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日)一嚐在地~米走神農庄串門子

12/22()一嚐在地~米走神農庄串門子
跟著主理人走訪當地最悠久的神農廟宇,用不同的眼光來認識廟宇和神農的故事,接下來帶大家在大溪南興的農村社區裡尋訪,走過大埤塘,來到一整片有機稻場的永昌農場,主人鍾明大哥帶大家到他的菜園採蘿蔔,以及隔壁田地主人栽種的有機檸檬,摘完蔬果後,趕緊享用產地到餐桌的蘿蔔大餐!
透過便捷的U-bike騎訪落羽松森林,再前往一間遺世而獨立的三合院-高陽堂,認識雙口呂文化廚房團隊-聽聽他們的故事與品嘗主人準備的米粿下午茶點,走一趟南興,體驗神農農村故事。



講到大溪,第一印象大概就是老街和豆干,其實大溪有個罕為人知的客家庄南興里。這裡有一間永昌宮,供奉神農大帝,一位年輕人高慶榮,為了實踐自己的夢想,回到故鄉大溪創作,而百年老廟永昌宮,也把倉庫無償提供出來,給高慶榮和夥伴改造成藝文空間,讓想投身文創產業的桃園青年,有一個可以展現自己的平台,而他們也走進社區,才發現原來南興里竟然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精彩故事,透過持續的挖掘和整合,要讓大家看見大溪不一樣的面貌。充滿了自然資源與人文故事的大溪南興客庄,因位於石門水庫下的第一道水灌溉區,擁有許多乾淨食材的菜園及稻田,社區人士把社區旅遊與社區食藝結合在一起,透過迎接新興旅遊型態--如背包客、單車族群、自由行客群的到來,以及大溪南興客庄的自然景觀、人文資源,神農及詔安文化、讓南興客庄在地的飲食文化能夠更具風土與精緻、同時友善小眾旅遊市場、活化客家庄農產經濟。

第一站
日日田職物所(桃園市大溪區仁和路二段19037)
  行遍天下6月號2019第322期
一棵大榕樹、一間老房子、一群小傻子,讓高慶榮實現了大夢想。日日象徵每一天,兩字合起是「田」,職物所則代表「職人造物」。專業美術設計的高慶榮,對老東西情有獨鍾,過去的創作脈絡也和廢棄工廠、閒置空間有關,他覺得很幸運,可以參與「大溪木藝術生態博物館」的翻轉,還能和好夥伴進行「三手微市集」、「新南12文創實驗商行」等老空間再造計畫,讓他在大溪城區累積許多能量,最終得以回到老家成立工作室,串連博物館、廟宇、社區和青年4種資源,凝聚更多力量, 增加能見度,激盪新火花。
行遍天下6月號2019第322期
經過廟方和耆老的協助,用來存放農具、雜物的永昌宮倉庫,轉型文創設計公司,高慶榮期待這裡能成為有志青年進入農村社區的管道。提起大溪,多數人只想到老街和豆干, 返鄉後的高慶榮經過2年時間,重新探索在地文化價值,他有感而發:「南興里田地遼闊是桃園的大穀倉,建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永昌宮已超過276年歷史,仁和宮則是全台第一間開漳聖王廟⋯⋯」種種發現,促使他深掘地方知識學、梳理文化價值,喚醒在地人對地方的認同。
日日田職物所鍥而不捨地進行田野調查,舉辦「青草學堂」,以生活中實用的藥草常識重新詮釋神農信仰,又或者舉辦工作坊,教大家植物染、植物編織,透過共學共造的過程累積地方知識學。藉此開發一套獨家導覽方式,每當外界團體來到南興里參加導覽,所有的故事都從永昌宮開始出發。「一溪、二樹、三穿門、四寓言、五剪刀,」高慶榮解說這口訣背後的故事,便是大漢溪的右岸、廟埕上的兩棵大榕樹,廟門口的三道門、四座石雕分別代表四則不同的寓言故事,最後,再請大家在廟裡尋找隱藏在廳堂中用以鎮煞的五把剪刀。透過活動,娓娓道出永昌宮的歷史故事。

全臺第一座開漳聖王廟(大溪埔頂仁和宮)、第一個人工開鑿埤塘(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派土木局技師狩野三郎、八田與一等進行調查、測量並完成了基本設計書,規劃在大嵙崁溪(現稱大漢溪)上游「石門」地方築一進水口,開鑿渠道引水入於台地,則22千公頃耕地可獲得穩定之水源而成為兩期作之優良水田,對糧食增產,改善農民生活助益甚大),加上永昌宮虔誠的神農信仰,在在顯現先民墾拓的路線,是從霄裡、興南一路至老街一帶才發展出商業行為。

