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邊境觀察 貧困的無言國度

去北韓不容易,想看邊境軍事要地更難。上周,遼寧沿邊城市丹東舉行台灣周,一個偶然的機會,記者經人介紹找到門路;先租一艘汽艇,從虎山頭出發,順著鴨綠江的支流南行,進入北韓內水,一陣乘風破浪,來到新義洲市的義洲郡,神祕的國度就在眼前。

第一眼的印象,有點像魯迅筆下「隔江外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荒村」般的感覺。登船前,船老大再三告誡,只有在他點頭時才能拍照(按規定是嚴禁拍攝)。眼前盡是邊防哨所,沿岸石堡裡的槍眼,難以細數。不聽使喚,後果自負。

聽說北韓軍人強悍,必要時會對不速之客放冷槍。船老大說,中朝關係畢竟友好,對方不會無故放槍,「會丟石塊」,有時會用巡邏艇驅趕,「但我們的船快,他們追不上。」只要不上岸,一般沒問題。中朝因同盟關係,邊境以岸為界,而非國際慣用的河川中線。

不過,鴨綠江面看似平靜,浪來時汽艇飛高,和江水撞擊發出「拍拍」巨響,讓人發毛。萬一翻船,身穿救生衣,估計能游上岸,但上岸就是「侵入」北韓領土,一旦被抓,小則花錢贖人,大則命運難料。為安全起見,沿途不時提醒船老大,「速度放慢」。這是記者上船前塞小費給他的約定。

第一類接觸,是在二戰日本修建軍港側面的邊防哨所。汽艇緩緩靠近岸邊,遠處上方站著一名北韓哨兵,廿歲出頭,手持老式AK-47步槍,不動聲色。記者拿起預先準備的包裹,裝滿火腿腸、餅乾、打火機和香菸,向他示意,並丟擲上岸。對方揮手,探險航程就能繼續。對方示警,只能調頭返程。

離開岸邊,記者發現哨兵左顧右盼,確定四周無人,他才到岸邊取物。都說北韓缺糧,這一幕勝過千言萬語,軍人吃不飽,何況尋常百姓。接近軍港碼頭,「趕快拍」,船老大急忙催促,瞄到紅色警示旗或衛兵前,務必恢復遊覽常態。

此時記者生平首見北韓女子兵,有點姿色,一身軍裝讓她看起來頗具英氣。向她招手,她面無表情;不值勤的男子兵狀似悠閒,蹲在碼頭邊抽菸,對遊客視若無睹。氣氛沉悶,大地像凝固似的,除零星的飛鳥,只聽到汽艇微弱的引擎聲。

放眼望去,從碼頭到過江索道,以至遠山的炮樓,全是二戰日軍的遺物,沒有新的設施。岸邊的巡邏艇,嚴格說只能算衝鋒舟,老舊不堪,難怪追不上中國民間汽艇。

不久,江面出現一艘擺渡船。上有民眾和軍人,站的位置有些區隔,北韓民眾對軍警非常敬畏,不能隨意攀談。其中一名穿紅色時髦服裝的婦人,「她是當官的媳婦」,船老大低聲說,一般人不穿這種服裝,說明貧困的北韓,仍有明顯的階級意識。

一名黝黑的軍官,臉帶殺氣,一直盯著靠近的汽艇,突然他擺出一個手勢,「他向你要打火機呢!」船老大看得懂對岸任何舉動所代表的含意。記者伸出「沒有」的手勢。軍官點點頭,揚起嘴角,似笑非笑,難以捉摸。

直至目前,記者和對岸軍民的交流,全部靠身體語言,彷彿進入無聲世界。因為心存疑慮,他們選擇沉默;面對長期的嚴格控制,人民忘了情緒發抒的權利,哪怕是招手,也可能帶來通敵的風險,剩下的只有認命的眼神。

繞過山頭,遠處隱約出現一排房舍。近看,原來是北韓駐防部隊將軍的別墅,外觀整潔,和先前房舍形成強烈對比。不見警衛,卻豎起一條醒目的橫幅,寫著《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革命思想萬歲》。

別墅後方是生產隊,如同上個世紀六○年代中國的人民公社,這種組織在當今世界恐怕也是絕無僅有。少數民眾站在村頭,望著汽艇經過,表情木訥,沒有伸手要東西,眾目睽睽,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不久前,丹東受大水襲擊,這裡飽受水患,岸邊的玉米田一片狼藉,經太陽曝曬,早已枯黃,意味今年的糧產將更加短收。航程接近尾聲,望著身後的無言國度,希望下次來時能見她綻放笑顏。這也許要等到北韓的改革開放了。【取自中時電子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