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戰爭】湄公河共100座水壩 中國上游11座水庫掐住東南亞國家命脈

 國際中心

·4 分鐘 (閱讀時間)

位於同一片大陸的國家,上游的國家一舉一動,往往牽動到下游國家的水資源供應,帶來洪水暴漲或乾旱缺水等危機。

作為東南亞國家最重要跨國水系的湄公河,是瀾滄江的下遊河段,起源於中國的青海省,途經西藏、雲南,在流入傣族地區之後,成為湄公河的起點,接續繞行到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及越南,最終注入南海。

湄公河上游(Upper Mekong River Basin, UMB)地區,中國在主要支流興建11個水壩,曾經因洩洪、過度攔截河水,下游水位起伏不定,讓中南半島仰賴農業維生的6千萬居民的生計飽受痛苦。

水力發電站達89座

「湄公河委員會」(The Mekong River Commission,MRC)網站指出,湄公河支持流域國家的電力、食物、水資源、收入。能源的需求預計以6到7%逐年增長,多國也擴大水力發電相關建設。

截至2019年,湄公河下游(Lower Mekong River Basin, LMB),大大小小的水電項目達89座,裝置容量1萬2285兆瓦。主流另有11座計劃中水力發電項目,寮國占7座、柬埔寨2座、寮柬邊境有2座。

湄公河上游(UMB)則被列入中國戰略之一,中國修建了11座水電發電站,其中2座是大型蓄水壩,正在計劃或興建另外11個大壩,總發電量達2萬1310兆瓦到3萬1605兆瓦之間。

水壩對流域國家帶來豐厚的經濟效益,卻也導致了旱季增加、雨季減少。到2040年,漁業衰退損失將達近230億美元;森林、濕地和紅樹林的喪失,則損失1450億美元。

中緬不加入群組

除了緬甸、中國,其他的流域國家均為「湄公河委員會」的成員國,該組織於1995年4月5日根據《湄公河流域持續發展合作協定》成立,旨在促進湄公河的永續發展,長期不斷敦促中國公開必要的水文資訊。

美國川普政府曾於2020年9月啟動「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Mekong-US Partnership),指出中國25年來藉地利之便,蓋大壩攔截湄公河上游水力,卻使下游國家開發飽受限制,甚至遭逢歷史性乾旱等問題。

即便中國與下游5國在2014年共組「瀾滄─湄公合作會議(LMC)」對話,卻強勢主導會議運作。

《美國之音》報導,拜登政府在2月23的聲明提到:「我們與湄公河流域國家和湄公河委員會一樣擔憂,該河水位最近迅速波動和下降」,再次呼籲中國政府分享必要的水文數據,與上游水壩的運作資料,「中國有必要遵守承諾並與下游國家磋商」。

湄公河上游大陸建水壩 下游慘遭殃?官員:全看北京一舉動

中時新聞網江昱蓁

據「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隨著中國大陸與寮國在湄公河上游廣建水壩,導致湄公河下游水位變低與缺乏沉澱物,不但影響生態系統,更波及靠河謀生者的生計。不只泰國人擔心,連寮國民眾也憂心湄公河正在乾涸。然而,寮國官員卻指出,關鍵還是在大陸身上;換言之,大陸決定放多少水出來,影響著下游枯竭或泛濫。

報導指出,部分寮國人與泰國人,憂心湄公河因水壩而導致下游乾涸,進而讓依靠河流取得生活必需品的人無法謀生。對這些人而言,湄公河是提供水、食物與經濟收入的衣食父母,如今卻面臨生態改變的危機。

當地人表示,儘管氣候變遷是該地區近來發生乾旱的因素之一;但最直接而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大陸與寮國政府在上游大興水壩。在湄公河流至下游並用於農業與其他用途之前,這些水就被上游水壩截走。

報導引述專家看法,水壩導致湄公河流域的週期性乾旱影響更為嚴重,更讓河流「脈衝效應」消失,而後者為農業與漁業帶來重要的水與養分。到了湄公河下游,能捕獲的魚愈來愈少,有時水位甚至低到人們可以直接徒步橫越河流。然而,隨著寮國計畫興建更多水壩來提供水力發電,農民與漁民憂心最壞的情況還沒來到。

泰國黎府湄公河沿岸的1名村民表示,「湄公河因水壩而乾涸。我們擁有的水壩越多,河流水流就越不足。沒有人試圖補償或協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湄公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

