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桃園庇護所的菲律賓移工Oliver,以家鄉宿霧語,抱著吉他唱出在台灣擔任漁工時的遭遇,這是新媒體《移人》成立記者會現場。
今年4月,專門書寫台灣移工、新移民議題的《四方報》傳出停刊消息,一個月後,編輯團隊決定重新出發,《移人》從此誕生。
擔任《移人》編輯總監的李岳軒表示,這是「全台灣最傻的一群人舉辦的記者會」。經營9年半的《四方報》,因世新大學表示預算用盡而停刊,許多成員在三月底獲知消息雖感到錯愕,卻不願就此結束,仍把越、泰、印、菲、柬、緬六個語言的《四方報》停刊號完成,並思考下一步:
「在網路上公告停刊那天,許多移工、新移民朋友都不敢相信,他們難過,我們更難過。創辦人成露茜教授曾說過:『當台灣社會的移民工獲得真正平權的時候,就是《四方報》結束的時候』,但如剛才表演的Oliver,他們來自庇護所,在台灣遇到不愉快的工作經驗,就明白這離『移民工平權』還差得遠,還不是我們退場的時候」
他們決定要以新媒體為運作模式,並於4月7日那天討論出要以《移人》(Migrants' Park)為名,繼續書寫移工故事。
「《移人》的中文名稱代表移工、新移民族群都是『移動的人』,英文名稱《Migrants' Park》,除了代表網站是『移人』的園地,也象徵移工多半在公園裡與同鄉朋友們聚會,是一個讓他們開心、紓解鄉愁的地方。」
李岳軒表示,《移人》會堅持每一篇報導的文字、照片和影音,都是成員透過雙眼、雙手、雙腳及嘴巴親自製作的原創內容,不做二手拼貼,此外,未來在網站上仍會有越南、印尼、泰國、菲律賓四國語言的專區。
而在《移人》成立前,前四方報越南文主編阮舒婷,則已率先成立《越台之家》,她表示:
當初聽到消息時很難過,就想若沒有四方報怎麼辦,我覺得台灣還是要有媒體站在新移民這邊。這個網站也是越南文和中文一起,後來很開心看到他們和我有一樣的想法,《移人》和《越台之家》就像是兄弟姐妹,而我未來的目標就是服務越南人。
而過去在《四方報》擔任印尼編譯,並以《幸福聯合國》獲廣播金鐘獎的丁安妮,也到場表示:
我之前在四方報做了五年多,覺得可以幫助同鄉是最開心的事。台灣報導新移民的新聞多是負面,而他們又是弱勢沒辦法寫報導。
菲律賓姐妹會(Phil-tai Organization)創辦人黃琦妮也感性發言:
聽到四方報要結束時,我就有兩個問題:怎麼辦?怎麼走?我有許多外勞朋友,而他們需要和台灣溝通的平台。菲律賓有許多語言、許多地方,大家卻不知道;而不管是好的、壞的大家都要知道,因為我們是一樣的。做姐妹會的目的就是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有人有結婚的問題,我們也給他們cultural education,我們也常把衣服、文具寄回菲律賓。今天移人的成立,解決了我的兩個問題。生活不是只要有錢,而是怎麼做一個好的人。
今日,《四方報》的長期合作夥伴: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理事長徐瑞希、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庇護中心負責人汪英達和屏東好好婦女發展協會蔡順柔主任亦到場支持。
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過去和《四方報》合作Taiwankini,主要是讓印尼移工可了解他們可從事的活動,徐瑞希表示,四方報最讓她感動之處,在於對移工的「委身」,「很佩服他們繼續堅持,盼透過媒體平權,讓移工能獲得更多資訊,而當他們返鄉,能有更光明的前途。這番話,是我對媒體報導者的感動。」
汪英達則表示:
台灣的種族歧視非常嚴重,但大部份的人都不承認,但我們接觸了各種的人,例如漁工,他們貸款來付仲介費,但許多人家裡都需要錢,而在欠款情況下,仲介便向法院提告,而幾乎每個案子都是法院強制執行,台灣竟然還存在這種狀況。媒體都是以窺奇的角度來報導,四方報卻是少見替移工發聲的媒體,希望移人能緩慢地,扭轉台灣社會的觀念。
蔡順柔主任則表示:「四方要走下去,移人就要出力。過去幾十年來我做移民的工作,除了監督政府,也幫助移工他們獲得權利,很開心移人走出來了。」
而針對《移人》的資金來源,李岳軒特別感謝非常木蘭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財團法人外籍勞動者發展協會、政大「南風四重奏計劃」辦公室、資策會數為教育研究所和苦勞網,並表示《移人》目前已有計劃案在執行,因而有專案收入,至於未來希望能透過群眾募資,而待網站流量穩定,盼能以廣告收入來支撐。
至於新團隊成員對未來有什麼想法?在《四方報》時擔任美編兼記者的亓祥安表示,希望日後能報導東南亞以外的移工,「自己也有出國經驗,而每個人在外也都是外人,現在轉為網路媒體,也希望我們能成為他們的媒體管道」,而特別關心印尼議題的記者賴品潔表示,期望能寫專題型的系列報導,現轉為新媒體將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會多參考別人的做法。
對於內容,李岳軒也補充道,未來會有與「非常木蘭」合作的女力專題,希望彰顯在台灣新移民女性的力量,會在八月時做出來,「最大的挑戰,會有需要影片的技術。」
值得一提的是,今日舉辦記者會的場地,是位於新北市的東南亞書店燦爛時光,其創辦人張正便是前《四方報》的總編輯,見證報社起落的張正說到:
當初帶他們,像Asuka(李岳軒)本來不願做媒體,卻願意做四方報,而從世新換一個方式後離開到現在,祝福他們。剛有人說,還有很多人幫不到,而現在變網媒更難協助,希望大機構、政府能幫忙,例如光華雜誌,這沒有多少錢,本來是做給來台東南亞高階主管看的。就像我之前說到,新南向以人為本,如果對他們好,我們不就有60萬的外交官?
