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鐵幕,穩定成長 中歐10國 抗跌新世界?

把中歐國家(前舊蘇聯時期的東歐國家)當作落後地區的,仔細看看吧!更多關於中歐現況報導,可找該期雜誌看看!!

中歐各國基本資料:





























































































國家



人口/萬人



面積/平方公里



GDP/億美元



人均收入/美元



經濟成長率/



明星產業



捷克



1038



78900



1751



16875



5.6



汽車製造、機械、玻璃、軍備、啤酒、觀光



波蘭



3810



312685



4203



11027



6.5



機械製造、鋼鐵、煤礦、化工、船舶



斯洛伐克



540



49036



750



13889



10.4



金屬品、食品、電、煤、核能發電、觀光



斯洛維尼亞



201



20273



461



22935



6.1



煉鐵、鉛、錫、鋁製品、軍用品、電子、卡車、汽車、觀光



匈牙利



1010



93030



1384



13703



1.3



礦業、冶金、營建材料、食品加工、觀光



羅馬尼亞



2167



238391



1660



7660



6



電子機械和設備、紡織、照明



愛沙尼亞



131



45227



213



16260



7.1



工程、電子、木造、資訊科技、電信



拉脫維亞



227



64589



273



12026



10.3



車輛、合成纖維、農機具、化肥



立陶宛



338



65300



384



11361



8.8



切割工具、電動車、光學設備



保加利亞



797



110994



396



4969



6.2



電力、瓦斯、食品



資料來源:遠見雜誌2008年11月號


打開鐵幕,穩定成長 中歐10國 抗跌新世界?
作者:楊瑪利、邱莉燕 


 出處:2008年11月號  


--------------------------------------------------------------------------------
 
  2007年初夏,美國爆發次貸風暴,全球股市應聲下跌,
而中歐10國保持全區平均6.94%經濟成長率,穩健成長。
2008年秋末,金融海嘯愈演愈烈,
英國房價狂跌、俄羅斯恐終結八年榮景,而中歐10國,相對抗跌。
當最富裕國冰島也瀕臨破產後,人們不禁問:哪裡還有國家倖免於難?
哪裡還有抗跌的經濟體可投資?有可能是中歐10國嗎?
區域新星〉中歐火車頭捷克,善用既有工業優勢,成為鐵幕國轉型模範生,
鴻海效應持續發酵。
潛力新秀〉中歐最大國波蘭,加入歐盟後,從此麻雀變鳳凰,
未來更將從歐洲工廠轉向研發中心,前景看好。


  
 


--------------------------------------------------------------------------------
 


超越西歐的經濟成長
6.94%經濟成長率
人均收入七年成長2.3倍
電腦市場六年成長15倍
這在哪裡?就在中歐!



     提到中歐,很多人的心裡可能會狐疑:「那是哪裡?」


     但若說:「就是以前的東歐」,大家便會恍然大悟。


     是的,「鐵幕中的東歐國家」這個名詞已步入歷史。2004年和2007年,歐盟兩次東擴,有12個國家成為新會員國,除了賽浦路斯和馬爾他外,其餘都被稱為「中歐10國」。


     從最北波羅的海三小國,往下走,到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一路到南邊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總共有10國。


     今天,如果你當著一個捷克人的面,說捷克是東歐國家,他可能會不太高興。「我們已經不講東歐了,」捷克駐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杜樂杰(Jaroslav Doleček)說,他在台灣若有機會公開演講,第一句話一定先「正名」,因為台灣人過去習慣稱他們「東歐」,但那是共產時代下東西歐分裂的名詞,代表落後的共產國家。


   .....


成績亮眼 金融海嘯掃不倒
     中歐10國面積約占歐盟的1/4,人口約占歐盟總人口的1/5,1989年開始,政權轉移如急風驟雨,各國共產黨像骨牌一樣紛紛倒台。


   ........


     數據是最好的證明。中歐10國2007年經濟成長率平均6.94%,比歐盟3%多2.31倍。未來兩年的GDP成長率,稍微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但仍然比歐盟高。


     「這個區域受到次級房貸的影響並不大,這是中歐的優點,」比利時KBC金融集團總經理艾德文.波克(Edwin De Boeck)微笑著指出。


     這個區域的每人GDP也大幅增速,從2000年到2007年,波蘭成長了1.49倍,捷克2.05倍,愛沙尼亞2.79倍、羅馬尼亞更達到3.59倍,整體平均成長達2.3倍。


     歐盟執委會在2007年曾公布一份研究,中歐10國因為是新興市場,招商引資的成果十分豐碩,截至2007年的外資總額約1800億歐元,相當於歐盟平均GDP的1.08%。


