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高一第二冊L13城鄉關係與都市機能補充資料之二

2008年8月11日 星期一

高雄的都市結構 2000


繼續看高雄的都市結構。關於都市生態學的意義,以及我所使用的變數,請見〈臺北的都市結構 2000〉。

因子一可解釋 26.6%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服務業工作人口比例愈高、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例愈高、平均所得愈高,但工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國小以下程度人口比例愈低、農業工作人口比例愈低。這個因子反映的是社經地位。高雄的高社經區除了前金、新興、苓雅、後驛以外,在澄清湖、西子灣亦有分布。


因子二可解釋 18.1%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幼年人口比例愈高、住宅大於 30 坪之家戶比例愈高,但屋齡 30 年以上之家戶比例愈低、老年人口比例愈低。由此可見,這個因子反映了人口與住宅的年齡。大致上,縱貫鐵路-中山路以西的老化程度較高。



因子三可解釋 14.9%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外省人比例愈高,但民進黨得票率愈低。顯而易見,這個因子反映了族群與政治。高雄與世界上多數的城市一樣,少數族群也被隔離在特定的飛地中。高雄的眷村位於左營與鳳山。同時,這些地區的民進黨得票率則明顯偏低。



因子四可解釋 13.5% 的總變異量。其值愈高,則屋齡未滿 5 年之家戶比例愈高、5 年內曾遷徙人口比例愈高、住宅為六樓以上大廈之家戶比例愈高。這個因子反映的是社區新舊程度。高雄的新社區主要集中在左營區東部。



延伸閱讀:章英華 (1995) 臺灣都市的內部結構:社會生態的與歷史的探討。臺北:巨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