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3/25『台三線新竹客家文化。產業。農村再生』地理考察活動補充資料~台紅茶業文化館 見證歷史的製茶廠

文/記者陳懿勝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盧仝《七碗茶歌》。
中國人開門7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在傳統文化中,中國人一向以禮為先,茶雖然被排在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最後,但客來敬茶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陪伴中華民族走過了5千年的歷程。
那麼關於繼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台灣,若要談到茶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及位於新竹關西的「台紅茶業文化館」與其前身「台灣紅茶株式會社」、「台灣紅茶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三寶——茶葉
台 灣紅茶株式會社創立於1937年,至今已有近80年的歷史。當時的台灣處於茶經濟時代,不僅烏龍茶外銷美國、英國,包種茶主要出口到東南亞、東北亞等亞州 地區,台灣茶葉栽培種植面積曾高達4萬6,030公頃,紅茶的產量也來到580多萬公斤。台灣紅茶是繼烏龍茶、包種茶後,外銷的第三種主要茶葉。
1930年代,茶葉占台灣外銷的53%,與樟腦、糖並稱為「台灣三寶」。當時關西製茶廠高達30多家,關西的製茶廠多半將茶菁初製成粗茶(毛茶),經由茶販沿大嵙崁溪上傳,轉手販賣到大稻埕的精製廠去精製,再透過當時的洋行或日本商社銷售到世界各地。
創立於1937年的關西茶廠。創立於1937年的關西茶廠。(記者陳懿勝/攝影)
由 於茶葉販賣的利潤幾乎都在洋行手中,新竹茶農的生活相對辛苦,層層被剝削,因此在羅碧玉先生的號召下,整合羅氏家族以及相關的股東共同創立「台灣紅茶株式 會社」,同時在大稻埕直接設立聯絡處處理外銷事宜,捨棄洋行外銷的傳統經營方式,每年直接外銷的茶葉高達百萬磅,歷年外銷過的港口更多達80多個,創下許多驚人的紀錄,也成為台灣十大貿易公司之一。
1970年代後,台灣紅茶公司引進日本煎茶技術與機具,在當時日本每年1萬2千噸的煎茶中,台灣的供應量就有60%之多。至今台灣紅茶公司仍有生產蒸菁綠茶粉,紅茶的產製也未停歇,盒裝外觀則沿用當初的設計圖樣,深受國內外消費者的喜愛。
然而在大環境的變遷與時代的演變下,台灣大型茶廠盛況不再,羅家第三代羅慶士於2004年底將閒置的部分木造廠房與倉庫改為「茶業文化館」,除了緬懷先人的創業歷程與精神,也讓現代人能夠了解紅茶葉發展的歷程與軌跡、台灣茶葉發展的點點滴滴。
見證台灣歷史的文化館
台紅茶業文化館在羅家的保護之下,成功保留了日治時代遺留下來的半磚造半木造廠房。廠房裡,有著日治時代蓋有窯章的紅磚與瓦當,亦有完整的木造屋頂、樑柱與樓梯,屹立在車水馬龍的中山路與老街之間,並名列新竹縣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從日治時代就保留至今的木製樓梯。從日治時代就保留至今的木製樓梯。(記者陳懿勝/攝影)
進 入一樓廠房內,可見到許多大型機具,有碾茶機、切菁機等製茶機器,特別的是,台紅茶業文化館現在還有在持續經營,每年仍生產10萬斤以上的茶葉外銷,不同 的地方在於,以前每台設備間的原料搬移必須依靠人力,現在則是配置了管線,再加上自動化的控制,節省了許多人力。現在的工廠主要是生產綠茶粉,且大部分外 銷日本,在生產時,綠茶的粉末會瀰漫於工廠中,現場的人必須戴上口罩,仍舊是一份辛苦的工作。
放置於1樓製茶機器,當做茶的季節到來時,就會再度運轉起來。放置於1樓製茶機器,當做茶的季節到來時,就會再度運轉起來。(記者陳懿勝/攝影)
沿著木製樓梯走上 二樓,映入眼簾的則是掛滿打印牌的木製牆,為什麼會有如此眾多的打印牌?這是因為那個年代沒有紙箱,要出口就要使用木頭箱,而且每次輸出,都要在箱上打上 輸出國家、年分日期等資訊。當年的紅茶可說是國際搶手貨,牆壁上的打印牌代表著紅茶離開台灣後的去處,除了有美洲、歐洲外,連位於非洲的南非也有,有趣的 是,南非打印牌上還有動物的圖樣。
除此之外,琳琅滿目的打印牌也可一窺台灣國際地位的變遷,如日治時代的木箱會 打上「Made in Formosa」;光復初期改為「Taiwan Free China」;退出聯合國後,木箱上不能有China字樣,但還是要打上產地名稱;戒嚴時期則是以「中華民國台灣製」的中文字樣外銷非洲,藉此欺騙不懂中文的外國人。
打印牌可一窺台灣國際地位的變遷。打印牌可一窺台灣國際地位的變遷。(記者陳懿勝/攝影)
除了工廠外,台紅茶業文化館內的資料館,則是陳列著從1937年至今的各項資訊,有公司茶葉外銷紀錄和實際貿易資料、實際外銷作業使用過的道具與機械,也有周邊關西的老照片,以及外國茶商來台訪問的寫真及歷年來獲得的獎狀等等。
為了介紹台灣的茶葉發展,台紅茶業文化館近年來以系列主題展的方式,透過展品與照片的呈現,介紹台灣北部製茶業,從茶園產地到海外銷售的各種樣貌,成功的與大眾分享著台茶外銷的歲月點滴。
茶之趣聞~膨風茶
東方美人茶,亦稱膨風茶、白毫烏龍茶,「膨風」是台灣俚語「吹牛」之意,名稱由來眾說紛紜,沒有準確的說法。
其一為,台灣早期有一茶農因茶葉遭受小綠葉蟬蟲害,茶農不甘損失,也把被蟲咬過的採下製成茶葉後挑至城中販售,沒想到因風味獨特而被洋行全數收購。回鄉後向鄉人提及此事,竟被指為吹牛,從此膨風茶之名不脛而走。
另 一說法則是,1929年時,時任第十三任總督的石琢英藏在北埔舉辦高級茶比賽,此茶因外觀特殊且口味極佳,讓他難以忘懷。幾年後石琢英藏卸任時,以高價收 購參賽的茶,一斤茶葉價高達當時一個鄉長20個月的薪水。消息傳出後,人人都認為是「膨風」,直到第二天報紙報導時,才知道此茶的獨特,膨風也因而得名。
東方美人茶之名則相傳,英國茶商在某次偶然之下,將膨風茶運送至英國上呈給英國女王品嚐,女王認為其獨特果香與蜜香的口感,再加上外表炫麗斑斕、宛如絕色佳人,同時因產於東方的福爾摩沙,故賜名「東方美人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