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等關稅衝擊遠洋漁業 小釣協會:越南等國退單

  

台灣鮪延繩釣協會理事長李明信今天說,小釣船捕撈魚種須經越南等國加工後才銷美,近日越南已退單,300多艘船在海上不知該不該捕魚,即使(對等關稅)緩徵還是人心惶惶。

對多國祭出對等關稅的美國總統川普(DonaldTrump)日前說,已超過75國聯絡美國希望談判且未採取報復行動,他已授權這項施暫停實施90天,在此期間僅實施10%對等關稅。


農業部漁業署在高雄市辦「因應美國加徵關稅我國遠洋產業支持方案座談會」,由農業部次長黃昭欽主持;台灣鮪延繩釣協會(小釣協會)、魷魚暨秋刀魚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等出席。

黃昭欽會前接受媒體聯訪表示,遠洋漁業關稅面向較複雜,報表上雖直接銷售美國市場數量不大,但漁獲賣到第3國加工,商品終點市場還是在美國,須評估這些間接市場的影響。

李明信說,台灣出貨到越南、泰國加工,但越南方面已退單,通知漁獲不要再出,貿易商、加工廠都暫停收購,影響漁民非常大。現在是鬼頭刀捕撈季,「現在要捕撈也不是、不捕撈也不是,進退兩難。」

李明信表示,(對等關稅)暫緩90天一樣沒幫助,遠洋漁業要很多作業時間,包括加工、裝貨櫃等。

魷魚暨秋刀魚漁船魚類輸出業同業公會總幹事施教智說,產業最擔心關稅政策造成全球經濟衰退擴散效應,希望政府能協助漁民度過難關。

黃昭欽會後告訴媒體,除漁獲銷售難題,多數業者擔心銀行「雨天收傘」,業者本來就有貸款,希望銀行保持樂觀,不要抽銀根;農業部會轉達相關部會,也會持續幫助業者。


美媒:美中經濟脫鉤 全球步入無序階段

 

產業界 盼紓困上游供應商

  趙容萱/台中報導

美國對等關稅衝擊產業,台灣機械公會理事長莊大立昨與賴清德總統會談時,直言「真的要抱怨一下」,台灣機械產業對美國是順差,卻面臨遠高於日韓的對等關稅,承受非戰之罪。桃園產業界呼籲,紓困應擴及供應鏈上游,否則出口商撐過了,上游廠商卻先倒閉,供應鏈會出問題。

新竹縣工業會昨辦座談會,三陽工業、台惟工業呼籲,台灣出口到美國的零件僅百分之二,政府將進口車關稅作為談判籌碼,對國內汽車供應鏈是很大衝擊,擔心台灣產業被犧牲。


台灣工具機暨零組件公會理事長陳伯佳表示,我工具機產業受訂單遞延、資金壓力與市場信心動搖等多重考驗,盼政府掌握暫緩期,助業者拉近與主要競爭國關稅差距,與產業攜手提升產業競爭力等。


公會建議,盼放寬紓困條件,避免緊縮授信或抽銀根;成立跨部會小組,協助業者處理物流、融資、關稅障礙等,並在關稅暫緩期間協調國航加開赴美航班。莊大立說,他對政府有信心,應爭取避免關稅高於日韓等競爭對手,盼能爭取與美國合作代工,或邀請美商來台生產;政府在與工具機整機廠座談時,不要忘了照顧所有小型協力加工廠。


桃園市中小企業協會理事長蔡易潔說,中央提出八八○多億元紓困出口的業者,為什麼沒有補貼供應鏈上游的廠商?否則出口商撐過了,但上游供應商沒有政府的紓困補貼,恐怕已經先倒了。

黑面琵鷺普查 全球7千隻創新高

  葉冠妤/台北報導

「二○二五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結果出爐,全球共七○八一隻,首突破七千大關,創歷史新高。農業部林保署指出,台灣共調查到四一六九隻,數量逼近全球近六成,穩居黑面琵鷺最大度冬地。雖較去年微增卅四隻,但總數未超過前年四二八八隻,顯示近三年黑面琵鷺在台灣的族群呈現停滯狀態。

