封聖平均耗費5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1800萬元),捐款的用途也未明確規範,公正程度引人疑竇。
除了審核過程,德蕾莎修女封聖一案從1999年遞交申請開始,還遭受諸多批評。第一個神蹟所治癒的印度婦人,其丈夫曾表示妻子是因醫療手術而病癒,受到教會施壓才會謊稱為神蹟。但隨即又改口承認神蹟存在,引發質疑。
另外,許多報導曾指出《垂死之家》衛生環境惡劣、甚至禁用止痛藥,也拒絕進一步為病患治療。仁愛傳教修女會的帳目不透明、曾收受海地殘暴獨裁者杜華利(Jean-Claude Duvalier)的捐款等爭議,也都令外界質疑德蕾莎修女的聖人資格。
教宗肯定德蕾莎精神 10萬人參與封聖儀式
但是,儘管德蕾莎修女有諸多爭議,她跨越國家、種族、性別與宗教的善行,仍是無可否認的偉大事蹟。《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析,德蕾莎修女的精神呼應了教宗方濟各不斷強調的宗旨,即教會應該照顧、包容世上最貧苦的邊緣族群。方濟各也於2015年宣佈自2015年12月8日至2016年11月8日為「非經常性聖年」(Holy Year of Mercy),象徵教廷為全球信徒提供獲得救恩的特殊途徑。《紐時》認為,方濟各以德蕾莎修女封聖儀式作為聖年結束前最大規模的活動,也凸顯了他對於德蕾莎修女的讚譽有加。
德蕾莎修女封聖儀式規模宏大,預計將湧入10萬名朝聖的教徒觀禮。而各國除派出駐教廷大使外,共有12國還特派使團出席,包括我國與美國、印度、荷蘭、義大利、科索沃、巴拿馬等。雖然近日頻頻傳出梵蒂岡有意與中國推進關係,但此次並未邀請中國參加典禮。
本身即為虔誠天主教徒的副總統陳建仁,也率領特使團前往觀禮,特地選贈台灣出版有關方濟各的書籍,藉以對教宗獻上祝福。我國藝文團體「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也受邀在德蕾莎修女封聖典禮演出,陳建仁應邀擔任典禮演出的榮譽團長。
j30222
回覆刪除有做好事就好了,不要去在意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