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源的三大罩門

天下雜誌369期
全球暖化使得各國重新思考能源的戰略佈局,各國都在發展新技術,擺脫石油這個「致命的依賴」。在「減碳」的國際趨勢中,台灣該如何重建一套綠色的能源結構?
四月初,在凱達格蘭學校校慶上,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語重心長地說,未來經濟成長的第一個大挑戰,是能源問題。他深信,油價一桶一百美元的時代很快就要來臨。
科學家明確昭告,全球暖化和人類使用化石燃料導致溫室氣體排放量大增密不可分。暖化使得世界各國重新思考能源戰略佈局,美國亟欲發展新能源技術,好脫離石油這個「致命的依賴」;中國也在全世界上窮碧落下黃泉的找油、找氣。
台灣的能源問題始終存在著三大罩門。台灣能源的三大罩門:
一、能源依存度過高
台灣九七%的能源依賴進口,過去二十年,能源依存度每年以六.三%的幅度成長,比GDP年成長率還高。就算政府又端獎勵又提補助,利誘企業發展再生能源,二十年之後,再生能源佔所有能源的比重,仍不會超過四%。
二、能源便宜
這是台灣民眾最「不願面對的真相」。從水、電,一路到油、天然氣,在台灣買能源可稱是「俗擱大碗」。衛生署長張國龍比較,英國是全球第六大產油國,油價卻是全靠進口的台灣的兩倍。
油價在今年初已實施浮動調整的機制,電價則二十幾年沒有調整,在台灣,每一度電只要二.三五元台幣,比新加坡、韓國低,甚至是日本的一半。電價低,加上沒有宣導,台灣一般人很少有節能的觀念與習慣。
電價的「天敵」
政治是電價的「天敵」。專門研究能源經濟的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就點破:「台灣的能源價格,不是看市場的供需,而是看選票。」
專精環境經濟的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蕭代基主張,台灣要解決暖化引起的經濟與能源問題,「只要把能源價格調到跟周邊國家一樣就可以了。」蕭代基直言,調整能源價格會導引企業與民眾節約能源,「是一種無悔的政策。」
數字是台灣浪費能源的最好證據。過去十五年,台灣能源消耗量成長了一倍,每人平均用電量更成長了三倍。
「台灣的能源便宜到浪費都不心疼,」說起廉價的能源,連一向溫和的張國龍都忍不住要批評。
台灣使用能源的效率也在全球吊車尾,據環保署空保處處長楊之遠計算,台灣每創造一百萬美元的GDP,就要製造八五○噸的二氧化碳,這個數字不但比污染大國中國高四○%,竟然跟石油產地中東不相上下。
「台灣賺錢速度慢,消耗能源速度快,簡直是在吃老本,」對此,氣候變遷專家、台大教授柳中明顯得憂心忡忡。
三、能源結構日趨單一
減碳運動全球風行草偃,在台灣,使用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佔總排放量的七○%。其中,光是火力發電排放的二氧化碳,就佔全國總排放量的三○%,並且還在逐年成長中。
內有非核家園的基本國策,外有油、氣價格的愈趨昂貴,台灣對於燃煤發電的依賴愈來愈深,在過去二十年內,成長將近一倍。如果依照前年全國能源會議的結論,未來燃煤佔能源結構的比重,還將從現在的三四%,提高到四二%。
並不是不能用煤,只是在全球都在「減碳」這張令箭下,燒煤變得愈來愈「政治不正確」,使台灣與世界走向相反。
重新思考能源結構
投入環保節能已三十幾年的綠色生產力基金會董事長林志森指出,燒煤產生一度電,會排放○.九公斤的二氧化碳,比石油(○.七三公斤)、天然氣(○.四三公斤)還高。「低碳發電是國際趨勢,我們必須重新思考能源結構,」從工業局退休的林志森建議。
雖然國際已發展出排放較少溫室氣體的淨煤技術,只是,蓋一座這樣的淨煤電廠,需要花費三百億元,以台電電價不能提高,每年虧損四百多億的慘澹經營,可能還是選擇高污染的高碳燃煤發電。
當這三大罩門像金鐘罩一樣,穩穩壓在頭頂時,怎麼辦?
老祖宗的方法最管用
在科技界尋找到可以無限量便宜供應的「聖杯」——最終替代能源的後備技術(backstop technology)——之前,除了開徵能源稅,老祖先的方法還是很管用的:省、省、省。
拿古城台南來說,三年前找了綠基會的能源服務團隊規劃,將市政府的照明設備改為高效率的電子式燈具,設置儲冰系統來移轉尖峰用電需量,停車場改用二氧化碳濃度來控制排風扇運轉。三年下來,節省了一九%的能源、將近三百萬的電費,還減少了七百九十公噸的二氧化碳。
節能果然能夠賺「碳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