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圖/林業保育署提供、郭東輝攝影

來台度冬的黑面琵鷺。圖/林業保育署提供、郭東輝攝影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儘管黑面琵鷺全球族群有所成長,度冬範圍也看似擴大,但仍面臨棲地縮減、品質劣化、疾病威脅等環境挑戰,處境不容樂觀。


「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由香港觀鳥會聯繫各國定期於每年一月進行,台灣普查工作由林保署委託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統籌主辦,與全台各鳥會及保育團體等超過百名以上的調查員合力完成。

台灣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最多。圖為二○二五黑面琵鷺普查分布。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台灣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最多。圖為二○二五黑面琵鷺普查分布。圖/林業保育署提供

林保署指出,本次全球普查記錄到七○八一隻黑面琵鷺,其中台灣共四一六九隻,占全球總數的百分之五十八點九,其他主要度冬地為中國大陸一六七一隻,日本七一六隻,香港及深圳三二八隻,其他還包括越南、南韓、菲律賓及澳門。全球整體僅微增九十三隻,顯示全球族群的成長趨勢已明顯趨緩。

在台灣,超過九成的黑面琵鷺度冬族群集中於西南沿海,以台南市二四三九隻居冠,其次是嘉義縣七○一隻、高雄市四○八隻等,總計十一個縣市記錄到黑面琵鷺蹤影。與去年相比,今年台南市、雲林縣都增加;濁水溪口則減少一九九隻、嘉義縣減少一八六隻、屏東縣減少四十六隻、高雄市減少十五隻。

林保署表示,各地數量比例明顯波動,可能反映黑面琵鷺會依據覓食條件移動,或普查當下的環境狀況不同導致分布情況改變。

根據農業部生多所出版的「二○二四台灣鳥類紅皮書名錄」,黑面琵鷺仍被列為「國家易危」(NVU)等級,主要威脅來自於棲地的持續縮減。

中華民國野鳥學會表示,近年觀察發現,部分過往黑面琵鷺穩定的覓食魚塭,已逐步畫設為漁電共生光電專區,且光電板鋪設面積持續擴大,導致可供覓食的淺坪空間縮減,迫使其度冬分布範圍不斷改變。

據台南市野鳥學會統計,去年十月至今年三月的度冬期間,光是台南地區就接獲七十五起黑面琵鷺救傷通報,多數疑似肉毒桿菌中毒,案例數並未較去年減緩。這顯示棲地環境品質或其他未知因素,仍持續威脅著黑面琵鷺的健康。

黑面琵鷺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保署
黑面琵鷺數量變化 資料來源/農業部林保署



東電排完2024年度福島核處理水 總量約5萬4600公噸

 

日本東京電力公司(簡稱東電)本月30日已排放完2024年度最後一波福島第一核電廠區內,含氚等放射性物質的「核處理水」入海。東電本年度共排放約5萬4600公噸「核處理水」。

TVU福島電視台(TUF)報導,東電本月12日起啟動2024年度第7波、同時也是本年度最後一波「核處理水」排放作業後,在3月30日上午排放完成,且於當天宣布此事。


這波排放量與先前單次排放量幾乎相同約7800公噸。這次排放也是東電2023年8月開始排放「核處理水」以來第11波。

東電計劃2025年度(2025年4月1日到2026年3月31日)與2024年度一樣,分7次排放約5萬4600公噸「核處理水」,平均每次排放量約7800公噸。

福島第一核電廠腹地內約有1000座貯存槽存放「核處理水」。根據東電「處理水入口網站」的資訊,截至2025年3月20日,廠區腹地的「核處理水」約128萬公噸,較2023年8月首度排放「核處理水」之前的133萬公噸減少約4%。