永昌宮五穀先帝王廟(桃園市大溪區仁和路二段19027)
大溪永昌宮,舊稱永昌祠,俗稱南興廟,是位於桃園市大溪區南興里的神農廟,為客家族群所建,其主神神像曾傳出似開漳聖王像。乾隆七年(1742年)間,客家人在南興西尾地方山坡上,建立神農廟,初名「永昌祠」。地方俗稱「南興廟」。
於清道光7年(西元1827年),永昌祠遭回祿之災,幸神農大帝神像及香爐均安,當時適逢龍潭庄龍元宮落成,經雙方先賢協議後,恭請神農大帝神像及香爐安座於龍元宮。後永昌宮於現廟址建廟後(應為清咸豐年間),雙方先賢再度協商,神農大帝金身留於龍元宮,香爐則恭請回永昌宮奉祀。永昌宮於日據時代建廟後,幾經風雨侵蝕,經多次整修,於民國87年間,由陳沐集里長及大德范良錦發起重建,一呼百諾,由 呂芳鎮 先生擔任重建主任委員;劉明鑑為副主任委員,動工興殿前殿,重修屋頂,民國91年竣工落成為現廟貎。

永昌休閒農場
桃園3好號米/台梗14/桃園大溪
KKF自然農法耕種,不添加化學肥,無農藥
獎項
100年大溪鎮農會稻米品質競賽優等
101
年大溪鎮文藝季良質米品質競賽季軍
101
年大溪鎮農會稻米品質競賽冠軍
桃園三號香米、台梗九號良質米、台梗十四號良質米

大溪區落羽松路
大溪區公所去年將落羽松遍佈的「瑞福東路」改名為「落羽松路」,落羽松路前身為石園路558巷,是16年前由桃園升格前的大溪鎮公所辦理新闢這條通往員林路的替代道路時,前鎮長曾榮鑑順勢種植兩排約300棵的落羽松作為行道樹,不到1公里長的落羽松大道,每逢秋冬松葉開始掉落形成「落羽」美景,吸引遊客駐足,星期假日車水馬龍。


 桃園大溪.石園路
霄裡大池也稱為霄裡池,是桃園市八德區早年最重要的灌溉用埤塘,地點就位於台112縣龍南路的旁邊, 這一座埤塘距今已經有超過200年以上的歷史,除了八德區面積最大的埤塘之外,也是桃園市境內的第一座埤塘,近年來,民眾們騎乘鐵馬的風氣盛行,政府也將霄裡大池規劃為八德茄苳霄裡陽光鐵馬道的南端起點,另外,每年入冬之後,在霄裡大池旁靠近水溝一側栽種的一整排落羽松開始轉紅,呈現出浪漫的落羽松美景,也是許多攝影愛好者或喜歡拍照的民眾特地來霄裡大池的主要原因。

具200多年歷史的霄裡大池,不只是桃園第一座埤塘,也是八德地區面積最大的埤塘。乾隆年間平埔族人以其社名「霄裡社」命名此地,並聯同漢人於八德最南端,依地形開鑿霄裡大池,匯聚溪水及湧泉成為霄裡大圳(石門大圳前身)的水源地,充沛的灌溉資源,造就 「看不盡的霄裡田,吃不完的霄裡米」的豐饒景況。沿著環湖步道而行,欣賞綠油油的稻浪迎風搖曳的同時,遙想先民奮力拓墾的艱辛,令人不由得生起感恩之情。   

在車潮川流不息的桃112線上,霄裡大池的宜人風景展現了一種對比魅力。放眼望去,6甲大的湖面閃耀著晶瑩波光、堤岸旁成排松林隨著四季五彩變化、三合院古厝與矮房交錯著、遠山層層疊疊勾勒出潑墨想像、旅人們三三兩兩倚著觀景台談笑,偶有單車騎士在涼亭下歇息…,冬季造訪還可至浮筧街185巷,加碼欣賞落羽松與波斯菊的夢幻絕景。 

霄裡大池除了是在居民的閒暇去處,也是「八德茄苳霄裡陽光鐵馬道」的南端起始點,沿線向北,可順遊客家老屋聚落、
吳屋公廳至德堂石母娘娘文化景觀區、大伙房浣衣池等人文地景,走一趟知性小清新之旅。

霄裡浣衣池為天然湧泉,據學者調查,沿霄裡與中壢交界,共約有10多口浣衣池,是霄裡聚落生活的一部分,而浣衣池旁供奉的石母娘娘祠,則是客家先民堆石文化的重要信仰,居民相信石母娘娘會保佑孩子平安長大

宵裡水井石母娘娘廟(桃園市八德區霄裡路160巷)