     其他總體經濟的表現,改善最多的是失業率。


     目前捷克的失業率只有5%,「這是史上最低點,也是歐盟中最低的,」捷克貿工部發言人馬蒂斯.韋悌格(Matyáš Vitik)說。


     波蘭失業率,在2004年幾乎有20%,四年後的現在,降到10%。


     羅馬尼亞更從2002年的13.5%降至目前7%的歷史新低。


歐盟呵護 成長衝破鐵幕
     目前全中歐有1億人口,隨著當地經濟成長後,每人所得提高,是一個不能忽視的消費市場。例如買起電腦來,絲毫不手軟。


     「中歐的筆記型電腦市場的成長,是6年前的15倍左右,」華碩波蘭及捷克分公司經理謝孝民細述中歐近六年來的榮景,而波蘭、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四國,就占了總銷售量七成。


     中歐從破產邊緣,經濟得以突飛猛進,加入歐盟是一大轉折點。歐盟就像個慈祥的母親,不斷挹注資金的奶水到這些新入盟的中歐國家。


     截至2007年底,波蘭總計獲得歐盟500億歐元的補助款,自2007年到2013年,來自歐盟協助波蘭發展基礎建設還將有630億歐元。


     捷克目前則有14個歐盟補助的案子正在進行,共達30億歐元。匈牙利於2007到2013年,也將獲得226億歐元的歐盟補助款。


     另一方面,為了成為歐盟成員,中歐10國也戮力改革,遵從歐盟的要求,不斷在法治、肅貪、市場經濟等方面改革。


     韋悌格便有感而發說:「過去19年來,捷克已經改變很多了,包括政治、經濟與社會。」


     至於西歐為什麼要這麼照顧「中歐小老弟」?


     因為西歐來說,中歐聚焦於勞力密集產業,西歐從事資本與技術密集產業,兩者優勢互補,而且未來東歐也會是西歐產品的市場。


     「對歐盟內部而言,我們像是歐盟內的亞洲一樣,成了製造基地,」波蘭經濟部次長兼貿易部長馬欽.柯勒列克(Marcin Korolec)說,他手帶潛水機械錶,握手的動作堅定有力。


製造起家 引外資帶動經濟
     近20年來,中歐找到了「歐洲工廠」這個新的角色扮演,就像吃了定心丸一樣,緊鑼密鼓地除舊布新,也讓中歐成為外資製造業熱門投資的新據點。


     ....


     豐田、福斯(Volkswagen)、通用、標緻—雪鐵龍、雷諾(RENAULT)、歐寶(OPEL)、飛雅特(FIAT)、大宇汽車(DAEWOO)、現代汽車(Hyundai)、米其林輪胎(MICHELIN)等世界級汽車大廠,不管是新廠,還是舊廠改建,一一如雨後春筍在中歐各地冒出,就連保時捷的休旅車款,也看中在斯洛伐克組裝。


     高科技業更前仆後繼進軍中歐。除了惠普(HP)、奇異和三星電子(SAMSUNG),IBM和3M則是在波蘭設立實驗室,美國AMI半導體選中保加利亞設置研發中心,諾基亞(NOKIA)在匈牙利設置製造中心,新力(SONY)也不落人後,於斯洛伐克設液晶電視廠。


     鴻海集團在歐洲的工廠,也全部扎根中歐。


     捷克廠是歐洲最大的電子代工廠,匈牙利廠則是鴻海在歐洲最大的手機生產基地。


     台達電2007年也在斯洛伐克設廠,和碩、佳士達等多家資訊大廠則在捷克建構生產線,冠捷則立足波蘭。


     隨著外資多方湧入,中歐已經是歐洲IT生產聚落,兼全球汽車業心臟,同時也成為歐洲電視機的最大生產基地。


     「中歐的確是歐洲成長的引擎,」捷克工業總會理事長傑若斯拉夫.密爾(Jaroslav Míl)一臉肯定地說。


北中南3區特色發展
中部五國率先挺進
北部三國活力不絕
南部兩國後勢看漲
三大經濟區塊,各具特色



     不過,中歐10國範圍廣大、發展程度各異,還可以分成三大區域來分析。波、捷、匈、斯四國,加上斯洛維尼亞,可看成是一組。波羅的海三小國是第二組。南歐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則是第三組。


波捷匈斯 合組聯盟搶機會
     中歐表現最傑出的當然是波捷匈斯四國,這四個國家還合組「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四國總理定期聚會,在激烈競爭中又高度團結。