東電2023年8月起依照日本當局方針,使用海水稀釋核處理水至標準濃度以下後,持續分次排放入海。

而「核處理水」的源頭是污染水,由於污染水每天都會產生,儘管東電希望能在2051年完成廢爐的預設目標前,將所有積存的「核處理水」排放入海,但只要熔融核燃料團塊依舊存在,就會持續產生污染水。

世博最大木建築「大屋根」 蘊含福島震後復興希望

 

2025年世界博覽會將於13日開展,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一圈周長2公里的巨大圓環,氣勢磅礴,絕對會吸引所有訪客目光。大屋根使用的木材,蘊含福島縣林業在東日本大地震後的復興希望。

木造「大屋根」(大屋頂)是大阪關西世博會場最具代表性的建築,高12至20公尺、寬30公尺,於今年3月獲得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象徵世博「多元而統一」的理念,下方是步道迴廊,頂上設有寬約8公尺的步道,可以一邊漫步,一邊眺望整座會場。


世博會場設計總監藤本壯介表示,「在當前世界局勢不安定的時期,能夠有160個國家齊聚一堂,是一件極為珍貴的事情。我們始終不忘要打造一個值得全世界齊聚的空間。各國展館都在這個大圓環中,象徵齊聚一堂,合而為一,並從這裡走向未來,傳達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

藤本表示,「這是一個象徵大家團結一心的設計」,當然希望所有來場的人都能親身感受,但希望「沒來到現場的人也能夠體會」,「從直升機上俯瞰也能看到這個環形設計,不論是小朋友,還是爺爺奶奶,只要看到空拍照或影片,就會明白這個讓全世界團結、共創未來的訊息」。

基於永續發展的觀點,藤本認為,木造建築應該在全世界受到推廣,「日本擁有可稱為世界第一、近千年的木造建築傳統,這樣的技術應該好好發揮」。

能夠參與登上金氏世界紀錄大屋根的製作,也成為日本林業的驕傲。像是遭受311東日本大地震的福島縣雙葉郡浪江町,就把林業作為重振地方的希望。

浪江町原本是林業興盛的地區,全町約70%面積為森林,然而受到核電廠事故的輻射影響,樹木無法砍伐與運出,企業接連停業,當地林業產業受到嚴重打擊。

為了重振林業並創造就業,浪江町與郡山的集成材業者共同合資,於2018年成立了株式會社WOODCORE,2021年10月開始營運有兩個東京巨蛋面積的「福島高度集成材製造中心(FLAM)」,使用國產的木材,特別是福島縣產的原木,例如杉木、落葉松與檜木等,製造用於大型建築物的巨大集成材(將圓木鋸成板材後再構成的木質材料)。全面運作後,第一個承接項目就是大阪關西世博象徵建築「大屋根」。

大屋根共使用2萬7000立方公尺的木材,其中約6600立方公尺的集成材由WOODCORE製造供應。儘管福島產原木仍有輻射相關的風評被害(負面觀感),但廠方在製作時測量輻射劑量並進行嚴格管理,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

公司取締役朝田英洋表示,「不論對WOODCORE、浪江町,還是整個福島縣來說,這都是非常令人高興且意義重大的事,希望能藉此讓更多人了解福島木材的優點與安全性」。

大屋根的建設經費為344億日圓(約新台幣77億元),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

在強調與自然共生的理念下,大屋根在世博結束後預計會解體,把木材回收再利用。

大阪世博當中,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大屋根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中央社
大阪世博當中,受到金氏世界紀錄認證為全世界最大木造建築的「大屋根」將正式亮相。大屋根建造時採用建造神社的「貫工法」,為了強化抗震性、耐久性,使用了金屬螺絲。中央社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對美關稅歸零 恐衍生新難題

 

