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降雨趨緩…東北季風稍增強 北台灣白天仍涼

  

中央氣象署今天表示,各地降雨趨緩,但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各地早晚低溫約攝氏17至20度,北台灣白天仍涼,高溫約20至22度。

氣象署網站發布訊息指出,今天低壓、鋒面遠離,各地降雨趨緩,但東北季風稍增強,迎風面的基隆北海岸及東半部地區仍有局部短暫雨,北部地區及中南部山區仍有零星飄雨,其他地區則逐漸轉為多雲到晴的天氣,外出活動建議攜帶雨具備用。

溫度方面,各地早晚低溫約17至20度,北台灣白天仍涼,高溫約20至22度,中部及花蓮25、26度,南部及台東26至29度,早出晚歸及南來北往請留意溫度變化。根據環境部空氣品質預報資訊顯示,東北季風增強,中部以北位於迎風面,擴散條件良好,南部地區位於下風處,稍有污染物累積。

竹苗、宜蘭、花東空品區及澎湖為「良好」等級;北部、中部、雲嘉南、高屏空品區及馬祖、金門為「普通」等級。

盧碧離陸登台差點創下2紀錄 氣象局:歷史上類似路徑僅2例

 中時李柏澔

今年第10號颱風「盧碧」早前以熱帶性低氣壓TD形式從桃園新竹一帶登陸,今(8)日凌晨2時再度「回魂」發展為輕度颱風,天氣風險公司天氣分析師吳聖宇稍早於臉書表示,若非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該系統很可能是史上第一個先登陸中國大陸後又登陸台灣的颱風,加上登陸台灣的位置似乎從未有颱風登陸過,盧碧差點創下兩項紀錄。中央氣象局表示,歷史上類似路徑的颱風(或TD)僅有2例,可謂十分少見。

吳聖宇表示,盧碧在登陸廣東後降為熱帶性低氣壓,加上離開大陸後以熱帶性低氣壓形式登陸桃園與新竹沿海,很可能會是有客觀詳細記錄以來第一個先登陸中國大陸後又登陸台灣的颱風,而且還是登陸新竹桃園之間沿海,該位置尚未有颱風登陸,盧碧險些成了創下兩項紀錄的「奇葩」。

吳聖宇指出,目前盧碧已經重新回到輕度颱風強度,外觀看起來其實更像是溫帶氣旋,正快速撲向九州,影響台灣的西南氣流強度已經不像前兩天這麼強,不過台南以南的高屏山區從昨晚到今天上午還是持續出現頗大的雨勢,台中以南的平地區域天氣也還是不太穩定,時晴時雨的天氣變化不斷交替,預期今天中南部持續有短暫陣雨,南部高屏山區有豪雨等級降雨發生機會,仍要特別注意,北部、東半部山區午後有熱對流發展的可能性,局部單點也會有短時較大雨勢出現的情況。

中央氣象局預報員張承傳表示,這次熱帶性低氣壓在桃園與新竹沿海登陸,路徑上確實相當少見,從1958年有詳細紀錄統計以來有2例,2002年的娜克莉從台灣海峽南部生成,之後登陸苗栗到台中一帶,但沒有登陸到大陸;另一例則是2012年泰利颱風,由海南島附近生成後一路向北穿過台灣海峽,在北上過程後減弱消散,沒有登陸大陸或台灣。

張承傳強調,沒有一個颱風的路徑是完全一樣的,每個颱風的路徑都是獨一無二,嚴格講起「登陸」的話,每個颱風登陸的位置其實都是「首例」

歐洲風雪強勁 陸空交通癱瘓意外頻傳

 大愛電視2023年12月3日 週日 下午12:03

歐洲部分地區正面臨一波暴風雪,導致交通停擺,德國慕尼黑飛機停飛,火車停駛;瑞士也有飛機停飛或延誤,發出雪崩警報;奧地利發出雪崩警報,降雪量達50公分;捷克首都布拉格,降下今冬最大一場雪,已進入緊急狀態,部分地區鐵路和公路交通受阻。

電子看板上,一整排班機都顯示取消,滯留在機場大廳的民眾只能席地坐臥。

滯留在機場的旅客 麥納斯:「我從昨天就一直在這裡,他們讓我在旅館住了一晚,我要去里斯本,現在當然感覺不太好,我寧願在雪地裡,去健行也好,卻只能待在機場。」

歐洲部分地區正面臨大雪,癱瘓交通,德國南部巴伐利亞邦首府慕尼黑的機場,所有航班都停飛,往返中央車站的火車也停駛,甚至有乘客被迫在火車上過了一夜。而在下巴伐利亞行政區,風雪甚至引發了350起意外,導致部分民眾受傷。