     捷克恰巧位於歐洲的正中央,地理位置優越,成為外資流入最多的中歐國家,近半數世界排名居前列的汽車相關企業來到捷克投資。


     另外,銷往歐盟國家中40%的桌上型電腦也是在捷克生產,捷克人的手機普及率也是全歐最高,平均每人1.4支手機。


     有趣的是,向來被視為「外包大國」的印度,第一大外包企業PROGEON竟將商業流程再外包給捷克。


     波蘭則是中歐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的生活水平,「就像十幾年前的台灣,」曾到訪波蘭的資策會MIC產業分析師張文森說。


     除此之外,波蘭也是中歐最年輕的國家,「35歲以下的波蘭人,占全國人民的55%,」麥肯錫稅務顧問盧卡斯.卡普斯陸克(Lukasz Karplesluk)說。


     至於匈牙利以農業立國,民族性較偏向吉普賽人。台灣機器公會理事長黃博治對於匈牙利的醫學印象特別深刻,尤其是一種專門矯正色盲用的眼鏡。「你知道嗎?台灣每年有100多位學生去匈牙利學醫,」黃博治說。


     斯洛伐克,面積和人口都只有捷克的一半,但在近三年努力追趕,從去年開始擴大招商,西門子、KIA、新力相繼落戶。


     眼下,斯洛伐克最大的問題是,25歲以下就業人口失業率高達18.3%,國民紛紛搭上火車,前往捷克打工,目前計有15.8萬前往歐洲其他國家就業。


     斯洛維尼亞雖然是中歐國家中面積最小的一個,但卻是中歐最有錢的國家,2007年國民所得高達2萬2935美元,也是中歐國家中最早使用歐元,市場透明度相當高。


波羅的海三國 創業風氣盛
     波羅的海三小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及立陶宛,「原本的底子不錯,靠海,地理位置有利,」曾經派駐拉脫維亞的外交部經貿司司長施文斌另有一句觀察:「中小企業的創業風氣很盛。」


     三小國視北歐國家為經濟支柱之一。從愛沙尼亞開車一小時可到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吸引許多芬蘭的電子業外移至此。


     拉脫維亞的轉運和光學發達,間諜用迷你相機便是這個國家發明,去年的GDP成長率更高達兩位數。


     立陶宛的半導體和醫學很強,共產時期,蘇聯重點扶持這兩個產業。


     它同時也是前蘇聯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基地,像大同,便把英國的工廠移到立陶宛。


南部兩國 晚加入卻有潛力



     南邊的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在2007年才加入歐盟,算是中歐10國中最晚加入的。土地、人口均為中歐第二大國的羅馬尼亞,素有「歐洲的縫紉車」之稱,紡織業發展得很好。保加利亞勞動成本低廉且素質優良,積極擁抱市場經濟


     這三大區域經濟的延長線,一同交集在歐盟的天空下。


西歐跳板附帶內需市場
從外資轉而期待當地企業
從獎勵製造轉向扶植研發
越過慘澹西歐,
中歐要起飛!
     外資湧入、投資增長和需求旺盛,是促使中歐經濟過去十幾年來增長的主要因素。


     未來,中歐的潛力仍將持續發揮。原因是中歐仍將持續扮演前進西歐市場的跳板,可節省運籌與生產費用,除了內銷歐洲之外,甚至還可以外銷到北非以及中東。


消費力 財管規模將達千億
     中歐另一個發展潛力,在於內需市場胃納量仍未獲得滿足,消費市場值得期待。


     KBC金融集團目前在中歐的資產管理規模,約為140億歐元,總經理艾德文.波克(Edwin De Boeck)預言,未來十年內會成長到1000億歐元。「這是因為本地人的收入成長,儲蓄增加,」波克說。


     二手車在中歐也是「賣到翻掉」。以波蘭為例,平均每年從西歐進口70萬∼80萬輛二手車,常常供不應求。


     捷克的進口二手車也是熱度不減,2007年高達21萬2869輛,增長幅度高達16.2%,是破紀錄的成長。


     曾在聖誕節假期賣出4萬台F1大型模型賽車、專門代理台灣3C產品到中歐市場的台商黃鴻銘,便享受到了新興市場成長的甜美果實。


     黃鴻銘在1999年落腳布拉格,至今十年。


     他認為跟西歐市場相比,波、捷、匈、斯的消費力基本上潛力更大,成長還沒到極限。


     「要是重新選擇一次,我還是會來這個成長中的區域,我不可能去到西歐已經快被占滿的大餅,」黃鴻銘笑著說。


     施文斌也認為,台灣在中歐有很大的商機。比方說台灣的食品加工塑膠射出等機械業,以及整廠輸出。


     事實上,中歐10國和台灣之間的商業互動「漸入佳境」,在近三年來,貿易總值呈向上增加。(見頁116表1)