如何因應川普政府侵略性極強的對等關稅,已成為今年各國最重要的經貿課題;對於高貿易導向,且出口近四分之一集中在美國的台灣,挑戰性更高。

由於台灣與美國沒有自由貿易協定(FTA),雙方適用一般的最惠國待遇(MFN)關稅。台灣目前對美國平均關稅為6.5%,而美國對台灣則為3.3%,幾乎高出一倍。不過美國先前宣布對台灣加徵32%對等關稅;而後又宣布暫緩90天,過渡時期則加課10%關稅,現行美國關稅反而遠高於台灣。

為了要由對等關稅中解套,在談判之前台灣率先拋出「零對零關稅」,推動台、美全面零關稅的建議,甚至還有以此做為建構台美FTA終極目標的基礎。

台灣雖然立意宏遠,但須客觀面對現實狀況。首先是台灣對美國關稅全面歸零的影響。台灣在經歷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洗禮,以及本身自由化下,目前關稅在全球已屬低水準;未來若全面歸零,對於國內部分產業仍會有衝擊。近來國內對於政府長期保護一些高關稅產業有不少雜音,認為應趁此時機加速自由化將關稅歸零;不過如果只是為了符合美國需求,則應審慎處理衍生的衝擊。

除了現有機制外,政府應擴大實施「因應貿易自由化產業調整支援條例」,主要是降低對外簽署經貿協定的衝擊,對產業及勞工所採取振興輔導、體質調整,及損害救濟等支援措施。過去主要適用於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而後由於台灣FTA進展不大,此條例實施範圍有限。為因應美國對等關稅,台灣將面臨自從2002年加入WTO以來最大規模的開放,對國內衝擊已不可避免,必須預先規劃準備。

其次,關稅歸零是否適用於其他國家,是台灣的另一挑戰。為了由對等關稅中解套,各國紛紛釋出只單獨對美國調降關稅的訊息,明顯違反WTO不歧視原則。在WTO無力約束下,預期未來各國仍會傾向只對美國開放,以美國為軸心的雙邊模式。對於FTA網絡綿密的國家,例如韓國、日本,甚至越南,並無懸念;但對於欠缺FTA加持的台灣,則會有更多的顧慮。

例如若是台灣只對美國開放,可能會影響我國申請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的進展;因為一旦對美國零關稅,如果未來有機會進入CPTPP談判階段,CPTPP成員可能要求台灣必須付出「頭期款」,也先對CPTPP成員零關稅,這不但使台灣申入CPTPP幾乎毫無談判籌碼,對於國內產業衝擊也會更大,此為政府不可忽視的因素。

雙方立場差異大,是台、美談判另一問題。美國對所有國家主張必須多面向改善雙邊貿易失衡,美國才有可能調整對等關稅。換言之,台灣必須將關稅歸零、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增加對美採購、落實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降低對美國出口等多管齊下的方式,有效降低美國對台灣貿易逆差,美國才會評估調降對等關稅,但美國從未表達會調整最惠國待遇關稅的意向。


事實上,以川普總統認為各國長期虧欠美國,對美國不公平根深柢固的觀念,與各國計算陳年總帳,即使各國將關稅歸零,並對美國全面自由化下,也只是剛好補償美國以往損失。美國至多只會消除懲罰性的對等關稅;不會觸及調降現行一般最惠國關稅,更不可能將其歸零。


過早表態亮出談判底牌,是國際經貿談判的大忌;特別是在雙方談判實力不對稱時,居於弱勢一方的台灣先宣示立場更是不宜,有可能陷入被美國予取予求的結果。然而在目前為避免被高關稅制裁,幾乎所有國家競相與美國談判下;台灣惟有利用早表態的機會,率先與美國達成協議,降低不確定性,並加速協助產業調整,才能將影響降到最低。

拿關稅削減入超 川普比土匪厲害

 