紛飛的雪花,為布拉格城堡增添浪漫氣息,捷克首都布拉格,降下了今年最大的一場雪,布拉格所在的南波希米亞地區,周六宣布進入緊急狀態,部分地區鐵路和公共交通中斷或關閉,道路無法通行,甚至因此停電。積雪已超過15 公分,預計還會增加15公分。

義大利中部的托斯卡尼,則是面臨另一種惡劣天氣,強風襲擊海岸,帶來嚴重洪水,濱海度假勝地的街道,都變成了湖泊。

COP28峰會/專家:氣候俱樂部 台灣碳市場解方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廿八次締約方會議(COP28)正在杜拜舉行,關鍵議題之一是「國際碳交易機制」,但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國,今年成立的碳權交易所,要如何與國際碳交易市場接軌?中研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提出「氣候俱樂部」概念,作為台灣走向世界的一種路徑。

蕭代基舉例,台灣碳交易市場太小,碳權產品數量及交易量有限;若要突破困境,台灣政府應嘗試加入一些已建立完善的碳市場,如「歐盟碳排放交易系統」(ETS)或美國「加州碳排放限額與交易系統」(CCTP,與加拿大魁北克省的總量管制交易系統相連)。

蕭代基說,台灣可加入(碳交易)市場,不一定要跟國家合作。例如跟州合作,各州根本不必問聯邦政府,它是州政府就可以做。氣候是全球議題,唯有把碳交易市場擴大,產品、買家與賣家才會多。以台灣的地理位置,也可考慮和日本與南韓共組「東亞氣候俱樂部」。

他解釋,多位學者提出「氣候俱樂部」(climate club)概念,跳脫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單一中心」決策與管理模式,由數個國家或地區自願組成「氣候俱樂部」,共同採取較嚴格的溫室氣體管制政策,再透過內部互免關稅,對外用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及成立綠色發展基金等工具,提升已發展及發展中國家的加入俱樂部及合作減碳意願。

參與峰會的台北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教授李堅明指出,台灣要與國際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是透過與國際獨立碳權機構合作,參與「自願性碳交易市場」(Voluntary Carbon Market,VCM),取得國外認證的碳權。

「我們可以創造『台灣特色的巴黎協定第六條』」,李堅明建議,台灣企業可以與國外碳權機構合作,到開發中國家如印尼與非洲,投資減碳設備或種植樹林,藉此取得碳權,既可滿足自身供應鏈的減碳要求,更能將台灣的影響力拓展到國際。

他解釋,企業在開發中國家減碳所取得的碳權,可再透過台灣的碳權交易所,賣給國內需要碳權的公司。台灣企業不應只是購買國外碳權,更要實際「創造碳權」,成為碳權的供給者。他也盼望,未來環境部能認可企業在國外取得的碳權,才能使碳權交易所更活絡。

今北台灣濕冷 吳德榮:下周一鋒面到、降雨明顯

  楊德宜/台北即時報導

今天東北季風影響,中央大學大氣科學系兼任副教授吳德榮今天在「三立準氣象.老大洩天機」專欄表示,大台北及東半部有局部短暫雨,北海岸及宜蘭有較大雨勢。

氣溫部分,他說,北台灣濕冷,中南部白天舒適、早晚涼。北部14至19度、中部15至26度、南部17至28度、東部14至26度。

吳德榮表示,明天東北季風略減弱,水氣仍多,大台北及東半部仍有局部短暫雨;氣溫微升,北台灣仍偏涼,中南部白天舒適微熱、早晚涼。

吳德榮表示,下周一氣溫略回升,鋒面在台灣附近醞釀(鋒生過程)並快速掠過,中部以北降雨明顯,南部的降雨機率得再觀察。

他說,下周二鋒面遠離,各地天氣好轉,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的機率。下周三迎風面水氣略增,大台北東側、東半部偶有局部短暫雨。下周四、周五大陸高壓籠罩,各地為晴朗穩定的天氣。

COP28特殊性一次看 巴黎協定將破功?首度盤點全球淨零步伐

  陳煜彬潘姣琪/杜拜即時報導

這次COP28特殊性包含首次全球盤點《巴黎協定減碳進程,等於檢視各國提出的減碳成績單,當中包括增加儲碳、固碳的生態系,加速採取行動,藉此實現巴黎協定目標,但根據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的多次綜合評估報告,2030-2035年之間全球氣溫將突破1.5℃,2030年需要減碳至少42%才能達到目標,這也表示包含台灣在內的各個國家都需要加速淨零的步伐。