湄公河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流域之一,擁有超過1,100種魚類。其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漁業,更是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等國7,000萬人的重要食物來源。

但是華府史汀生中心引述湄公河委員會數據,指出過去3年是湄公河流量有紀錄以來最低的3年;其中,又以2020年為最嚴重。

泰國湄公河人民網路的1名成員表示,「湄公河流量嚴重下滑,導致多處水位下降。在寮國首都永珍的桑通、泰國梨府的北衝之間,甚至出現部分地段可步行穿越」。

寮國札雅布里(Xayaburi)的漁民表示,「湄公河水位有時低有時高,我在札雅布里水壩能釣到的魚,遠比水壩下游的區域釣到的魚還來得多」。

※寮國:共78座水壩營運中

在寮國,札雅布里水壩與棟沙宏(Don Sahong)水壩是其一系列水壩計畫的前兩座,已於2020年完工;另3座仍處於規劃或早期建設階段。透過興建水壩,寮國希望水力發電並售往鄰國,特別是泰國。

報導指出,寮國有78座水壩營運中,且簽署共246個水力計畫備忘錄。雖然寮國想藉此向泰國售電獲利,但泰國是否有意願購買仍存有變數。此外,大陸在湄公河上則經營著至少11座巨壩,至少還有2座正在計畫中。

寮國漁民則補充,湄公河計畫中的大壩,如龍坡邦水壩(Luang Prabang)與薩納坎水壩(Sanakham dam),都會讓乾旱更嚴峻。「不會再有魚了,我不希望河流上方興建任何水壩」。

※寮國官員:湄公河水量取決於北京

寮國首都永珍市場也明顯感受到魚獲的缺乏。魚販表示,「今年,我們並沒有足夠的魚可以賣;與去年相比,今年魚成為稀有物品」。另1名魚販則表示,已經連續2週買不到任何魚。

1名與湄公河委員會合作的寮國官員在訪問中指出,湄公河的水位取決於大陸釋放的水量。「當上游流出的水很少時,下游水流自然減少。有時,北方的水量過多,就放出過多的水,這也是湄公河下游有時乾燥,有時洪水氾濫的原因」不過,湄公河委員會與湄公河水壩監測機構近日聯合發布調查報告,報告卻澄清湄公河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雨季缺乏降雨。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的艾勒(Brian Eyler)表示,「除了雨季缺乏降雨,沒有別的因素可以解釋流量為何產生如此大的差距」。

他補充,「整體來說,在過去3年低流量期間,湄公河流域的大多數水壩經營模式與先前高流量或正常流量時,並沒有不同。只不過,在流量相對低的時刻,上游截水的做法,等於在湄公河體系中抽出更多的水。這意味著在乾旱時期攔水,對湄公河的傷害更深」

他認為,漁民與農民的恐懼,反映出的事實是「離水壩愈近的人受水壩攔水的影響也最明顯」。

※解鈴不只需要繫鈴人

湄公河委員會則在新聞稿指出,乾旱持續對農業生產與漁業產生影響,並為湄公河沿岸與賴此維生的民眾帶來經濟壓力。「它還威脅河流生態;在過去5年,河流缺少沉澱物與水生物種的食物,導致河流由赤紅色變為藍色。水位下降一半以上,在乾季氾濫,在雨季卻乾涸,這些都不正常,並影響生態系統、自然資源、環境與魚類族群」。聲明強調,積極的合作很重要,「不僅是中國,而是需要所有湄公河委員會的成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游擋水衛星照「意外曝光」?繼南海、台海之後,湄公河流域也成「美中兵家必爭之地」

 2019 年湄公河區域遭受歷史性的嚴重乾旱,美國以衛星監測大壩水位,沒想到發現該河位於中國大陸的境內,共有 11 座大壩攔截湄公河水──而監測照片「意外流出」後,更引發國際輿論熱議和一連串的外交戰爭。

2016 年轟動一時,由林超賢導演執導,張涵予、彭于晏領銜主演的電影《湄公河行動》,其實是改編自 2011 年的真實事件:「金三角中國船員遇襲案」。當時兩艘中國商船在湄公河金三角水域遭遇襲擊,13 名中國船員全部遇難,之後泰國軍警則宣稱從船上搜出 90 萬顆冰毒。但根據中方調查,涉案人士一度直指泰國軍方高層。