美國總統川普最近一連串的關稅政策,震驚了全世界。其背後推手總統貿易與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最近發表專文,說明川普採取對等關稅主張的原因,除美國貿易入超對手國採取不公平的關稅,各國還大量使用各種非關稅手段,不只壓制美國的出口,還不公平對美出貨,保護自家市場。這些手段包括操縱匯率、加值稅扭曲、傾銷、出口補貼、國營企業、盜取智慧財產權、歧視性產品標準、配額、禁令、不透明的許可制度、繁雜的關稅流程、資料儲存在地化要求,還有許多外國競爭者,仰賴血汗工廠及汙染天堂等。

納瓦羅以上所指係事實,但問題在美國明知這些不公平條件還要大量購買,造成鉅額貿易入超。美國並非笨蛋,而有其不得已的根本原因。美國原是全世界最大生產國,但其內需卻超過生產,每年總資源供需產生的缺口,必須要依靠入超來彌補。


美國內需包括民間消費、政府消費及投資,其中民間消費高占其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例,近十多年來都高占百分之六八左右,較歐盟國家、日本,都超過十多個百分點,較中國大陸幾超過三十個百分點,可見美國民間消費占GDP之比過高。

再就美國GDP占全球GDP之比,二○二三年為百分之二七點三,高居全球第一,而其民間消費占全球之比更高達百分之三二.但其人口僅占全球的百分之四.美國民間消費之高令人咋舌。

川普總統要削減美國鉅額入超,應從解決根本原因的正道著手,先設法降低民間消費,不再購買那些不合理、不公平的產品進口,美國入超自動減少或解除,那些出超國家也應檢討改進,一切都能合理合法的解決。可是川普不循此途,而採取旁門左道的「對等關稅」政策,威脅其入超對手國。川普還說,他們現在要來談,除非他們每年支付我們很多錢補償過去、現在的損失,否則沒什麼好談的。這種搶錢方式比土匪還厲害。

川普幕僚對川普說,威脅各國加稅後,在與彼等談判時,要其承諾削減對華貿易,各國不敢不從。美國官員霸權到如此程度,令人髮指。

如那些屈從美國的出超國家,對美國做出那樣的承諾,其國內不僅物價上漲,出口減少,經濟成長減緩,失業增加,更喪權辱國,如何面對其百姓。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直言,川普對等關稅風暴,對美國及全球經濟影響,將比引發一九三○年代世界經濟大蕭條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案」更嚴重。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前財政部長薩默斯也警告,新關稅政策對美國經造成的風險,連普通學生都能理解,國內經濟會因此陷衰退,多達二○○萬人失業。他建議政府重新審視現行路線,及時調整錯誤決策,才有望拯救經濟「大幅恢復正常」。


雖日昨川普突宣布七十五國暫緩對等關稅九十天、獨對中國關稅提高至百分之一四五,只是臨時起意,說不定九○天後又恢復開徵。所以我希望川普能學習蔣經國「知錯必改」的智慧,懸崖勒馬,回頭是岸,放棄對等關稅,改採正道處理問題,為時尚未晚也。

經濟日報社論/川普對等關稅急轉彎的反思

 

美國總統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掀起了全球市場的劇烈動盪;他在經過幾天的市場恐慌和激烈的政策辯論後,忽然宣布針對不對抗的國家延後90天實施,唯獨中國被排除在外,並且針對中國的關稅更從原本已高昂的104%提高至驚人的125%。這種政策反覆的劇烈程度,連一向波動激烈的金融市場也甚少見到,其背後的考量值得深入探討與反思。

川普的舉動,可以從兩個層次來理解。首先,這可視為川普在市場壓力下所進行的部分讓步。川普上任以來,一直以強硬的貿易保護主義立場著稱,尤其對中國的貿易政策更顯強硬,但在近期由他主導的貿易戰已讓華爾街市值蒸發逾11兆美元,甚至市場多次瀕臨崩盤邊緣,美國國債市場更是罕見地同步下跌,引發市場極大的恐慌情緒。川普所謂「人民有點緊張」(getting yippy),以及對市場變動表示「有點反胃」(queasy)的描述,顯示其政策決定已經出現動搖,並且充分暴露出市場走向對其產生的影響 。