另外本次大會主席賈比爾也因為任職阿布達比國家石油公司執行長而遭人詬病,多次被歐美政界連署罷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身為產油大國,主席又兼任化石燃料公司要職,引發外界質疑不適任,對此賈比爾推出「全球去碳聯盟」,表示已經跟眾多化石業者達成「逐步汰除化石燃料」的統一意見,將會在大會上發表這項宣言並要求相關業者表態,但台灣政大外交系李河清教授表示,賈比爾的態度更像是在利用這次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以及自己的職務之便去達到各項投資目的,儼然變成投資大會。

這次比較可惜的是,原訂教宗首次會在杜拜當地時間12/1至12/3親臨現場發表演講,但因身體因素只好取消。此外,大會中的餐點也是COP舉辦以來,首次蔬食為主的菜單,提供的項目超過2/3都是蔬食為主,也是減碳進程的一大步。

美國經濟不妙?金融海嘯爆發前警訊閃現 專家示警「恐比預期糟糕」

 麥格理集團(Macquarie)策略師表示,美國的經濟情況可能比原先預期還糟糕,一項令人憂慮信號的響亮程度,有如2008年衰退發生之前。

美國第3季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經上修後達到5.2%,增速相當凌厲,促使一些評論家假定美國經濟距離放緩非常遙遠,但麥格理說,若仔細觀察國內所得毛額(GDI),則描繪出另一番景象。

根據麥格里的報告,目前美國GDP年增率超越GDI的程度,為2007年最大。理論上兩者的增幅應該相當,但依據不同的計算方法,會有所區別。GDP衡量經濟體中生產的總價值,而GDI衡量的是為生產所支付的總報酬。

該公司說,兩者間的差距,有助於解釋為何GDP增速強勁,但美國人卻仍感到貧窮,也能解釋勞動市場開始放緩的原因。美國失業率仍接近歷史低點,但自4月以來已攀升0.5個百分點。

策略師警告,凡此總總,若非在暗示衰退,就是實質收入增幅低於趨勢水準,尤其是考量到家庭儲蓄減少的情形,這並非消費支出前景的好兆頭。

麥格理已示警,由消費者引發的不景氣可能就要降臨,即疲弱的消費力道拖累經濟成長,使美國瀕臨衰退邊緣。麥格理策略師威茲曼曾表示,這樣的低迷可能在明年第1季前現蹤。

COP28峰會/峰會首日 同意啟動暖化損害基金

  林奐成、編譯徐榆涵盧炯燊/綜合報導

自一九九五年德國柏林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1)以來,規模最大的第廿八次締約方會議,自十一月卅日起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舉行兩周,開議首日就傳出好消息,近兩百國同意啟動達四點三億美元(約台幣一三六億元)的「損失與損害」基金,以支援遭全球暖化衝擊的國家,讓COP28在振奮氣氛中揭開序幕。

COP28主席賈比爾致開幕詞時,期許本屆會議能夠達成具體成果,帶給世人真正需要的好消息。第一天就不負眾望取得歷史性突破,幾乎所有與會國家確定設立損失與損害基金,協助因氣候變遷而受損的開發中國家。該基金未來四年、即上路的前四年,將由世界銀行託管,並將設立秘書處,明年正式啟動,其董事會將有一位開發中國家的代表。

儘管資金規模仍不如預期,但賈比爾仍稱讚,這是歷屆COP開議第一天就罕見快速通過的決議,將再接再厲籌募更多資金。其中德國及東道主阿聯均將提供一億美元(約台幣卅一點五億元);美國總統氣候特使柯瑞說,美國政府正和國會準備提供一七五○萬美元(約台幣五點五億元)。他被問到美方捐助金額不如預期時答稱,任何一國政府皆無法獨力提供融資。

其他已開發富國,歐盟提供約二點四五億美元(約台幣七十八億元)、英國五一○○萬美元(約台幣十六點二億元),日本一千萬美元(約台幣三點二億元)。惟四點三億美元仍遠低於開發中國家希望的一千億美元(約台幣三點二兆元)。紐約時報亦報導,在二○三○年前,和氣候變遷相關的損害,預計將使開發中國家付出二八○○億美元至五八○○億美元(約台幣八點九兆元至台幣十八兆元)的代價。

在去年的埃及夏姆錫克COP27,各國原則上同意成立一個氣候災難基金。鑑於富國長久以來對成立該基金有異議,因此各國今年能達成共識,被視為重大突破。

我友邦吐瓦魯財長潘恩紐說,損失與損害機制歷經多年談判才成功,建議台灣可考慮參與該基金的貢獻行列,向聯合國證明能做出貢獻,增加國際社會能見度。

黃正忠/沒有無痛的低碳永續轉型

  