「吳屋至德堂」的圖片搜尋結果
吳屋公廳/至德堂

過往霄裡地區可說是「良田萬頃」,是早期八德區發展最好的地方之一,而霄裡文化的形成正與天然湧泉息息相關,早期吳姓先民開墾時發現湧泉井,並相信該地的石頭公有靈性,以石頭公建廟,後衍生成石母娘娘信仰,至今已有250年歷史,是霄裡客家人最早形成的信仰。


茄苳、霄裡陽光鐵馬道能感受到鄉間獨有的悠然氛圍,由霄裡大池出發,見到密集高聳的落羽松,一旁成排的農作栽培網室與觀光農園,路線至底為茄苳里埤塘公園,三座水塘連成一氣,岸邊環湖步道垂柳搖曳,不時有民眾釣魚、慢跑、騎單車的身影,這般悠閒綠意一路延伸至東豐街林蔭步道,不疾不徐踩踏前行,輕鬆甩開日常煩憂,以霄裡玉元宮為分歧點,北邊是埤塘樂活線,南邊是文化故事線,將自然風情與歷史人文結合在一起,輕鬆跨界大溪、平鎮、中壢、八德,一次飽享古早人文味與自然樂活風的極致混搭。
接續前面的騎程,以茄苳、霄裡陽光鐵馬道入口意象為起點,跟著指標前進,幽靜的大伙房聚落保留著傳統浣衣池,可說是在地鄉親的「活動中心」,百年老樹下洗衣、話家常、夏日戲水。經過,百年宮廟與客家大院聚集則能多了濃厚的在地風情。福山宮旁的「一號浣衣池」,幾十年來依舊流著潺潺泉水,而在地人也始終維持著最環保的洗衣方式,與大自然和平相處。由霄裡社區活動中心開始便進入古厝聚落,清操世第、盧江堂、唐朝居、喻竹居等紅磚大宅院,細說百年歲月的美麗與哀愁。其中,吳家祠堂周邊已規劃為「石母娘娘文化景觀區」,跟著手繪看版導覽圖,找尋吳家開墾的足跡以及石母信仰的源頭。
富有充沛地下水資源的霄裡,當地居民多倚賴天然湧泉洗衣,時至今日,仍不乏取水的人潮,夏日更有孩童在此戲水消暑。鐵馬道串連大伙房浣衣池、一號浣衣池、石母娘娘浣衣池以及霄裡浣衣池等多處浣衣空間。 
回到以茄苳、霄裡陽光鐵馬道入口意象為起點,選擇往南邊的鄉間小路,這裡就是廣福路 1142 巷。一途上遇到網室植培的蔬果園地,更多是結實纍纍的綠野稻田,可以伴著綠油油的它們一路向前,日光再怎樣炙人、路面再如何單調,卻是一點也不會無聊。
彎過一處彎道,路邊就又是一處福德祠。台灣所有財神中,最為民間熟悉、而且與我們生活有密切關係的,就是隨處可見的「土地公」,也稱「福德正神」、「福德財神」,客家人稱「伯公。」土地公的信仰遍布於漢文化圈,甚至在琉球也有土地公,當地稱為土帝君 (トゥティークー)。

土地公的信仰,最早來自於自然崇拜時代的土神祭祀,在商朝時就有這樣的記述。最早的土地公稱為「社神」,「社」的部首為「示」,字部為「土」,「示」的含義是祭壇或祭祀,而「社」這個字代表的就是對土地的祭拜,或理解為祭祀土神、地神。
高陽堂
這是許家的高陽堂是個雙堂屋,屋頂的形式是馬背,而屋簷下的圖案是石雕及剪黏,牆壁是使用紅磚堆砌起來得,扁額上有很華麗的裝飾 ,他們的祖先是約兩百多年來台。
在農業大國台灣,稻米一直是漢族人在島上生活的最主要食物。在1950年代,小麥作為美國國際開發署的一部分獲得了深刻的影響,台灣飲食也受到了影響。














SiangkháuLū雙口呂文化廚房
「桃園」,千塘之鄉美名的家鄉。家族姓氏和一條小徑連著兩口埤塘,同「呂」字。道地台語對我們再熟悉不過,這是雙口呂 Siang kháu Lū 命名由來,連起對家族和家鄉的情感記憶。

英文寫臺灣、中文寫世界,寫寫那些傳統的人、事、物,讓世界知道專屬於我們的美好。

傳遞了方法和故事,並展示了台灣傳統年糕的美麗。我們演示了分步烹飪的過程,並解釋了在不同場合製作的各種年糕,這些糕餅用於祭祀祖先,神靈和自然,並在我們生活的不同時刻為財富和健康祈禱。從傳統食材到地道的自製Kueh(米糕),來學習該島及其傳統米糕的歷史和文化。












1 則留言:

  1. pu101 19 王興祐
    充滿了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的大溪南興客庄,因位於石門水庫下的第一道水灌溉區,所以有許多的茶園及稻田。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