另一方面,川普對中國關稅的加碼又凸顯出其政策堅持的一面。即便在對其他國家暫時退讓之時,他仍對中國採取更嚴厲的措施,足見他對中國的強硬立場並未減弱。川普政府形容這種選擇性的退讓是因應其他國家「迫切希望與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但實質上反映出的是川普在政治上與市場壓力之下所作的權衡,並非基於一套穩定、明確的戰略規劃。

川普的貿易政策顯現出明顯的混亂和不可預測性,造成國際社會和市場的深度不安。政策隨時可能改變的特質,讓企業和市場難以制定長期穩定的計畫。企業對未來前景不確定性的恐懼,遠甚於短期的關稅成本提高,因為這種不確定性嚴重影響企業的長期投資規劃與營運部署。

川普的「90天暫停令」,表面上暫緩了貿易戰的全面爆發,但背後深層的貿易衝突結構並未解決;與中國的關稅戰更有升級跡象,雙方的報復措施持續升級,全球經濟體面臨的不確定性仍在增加。川普希望透過加劇貿易摩擦迫使其他國家屈服並重新談判貿易協議,但至今國際社會對川普政府要求的新協議內容缺乏明確的理解,談判難度和複雜度極高,而川普頻繁更改的態度,更讓談判成為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川普在國內外製造的政策動盪,不僅影響美國經濟,也極大損傷了美國的國際信譽與形象。市場短期的反彈,並非對政策的長期信任,只是市場緊繃情緒暫時緩解的結果。長期而言,企業和投資者對美國貿易政策的不信任已然成形,這對未來美國經濟的持續成長與穩定,都是嚴重隱憂。

整體而言,川普的關稅戰術,已經證明是難以持續且代價昂貴。全球貿易本就環環相扣,採取這種粗暴且變幻無常的政策,只會造成國際市場的不穩定,進一步損害各國的經濟成長動能。對此,國際社會與美國內部應積極尋求更具理性、可永續的貿易政策,避免陷入更深的經濟泥沼。

川普政府或許可以透過市場的短期上漲尋找一些政策上的安慰,但真正的勝利必須來自明確的策略、穩定的政策和國際社會的信任。只有如此,才可能真正達成促進美國經濟長期健康發展的目標。否則,短期的「贏面」不過是一場空洞的政治秀,最終受傷最深的,仍是美國的企業、工人和消費者。

當川普還沉浸在市場上漲的短暫喜悅之中,長期的不穩定、難以預測的政策路線,是全球經濟乃至美國經濟最難承受的重擊。這場關稅之戰,到底誰贏誰輸,或許還有待時間檢驗;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並不是一場透過單純加碼關稅就能獲勝的戰爭,它考驗的更是政策制定者的智慧、理性與耐心。


美債、美元為何雙雙暴跌?克魯曼:川普讓美國「第三世界化」

 

美國總統川普日前宣布,中國大陸除外,「對等關稅」暫緩實施90天。許多觀察家認為,這凸顯兩大發展:川普的關稅立場已軟化,而今後可望迅速敲定一連串貿易協議。

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11日表示,說川普關稅立場已軟化「純屬虛妄」,而今後敲定許多貿易協議的展望「可能性很低」。


克魯曼指出,精明的市場交易員已洞悉,川普2.0政府並無一套合邏輯的經濟策略可言。就金融市場而論,業餘者談股市,行家則看債市和匯市,因為股市往往隨投資人情緒起舞,但債市和匯市較不受情緒左右,這正是為何債市和匯市不像股市那樣充斥著「迷因投資」。因此,近日來美國公債和美元暴跌,都傳達一個重大訊息:投資人對美國失去信心。

川普關稅立場軟化了?