支撐力 本土企業才是主力
     中歐國家近年來也逐漸意識到,僅倚靠歐盟這條臍帶來輸血是不夠的,自身發奮圖強才是根本之路。因此,中小企業能不能蓬勃發展,變得很重要。


     在捷克,以前得到政府補助的八成都是外國公司,「現在要增加本土企業可以得到補助,」相當年輕就擔任捷克貿工部發言人的韋悌格說。


     波蘭也使盡全力扶助本土中小企業,特設了中小企業經濟園區,進駐的公司可以少繳稅、以較便宜價格取得土地,並享有30%∼50%的投資金額,可以抵減稅金。


     曾有經濟學家質疑中歐的成長,主要是外資撐起的,比較缺乏本土企業,可能成為未來發展的隱憂。


     「我認為不會,」對波蘭深具信心的卡普斯陸克(Lukasz Karplesluk)樂觀地說:「未來20年,波蘭會出現很多中小企業,特別是在建築材料和營建業,因為需求很大。」


發展力 多元卻有淺碟風險
     不過和其他新興市場相比,中歐其實相當不一樣。中國、印度、巴西、俄羅斯都是單一國家,單一貨幣,人口眾多,內部市場廣闊。


     然而,中歐除了波蘭,其餘九國均為中小國家,每個國家的語言和貨幣都不一樣,文化、政策、國情、富裕狀況各異。


     在這種每一個國家經濟體規模都不夠大的「淺碟經濟」下,使得開拓中歐內需市場具備一定的難度。而且,中歐已逐漸失去勞動力「又多又便宜」的優勢。


     中歐的薪資雖然比西歐低,十年前在德國、荷蘭一年的人事預算,在捷克可以花四年,然而好景不常,中歐如今的薪資漲得讓人心驚肉跳。


     波蘭2007年的平均月薪是936波幣(約新台幣1萬4000元),今年卻一口氣調升到1126波幣,漲幅20.3%,預估2009年會繼續調漲到1276波幣,令外商們深感吃不消。


     另外,中歐人的工作態度和度假習慣,迥異於亞洲新興市場,員工拿著醫生證明,「一早傳真過來,說我病了,一請兩個禮拜假,我也不能怎樣,甚至也不能打電話去關心,」聘雇近20位員工的黃鴻銘笑說。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亦曾對匈牙利廠的績效不滿意,氣沖沖跑到現場去看,結果發現原來匈牙利人的節奏就是這樣,快不起來,但也不是故意慢。


     中歐市場另一個不好做的關鍵,是國家太多,每個國家的語言都不同。


     以消費性電子為例,出了國界,操作手冊也要跟著換一種語言,說明書也全部都要改。


     也因為國家多,國與國之間,也會互相較勁。比方友達要到中歐設廠,捷克、波蘭和斯洛伐克便「搶破頭」。


.....


政商策略 彈性調整抗風暴
     已落腳多年的黃鴻銘建議,若想做中歐生意,不能跟在美國一樣,以為一次運兩、三個貨櫃就可以,「中歐要少量多餐,」黃鴻銘強調產品要多元化,而且一定要在當地市場親自深耕。


     再像富士康,便把調漲的薪資先套算在成本當中,跟客戶報價。假使有15%的員工一起請假,事前的排班及職務代理人制度就要先做好。


     至於如何找員工,可以和人力派遣公司合作,找羅馬尼亞或是斯洛伐克等國的外勞。


     另一個最新的趨勢是,無論是波蘭,還是捷克,為了優化產業結構,政府改變了招商引資的態度與方向。


     「我們不再對於製造業提供獎勵,」韋悌格說:「因為捷克已經缺勞工了。」


     波蘭新聞及投資局副局長包威爾.斯岱瑪契克(Paweł J. Stelmaszczyk)也說:「我們現在進入選資階段,不再歡迎所有要來的企業。」


     現在,波蘭和捷克都決定,未來政策將針對服務業、高附加價值產業、研發中心等,才會有投資獎勵和免稅優惠。


     製造業若仍要在中歐部署,「捷克再往東,還是有些地方有潛力,」張邦傑透露,富士康在中歐仍會繼續擴張。


     此刻,中歐地區的獨特處還在於它是美國引爆全球金融風暴下,各方紛紛預言受影響較小的區域。


     例如捷克中央銀行總裁日前與捷克總理米雷克.托波拉內克(Mirek Topolánek)及捷克財政部長討論球金融危機現況後表示,捷克銀行並未受美國銀行風險資產的影響,捷克銀行的資產負債大體健全,還不至於清算倒閉。


    .....


     中歐的超速成長,在台商的全球布局中,已是愈來愈不容忽視的新興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