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形也稱為石灰岩地形,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岩溶地貌。水對可溶性岩石所進行的作用,統稱為喀斯特作用。一般指碳酸鹽類岩石分佈地區或存在流經石灰岩的地下水所特有的地貌現象。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鹽類岩石接觸時,就會有少量碳酸鹽溶於水中。經過長時期的溶解侵蝕,形成了以地表岩層千溝萬壑為標誌的地表特徵。在喀斯特地貌下往往存在地下河、溶洞等景象。
喀斯特地形的地表崎嶇、土壤十分貧瘠,不利農業發展,因此在雲貴高原有「地無三里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両銀」的俗諺。但其千溝萬壑的特色卻十分受到觀光客青睞。目前巴爾幹半島及中國廣西、貴州、雲南一帶均有喀斯特地形的存在。
該種地形地理學家最早在克羅埃西亞喀斯特高原做有系統的研究,因此又稱喀斯特地形。「喀斯特」是位於「斯洛維尼亞」西南部河谷以南,並延伸到「義大利」東北角大城 鄰近狹長地帶的一片高地。因為該地區絕大部份位於斯洛維尼亞境內,所以簡述為位於斯洛維尼亞是可以接受的。
按其發育演化
- 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佈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 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 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 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 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 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干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
- 留言者: ...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08-11-17 21:35:15
20826連君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