電影呈現的劇情,大致上為:「中國公安部門為了查明真相,率領一支驍勇善戰的戰鬥小組進入泰國境內,與潛伏在泰國的情報員聯手深入金三角查案,經過深入地調查與越界執法,兩人發現案件背後有著重重疑點,真正的兇手在嫁禍殘害無辜中國船員後,更意圖利用毒品製造更大的陰謀⋯⋯。」《湄公河行動》被視為中國模仿美國好萊塢(也)宣揚愛國主義的仿效之作,電影製作在當時堪稱大卡司,但在現實的國際政治場域,電影上映後卻引起中南半島國家的諸多不滿。

隨後,湄公河流域更成為繼南海、台灣海峽之後的「美中兵家必爭之地」──這一切的導火線,得從 2019 年以來湄公河區域遭受嚴重乾旱,美國採取衛星監測當地大壩的照片流出開始說起。

從「瀾滄江」到「湄公河」的爭議

圖/Tomáš Malík @Unsplash

先為大家地理科普一下:湄公河(中國境內稱瀾滄江)發源於青藏高原,蜿蜒流經寮國、緬甸、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等 5 個東協成員國。湄公河流經的國家並組成了次區域組織,處理流域相關的問題。

但此流域中的區域組織,卻有「兩大聯盟」進行對抗:其一,是以中國為首的「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組織」(Lancang-Mekong Cooperation);其二,是由 4 個湄公河流域國家發起(緬甸除外)所組成的「湄公河委員會」(Mekong River Commission),一直得到美國和日本的支持。

恰逢 2019 年湄公河區域遭受歷史性的嚴重乾旱,美國採取衛星監測大壩水位,沒想到發現該河位於中國大陸境內,共有 11 座大壩攔截湄公河水。而監測照片「意外流出」後,引發國際輿論熱議。

時至 2020 年全球爆發 COVID-19 疫情後,美國川普政府更認為「湄公河(四國)──美國」的夥伴關係勢在必行,欲以提供防疫資源及解決河流乾旱為題,強力對抗中國對湄公河的干預,讓中國在中南半島的區域政治上產生極大的壓力。

今(2021)年 8 月上旬,美國布林肯國務卿在「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部長會議上表示:「美國迄今已向湄公河次區域交付了 850 萬劑疫苗和將近 6 千萬美元的援助,美國將繼續免費提供疫苗,不附加任何政治或經濟條件。」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欲以「一帶一路」(B&R)在柬埔寨打造「亞洲最長水壩」(桑河二級水電站),不但會切斷了本地魚類的重要迴游路線,也迫使許多原住民和少數族裔社區集體遷移。美國官員更直接批評中國「一帶一路」的人文與環境成本很高──或許中國的貸款可以解決基礎建設開發的燃眉之急,但也為「普遍人權侵害」奠下極為嚴重的傷害,因為「一帶一路」並不關心承建業者是否重視環境與社會影響評估,甚至不見得會給予受影響社區充分補償 。

拾川普政府牙慧,拜登政府繼續關注《湄公河下游倡議》

川普政府時期,美國加速實施 2020 年 4 月份所建立的《湄公河下游倡議》,宣佈啟動湄公河──美國伙伴關係(Mekong-US Partnership),稱之為「印太願景和東協戰略伙伴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川普政府並決定投資 1.5 億美元支持湄公河流域走出新冠疫情的損失,以及加強打擊跨國犯罪、發展能源和電力市場等。

美國在川普執政時期,顯然遠比過去積極地在湄公河「阻擊」中國影響力擴張──尤其是中國在「友邦」柬埔寨興建水壩,已危及湄公河流域其他國家的社區生計,美國的警告卻直接遭到忽略,部分拒絕搬遷的當地居民則受到威脅。

而拜登總統上任之後,美國已通過實施《湄公河下游倡議》,並召開了「湄公河下游倡議部長級會議」、「日本──美國湄公河電力夥伴關係」,同時透過「伊洛瓦底江──昭披耶河──湄公河經濟合作戰略」發展夥伴等多種方式,逐步強化與柬埔寨、寮國、泰國和越南等湄公河流域國家的交流。

美國「拉攏」這些國家的方式,包括基礎建設援建、糧食和供水安全、教育、健康、能源和婦女自主權等等諸多領域,而實際上能採取的手腕更多:

東南亞的中美外交熱戰

《湄公河行動》電影劇照。圖/IMDb

例如,美國先前以緬甸政局突變為契機,通過外交施壓和輿論炒作等方式,啟動緬甸社會的「反華情緒」,並在湄公河地區製造強大的反中輿論,干擾「一帶一路」在當地的實施。拜登上任後則持續以多邊合作機制和各項援助,試圖削弱中國在當地的影響力,同時在南海議題上,也持續利用越南對中國施壓。

近年美國從「提升海上武器裝備水準、提高海上巡邏執法能力、強化海上軍事交流」等三方面協助越南海防能力,並強化「美越海上安全合作」,目的正是提升越南在南海爭議上對抗中國的軍事實力。同時,美並宣佈將支持越南提出「南海仲裁案」,削弱中國對南海局勢的塑造和掌控能力;美國亦積極慫恿越南在東協內部為《南海行為準則》談判及中國加入 CPTPP 製造障礙,干擾中國與湄公河流域國家的合作。

另一方面,美國也試圖加強與泰國的夥伴關係,並重申對泰國人民的承諾:支持泰國因應 COVID-19 的疫情──迄今美國已向泰國提供超過 3,000 萬美元的衛生相關援助,雙方並一再強調在亞太經合會(APEC)、東協(ASEAN)、美國—湄公河夥伴計畫上合作的重要性。

此外,美國也離間菲律賓與中國的關係:美國將通過深化防務合作優先恢復美菲傳統盟友關係,同時加大對菲國內親美力量的扶持力度,集中火力批評杜特蒂總統在南海問題和中菲關係上的「親華」立場,引導菲社會反華輿論,為菲律賓總統大選增添變數。

中國大陸愛國電影《湄公河行動》,會有續集嗎?

《湄公河行動》電影劇照。圖/IMDb

從上述種種跡象來看,美國正遠比以往積極地在東南亞各國「佈局」,並透過協助解決湄公河流域的跨境挑戰,狙擊中國「一帶一路」在中南半島持續擴張的影響力。

不知開頭所述的《湄公河行動》電影,是否有拍續集的計畫?在美國積極推動《湄公河下游倡議》與中美「新冷戰」的背景下,倘若中資片商要拍續集,應該會是一部更精彩的電影──《湄公河行動》的主角之一,由台灣明星彭于晏飾演的公安方新武,這次該不會「直接對抗美國海軍陸戰隊」吧?

劇情上這樣的想像,似乎頗令人期待,但不論是誰演主角,演員和經紀人團隊恐怕都必須要審慎思考,是否要接這民族主義高漲、「戰狼風格」鮮明的爭議電影?

執行編輯:林翊婷
核稿編輯:張翔一

2021/11/03

搬離雅加達! 印尼總統正式宣布遷都至婆羅洲

 2019/08/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由於首都雅加達擁擠且面臨地層逐漸下陷的危機,印尼政府計畫遷都,經過3年研究,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今(26日)宣布將遷都至婆羅洲島的東加里曼丹省(East Kalimantan)境內。

綜合媒體報導,印尼總統佐科威今宣布,計畫將首都遷至婆羅洲島的東加里曼丹省境內,將位於北佩納揚巴塞爾縣(Penajam Paser Utara)與庫台卡塔內加拉縣(Kutai Kartanegara),距原首都雅加達有約有1300公里,預計將耗資466兆印尼盾(約330億美元),包括興建新的政府辦公大樓,以及供150萬名公務員居住的房子,計畫19%費用由政府出資,其餘交由公私合作及私人投資,最快2024年進行搬遷作業。

雅加達自17世紀時就被荷屬東印度公司定為總部,荷蘭政府接收後,成為荷屬東印度首都,當時命名為巴達維亞(Batavia),太平洋戰爭期間日本佔領,命名為雅加達,而在二戰結束,荷蘭重回印尼欲鎮壓當地獨立運動時,爆發荷印戰爭,最後荷蘭宣布放棄統治權,印尼獨立,雅加達也成為印尼首都。

雅加達是印尼最大城,人口約1200萬,但因長期缺乏城市規劃,雅加達交通混亂、擁擠,地理上更面臨諸多自然災害,雅加達地層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下沉,約40%的面積低於海平面,海水倒灌風險極高,世界銀行甚至表示,數十年後,海水將淹至印尼總統府,另外雅加達還常年因蘇門答臘等地燒芭而產生霧霾天氣,生活品質惡劣。