而在燦爛時光擔任策展人,也是《四方報》的前志工吳庭寬表示,,
其實還是仍擔心他們之後的經費。我覺得《四方報》比較是陪伴的角色大於訊息傳遞,作為一個橋樑,就好像有次燦爛時光辦活動,聽到經過的路人在說「怎麼那麼多包頭巾的?」覺得從四方報、唱四方、移民工文學獎到燦爛時光,都有一個倡議的成分在。網路有無限可能,未來或許能和各地移工、新住民合作,可以更「深入」,是『讓』弱勢發聲,不是『為』弱勢發聲,而媒體只是平台。
https://www.ptt.cc/bbs/BigShiLin/M.1305371545.A.FBD.html
回覆刪除批踢踢實業坊›看板 BigShiLin關於我們聯絡資訊
返回看板分享
作者ChristinChi (Miss.克莉絲汀)
看板BigShiLin
標題[註冊] Christin Chi
時間Sat May 14 19:12:22 2011
ID :ChristinChi
暱稱:Christin
性別:女
國小:三玉國小
中學(國中/高中):蘭雅國中╱士林高商廣告設計科
目前狀態(就讀/就業):
從世新大學休學後準備重考臺藝大進修部,
目前是全職 SOHO,晚間電視臺兼職工作。
居住(or出沒)地:
目前住在鄰近的內湖,仍然經常出沒在士林天母一帶。
最愛的士林地區(如士林夜市etc.):
天母(忠誠路、中山北路七段),士林(夜市、科教館附近)。
想跟大家說的話:
從小跟士林天母地區就是密不可分哪,國小、國中、高中都在這一帶成長,
每條小巷弄通向哪兒,往哪個方向走才是捷徑都瞭若指掌。
十八年內搬過好幾次家,天母北路、西路、東路、忠誠路、行義路…等,
無論怎麼搬,總是離不開這個美好的環境,
原以為自己這輩子再也不會離開天母的,無奈世上沒有絕對的事。
忘不了忠誠路欒樹之美和春夏時分滿地豔紅椿象,
從忙碌的生活抽身,窩在誠品看書,享受難得的午後時光。
中山北路七段綠蔭和特色店家的風采,
似乎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建案和週末的創意市集取代。
走了味的洋蔥、聽說即將搬走的隨意鳥地方,
不知道還有沒有人記得七段曾經有間裝潢美、氣氛佳的 Friday's?
曾經熱鬧如今卻顯空蕩蕩的天母東西路商圈,
屹立不搖的金石堂、小禮堂、Haagen-Daz和學生集會地的麥當勞,
還有那經常換名字,老闆卻似乎從沒變過,
幾乎所有天母女孩成長過程中必去,有著店狗的日本流行商店。
週末早晨睡眼惺忪的主日學,從小玩耍的天母感恩堂╱聖道育幼院廣場,
那兒曾經有頭大象塑像,眼睛被惡作劇塗上金色亮片膠彷彿流著眼淚,
不知道牠是否預言這塊土地即將成為投資客操弄的悲哀…
Gosh!我發誓我原先真的只有想要打五行字的…
總之,非常喜歡天母那種舒適的感覺,是別的地區難以比擬的。
(現在住的內湖也不錯,但科學園區就是少了點悠閒感…)
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再度回到天母定居。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5.43.12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