先談川普關稅立場變了沒。目前為止,川普部分關稅確實從上周宣布的稅率降下來,例如,歐盟現在面臨的關稅稅率從20%下調至10%。但對美國第三大貿易夥伴中國大陸的關稅,仍從34%大幅拉高至145%。而且,美國仍然對進口鋼、鋁等產品加徵高關稅。也就是說,宣稱關稅已降下來的人,可謂見樹而不見林。

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Yale Budget Lab)估計,4月9日的關稅措施因為對大陸進口貨課徵異常高的關稅,所以推升美國消費者物價的效應「強過」4月2日的關稅。具體而言,據該預算實驗室估計,最新版川普貿易戰將導致消費者物價上漲2.9%,大約是1930年「斯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助漲物價效應的十倍。

川普先宣布一套激進的關稅計畫,只隔一周又宣布另一套激進的計畫,稱之為「瘋狂」一點也不誇張。而且,宣稱變來變去的關稅政策總是川普大策略的一環,只會進一步瓦解川普政府的公信力。

貿易協議將紛至沓來?

再看這些關稅是否會促成貿易磋商。克魯曼對此表示懷疑。別忘了,川普和他的關稅軍師納瓦羅打從一開始就指稱美國被外國欺騙、占便宜,不公平對待。但其實,大多數貿易夥伴國並不如他們指控那樣。例如,歐盟對美國產品課徵的關稅平均只有1.7%,而且並無重大的隱藏性貿易壁壘。

因此,美國還能期待與他們商議什麼條件?實際上毫無貿易壁壘,要他們承諾降什麼?納納瓦羅指稱加值稅(VAT)是名副其實的關稅,但實則不然,而歐盟國家根本承擔不起廢止加值稅的後果。

所以最後結果會怎樣?克魯曼猜測,其他國家可能對川普做出「假讓步」,讓川普能宣稱「假勝利」,一如川普第一任時那般,誇口說中國大陸已對美國做出重大讓步,但到頭來全是虛假;事實上,美國黃豆農至今尚未完全收復失去的市占率。另一例是,川普小幅修改「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卻誇稱與加拿大、墨西哥重議全新的貿易協定。

從匯市、債市看美國淪為第三世界國家

如今,川普正對美國前三大貿易夥伴--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大陸--課徵高關稅。這些舉動會使美國邁向成功的雙邊貿易協議嗎?從精明的匯市和債市交易員反應看來,完全不是那麼回事。

經濟理論和歷史經驗都顯示,課徵關稅往往會導致匯率升值,除非其他國家報復就另當別論。連貝森特當初在財長提名聽證會上也表示,10%的關稅可能導致美元升值4%。反觀現在,美元不但未挺升,反而急貶。

最顯而易見的解釋是,川普瘋狂的政策已瓦解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連帶讓美國資產失去傳統上作為資金避風港的地位。

至於川普政策掀起債市動盪的議題,需要更大篇幅解釋。重點是,大幅提高關稅已破壞金融體系運作,導致美國公債殖利率飆升。這是異常現象:衰退風險升高,通常會造成長期公債殖利率下滑,因為衰退展望使聯準會(Fed)未來降利率的可能性升高。然而,這一回,美國公債殖利率不僅未滑落,反而勁揚,尤其是長債殖利率,例如30年期公債殖利率(11日早盤又飆上4.94%)。債券殖利率與價格呈反向關係。

克魯曼指出,匯市和債市反應的共通點是:拜川普之賜,傳統上被視為全球金融體系支柱的美元資產,如今不再被認定是安全資產。公債殖利率在經濟展望惡化時飛升,匯率在殖利率上揚時卻急貶,這些對先進國家而言是反常現象,遑論是擁有全球首屈一指準備貨幣的美國。這種現象在新興市場經濟體卻很常見。

換言之,投資人已開始把美國當作是第三世界經濟體。

克魯曼表示,他早知道川普的政策既不負責任,還會帶來破壞;但就連他也沒料到,川普竟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摧毀美國累積80多年的信譽。就算川普將來撤銷他的所做所為,美國失去的信譽也難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