今年台灣的氣候幾乎沒有秋天,到了十一月還是三十度C。正在歐洲訪問的我於巴黎市區前往拜訪歐洲知名電力能源公司Engie途中,沒想到遇到瞬間強風驟雨,會後才知包括法國與荷蘭等西歐七國遭史上最高風速的暴風雨侵襲,損失慘重。

此次到法荷考察,與能源轉型、氣候及自然相關財務揭露有關。若非有商務在身,不然十一月拜訪法荷並非好時機,冷、溼、突如其來的雨,多少覺得不完美,但其在永續轉型上持續創新突破帶來的激動與啟發,總能一掃陰霾。這是二○二二年疫後各國逐步開放門戶後二年間,我四度訪問歐洲,每次都看到新的突破。此時,坐在新冠疫災發生期間完工荷蘭浮在水上的Schoonschip社區旁撰寫這篇專欄,心中百感交集。

這個完全採用循環經濟原則與概念建構的漂浮社區及周邊的建築,大量使用固碳的木材,連旁邊陸地上一棟辦公大樓一樣用木材包覆。屋頂太陽能的應用、房屋熱能回收及所有廢棄物資源化等做到極致,連照顧城市中獨行蜂或昆蟲多様性的昆蟲棲所都成為必備設施。更重要的是住戶間的聯結、自主互助的人性化生活空間及議合。

海平面上升已是全球暖化後不可避免的現象,荷蘭在廿一世紀後逐漸體悟還地於水的必要性,年輕建築師開始大膽設計漂浮的設施,從一棵樹、一個小菜圃、一個小空間到一間房、一棟別墅再到一個社區,也直接激發了世界興建漂浮島、漂浮城市的想像與規畫。

全球的低碳轉型原本就是現實與理想間的拉鋸,沒有人有過完整經驗,是一個絕對摸索的過程。最近記者問了一個我沒能回答的問題:有沒有「無痛」的低碳淨零的做法?我拜訪過的每一位歐洲能源及永續專家都說:「絕對痛!」荷蘭的一位能源轉型專家說:「拜俄烏衝突之賜,歐洲人民才看到仰賴俄羅斯化石燃料背後的危機;拜衝突後能源電力價格四到十倍高漲,才興起歐洲各界無所不用其極的節能。」電價高漲,企業與人民痛了,積極努力節約能源與電力消耗成為自然;政府被逼得啟動能源補貼,緩解人民的痛,但也帶來財政上的壓力。原本逐漸朝私有化發展的電力公司,卻因補貼人民電力負擔帶來的虧損,又回歸百分百國有。

一場戰爭竟讓歐洲在痛苦下,做到能源緊張情勢中供應仍能大於需求的奇蹟。需求的減少,才能創造真正的減碳。荷蘭的輸配電公司在政府同意下,集體在三年前對供應商實施每噸碳排放五十歐元的碳價(相當於新台幣一千七百元),每年調整目前已達一五○歐元(相當於新台幣五千一百元)。供應商因碳費造成的痛,立馬轉化為低碳的創新動力,不變都不行。

轉型的痛是一種代價,現在痛不起,歐洲專家說:「以後的代價肯定背不動!」

氣溫創新高 全球碳排未減

 

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日前發布二○二三年排放差距報告,直指今年氣溫創新高,但世界仍未減少排放,同時也再次警告,除非各國能達成超越「巴黎協定」承諾的二○三○年減量目標,否則依目前的排放趨勢,本世紀末,全球氣溫將上升攝氏二點五至二點九度。學者則認為,面對極端氣候,現在就應盤點相關衝擊與調適規畫。

報告指出,二○二一至二○二二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百分之一點二,達五七四億噸二氧化碳排放當量新高。

台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學位學程專案助理教授曾琬鈴表示,今年的排放差距報告不斷透露出「我們的努力還不夠,我們必須要行動,且是立即且有效的行動。」排碳大國責無旁貸。這是COP28勢必要討論的氣候正義主題,今年不該只是話題,而是共識與決策。

她也強調,全球暖化,台灣不可能倖免。氣候變遷相關政策應列為所有政策之上的優先考量,不只是社會大眾、政策決定者更必須了解氣候緊急的程度已迫在眉睫。

中興大學生物與永續科技學位學程助理教授徐佩君說,今年七到十月,全球月均溫都破了歷史紀錄,九月全球均溫更較工業革命前高出一點八度,但溫室氣體排放量卻仍持續上升,顯然離達成氣候目標的差距愈來愈大。面對高溫、暴雨、連續不降雨、強颱等風險,應推行相應的政策、技術去解決,像是輔導轉型智慧農業、作物改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