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圳百年智慧 管好水才有好米


台灣的農田水圳,全長足以繞赤道一圈半!這些綿密交織在農地的水路設計,可追溯到350年前,歷經百年淬鍊才有今天的規模;農田水圳有效留住水資源,澆灌出餵養2300萬人口的糧食,這麼珍貴的人工智慧,能不能讓農舍民生汙水搭排?台大教授張文亮從法令、從食品安全來看,灌溉水路真的不能被污染!
宜蘭大學周一(3日)邀請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張文亮從生態工程的角度,談灌溉圳路減少民生用水的影響,張文亮表示,「水不管好,米就消失」水利會管理的水圳,關係著糧食生產及品質,水質不好,就不可能生產好的稻米。 水管不好,米就消失
張文亮說,過去彰化的米是最好的,濁水溪的米非常有名,產地來自大城、竹塘的三好米,米白、米Q、米好吃;金墩米來自花壇。短短20年間,因為工業污染,很少人再提起彰化米。
因為水質而消失的米,還有台中米。神岡曾因大甲溪低溫的水,種出好吃的米,日治時代不是選豐原就是神岡米,可見其盛況,現在也看不到,原因就出來水質的改變。
另外,大家都知道池上米,很少人提關山米。實際上池上灌區遠小於關山,何以800公頃的米全國都吃得到?原因也是水質。關山因為12000多頭豬排泄物,造成水質含氮量過高,米的外表偏黃,也影響口味。
張文亮表示,灌溉水質要求有4個主要條件,EC導電度(Electrical Conductivity)是為了產量;氮、磷的要求是為品質的需求;重金屬的要求是為食品安全的需求;而微量元素的要求是為土地永續使用。宜蘭比較沒有重金屬的問題,不過氮、磷是水利會須重視的,民生汙水很可能會影響氮磷含量。有人認為可以稀釋處理,但這並不是水利會該提供的服務。 灌溉專用渠道則絕對禁止排放廢污水
水路可分3種:灌溉專用、灌排兼用以及排水溝圳。過去農地灌排兼用,是因為農地不得自由買賣,農地沒有污染的疑慮;自從農發條例大開農地買賣之門,農地允許一定比例農舍興建,但法源本身卻未考慮農舍廢污水排放的規範。以宜蘭灌區為例,80%的灌溉水圳仍然灌排不分,只有這兩年農地重劃區域才有灌、排分離的設計。
依照法令,灌溉溝渠不允許排放廢汙水。1977年雖訂出搭排規定,不過「農田水利會灌溉排水管理要點」第21條明訂,「水利會所屬之灌排系統,未經水利會之同意,不得擅自排放廢(污)水」;灌溉專用渠道更絕對禁止排放廢污水。
另外,法令也規定,排入灌排兼用渠道需符合環保署放流水標準與農委會灌溉水質標準,若產生污染,水利會便成為潛在污染責任人。依據《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第2條,「潛在污染責任人」包括因核准或同意於灌排系統及灌區集水區域內排放廢污水,致污染物累積於土壤或地下水,而造成土壤或地下水污染之人。
張文亮認為法令很有爭議,就像賣假油的商店,必須被連坐一樣;水路被汙染,水利會是受害者,卻還要被告。只是現行法令就是這樣規定,水利會更應謹慎。同意搭排,像彰化水利會,成了污染的潛在責任人,因此不斷被告;彰化米也在短短20年間沒落。 污水處理只能現地處理
至於小型民生廢污水處理,張文亮提供幾種可行兼顧生態保育的現地處理工法,包括表面流人工濕地、草溝草帶重力流、地下流人工濕地等方式,利用傳統廢棄的牡蠣殼、框格工法也可以達到良好的淨水功能。他認為,以目前政府財力,並不適合也不鼓勵蓋集中式的淨水場,廢污水只能就地處理。
另外,種植一些木本植物,也可以達到淨水的功能。宜蘭壯圍可以長在水裡的落羽松,公認具高度淨化水質功能,不過張文亮更中意本土種的風箱、穗花棋盤腳以及林投,除了容易管理,對水質影響也較正面。他提醒,要種木本不要草本,也不要栽種可食植物,因為植物死亡腐爛,可能造成過多的養分流入水裡,影響水質。所有濕地植生面積不可超過水面的1/10,超過太多,植物死亡就會造成水質營養過高。 政府只蓋水庫,不做水路 農田水圳才是有效的水資源實踐
對於水利局以及一些人責怪為何農業只創造1%GDP,水利會卻可以拿75%的水資源。張文亮認為,這些話不合理。他解釋,台灣有85%的水資源直接流入海洋,100滴的雨水,台灣只能留下15滴, 85滴都流入大海。75%是以水利會拿走的12滴,除以15算出來的。
「我們的農民從明朝農民把土地拿出來成為別人的引水路,歷經清朝、日治時代,350年來的成果,想辦法把水流下來的成果,國家的水資源大多被水利會引上來使用是合理的。」政府蓋水庫,卻留不住水;所有的公共建設都只有做水庫,卻不做引水路,寧可跟農民搶水,也不去思考85滴的水如何留下來。張文亮認為政府應開發有效的水資源,而非覬覦水利會的水路,跟農民搶水。「即使裁撤水利會,那12滴水也拿不到,除非派救火車去河邊抽水!」
水利會的圳路不管好,農田也管不住。宜蘭仍保有台灣古老的圳道,又因獨特的地理條件,潮濕、溫泉多、龜山島底下蘊藏著熱源,以及穩定的山系(雪山山脈),蘇澳以北都是硬砂岩,出好水質,不容易有土石流,而且數條溪流極具有特色,如果水管不好,間接影響宜蘭外海的魚業資源。南方澳是台灣漁獲量最高的漁港,當地的魚也是最健康鮮美的。
這些優勢會不會因為農舍廢汙水搭排而消失,考驗著水利會的意志以及宜蘭縣政府施政的智慧。【取自環境資訊中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