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L13都市問題補充資料~蘇紫雲:氣候變遷下前瞻建設的戰略思考

蘇紫雲/淡江大學整戰中心執行長   2017年06月05日前瞻基礎建設的爭議還在延燒,台灣的強降雨已預告未來趨勢,瞬時降水超過防洪系統設計、電塔倒塌連動核電廠停機等災變,都在聯合國的未來情境報告中提及。國土規劃向來是民進黨的強項,但前瞻基礎建設的政策說明卻碎片化、有氣無力,也難怪蔡總統要親自喊話。事實上,氣溫、降雨模式的改變,使全球糧產發生移轉現象,造成「贏家輸家效應」,部分國家成為氣候變遷的受害國,部分國家則可能成為受益國,台灣的確需提早因應。先看基礎設施與政經發展關聯的重要性,以水資源為例,為患世界的IS,興起的遠因就是北非氣候變遷,降水改變使敘利亞百萬農民流離失所,成為極端組織的溫床及歐洲難民源頭,而控制水壩、地下水源也成為目前伊斯蘭國的戰略武器。這很清楚的說明氣候變遷、基礎設施對人民生活、經濟秩序、國家安全的連動關係。也因此,聯合國轄下機構及大型智庫,有志一同定調政治、經濟的安定及繁榮,需有前瞻的基礎設施規劃,並提出各類報告建議,以供各國政府決策參考。這些數以百計的分析報告,可歸納三個主要目標,一是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二是從根源減少區域政治不穩定的因素、三是促進全球經濟的發展勢頭。在可預見的20年代,包括「聯合國經濟與人口展望」2025年全球人口將超過80億,能源、資源、水源、糧食供給將造成挑戰。「全球都市化預測」2020年代全球主要國家60%人口居住於都市,中產階級也將達到55%。而主要挑戰則是石油需求增加30%以上、水資源短少40%,糧食產地也將因降雨、各地氣溫改變而短少並轉移產地。同時,氣候變遷委員會(IPCC)依照長程氣候模擬(CMIP-5)的結果,洪水、颶風的強度、頻率都將大為增加。政策建議部分,「世界減災會議」(WCNDR)提出水資源管理雨設施整建計劃、經濟委員會大力推廣「軌道運輸」(rail transport)作為都市化趨勢的重要對應手段。國際能源總署(IEA)也預測由2004年至2030年再生能源需求量將成長3倍 ,佔世界電力需求的6% (不含水力發電)。簡單說,蔡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的「水環境」、「軌道」、「城鄉」、「綠能」大方向皆符合國際主流,並非「憑空想想」。但細部計劃的確具有進一步整合的必要。例如日昨導致核電停機的倒塌電塔,台電及能源局早已列為氣候變遷中強降雨的「風險因子」, 類似要素所在多有,若予納入可更為完整。進一步看,國土規劃本為民進黨20年來的訴求及強項,包括環島高鐵、環島高速公路若能納入前瞻評估,在可預見的環評爭議中,參酌注重環保且持續建設高鐵、高速公路的德國、日本,拿捏「必要」及「想要」的差異,區隔東西部平衡發展與過度開發的烏賊論辯,就可輕易擺脫環保與發展的兩難,真正領導台灣跨越20年代的挑戰,發揮前瞻建設的戰略意義。

4 則留言:

  1. 沒想到IS興起的主因就是因為氣候變遷,台灣也要好好應對這問題 pu10142

    回覆刪除
  2. p10131 原來氣候也會造成恐怖份子的攻擊啊!!

    回覆刪除
  3. 原來這個對恐怖組織的就是因為氣候汙染引起的
    Pu10106

    回覆刪除
  4. 沒想到氣候問題也會影響恐怖份子的攻擊活動
    普10101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