新都將定於婆羅洲島,印尼總統佐科威表示,新都有助於將經濟發展拓展至爪哇島以外的地區。

菲總統候選人小馬可仕:擬南海部署軍事保衛領海

 菲律賓總統候選人小馬可仕(Ferdinand "Bongbong" Marcos Jr.)指出,他想要菲律賓在南海部署軍事,「不是向(船隻)開火」,而是在與中國長期爭執中保衛國家海域。

路透社報導,菲律賓5月9日將舉行大選,已故前總統馬可仕(Ferdinand Marcos)獨子小馬可仕目前民調領先。自菲律賓「人民力量」崛起、終結馬可仕統治的36年過後,小馬可仕似能為這個家族姓氏重新賦予非凡意義。

菲律賓舉辦大選首場電視辯論,10名候選人僅4人參加,小馬可仕表示想在這塊具爭議性的戰略海域部署海軍軍艦或海岸防衛隊船隻,讓漁民自由捕撈漁獲。

64歲的小馬可仕表示,他不會優先考慮透過軍事手段來解決南海爭端,而會持續以「正確方式」奉行與中國接觸的政策。

他說:「我談到在那裡(南海)部軍的原因,是因為如此一來,政府在當地有了軍事部署,就能向中國展示我們正在防衛我們所認定的領海。」

中國對南海主權聲索的堅定主張,屢遭也對南海聲索主權的菲律賓、馬來西亞、越南、汶萊和台灣投訴,美國則一再譴責中國的政策。小馬可仕形容菲律賓和長期防禦條約盟邦美國的關係特殊且「非常重要」,還說他在中美之間須將「非常謹慎地行事」。中央社

產業追蹤/攻清真電商 眉角先弄

 

清真市場的龐大,最主要是因為穆斯林人口眾多及其預期成長的可觀。全球穆斯林人口2021年已突破19億人,2030年將達到30億人。清真市場規模2021年有22億美元,預估2024年將達3兆美元。而網路普及率以海灣國家而言,國內網路普及率超過九成,東協地區穆斯林國家網路普及率也有八成五,非洲地區穆斯林國家至少有超過五成的網路普及率。

伊斯蘭律法規定下,穆斯林進行經濟活動時,需要避免涉入或買賣有些商品或情況,包括剝削性的交易行為(Riba)、投機、具風險、買空賣空的財貨(Gharar)、博弈(Maysir)、違反教法的物品(Haram)。而清真電商即是為保障伊斯蘭消費者進行交易或消費行為時,不至於面臨到這些情況。

若要有效使用清真電商打入市場,有四點不可以忽略:一、清真認證不可少:對要利用穆斯林電商的品牌廠商,尤其食品廠商,須留意各電商平台的清真認證相關規定。二、掌握穆斯林各大節日時機:穆斯林通常會在特定節日、特定時間點進行消費,務必事先掌握穆斯林節日時間點方能達到最佳行銷效果。三、把握線上媒體行銷管道:疫情讓多數人關在家,如要投放廣告,必須掌握各國慣性使用的社群媒體平台,方能達最佳效果。

第四是清真電商百百種,清真電商也因應穆斯林的各種商務需求,而有B2B、B2C等不同店商型態的分別,例如Daganhalal於2007年推出,為全球首創的清真B2B交易平台。除實體商品外,亦提供電商解決方案予註冊為其會員的商家。而為確保其上的產品和服務皆為清真無虞,在2013年創設自己的清真驗證引擎(HVE),2016年底增加其專有的清真申請批准系統(HAAS)。2018年1月,該平台推出Meembar,為消費者提供全球各地清真餐廳、飯店以及清真寺的訊息。

另家OneAgrix成立於2015年,為新加坡公司。該平台在清真食品項目中,分類以全球各地之清真認驗證機構做為標籤,為其相當顯著之特色。另該平台引進區塊鏈溯源系統於其網站服務中,確保其上農產品及清真食品的來源和真實性。

Noor And Zafir為以端莊時尚為主的專項電商。該平台特色在於各式符合教法規定之服飾的販售,亦有美妝保養品,並提供穆斯林消費者線上繳交天課之功能。而Ummazing其營運模式類似於eBay,賣家在上架商品至該平台時不需要繳交任何的費用,且平台致力於發掘較為精緻的小品牌。

考量針對穆斯林市場有許多的細節以及法規需要注意,在打入清真電商前先注意以下四大面向,將會更事半功倍;一、清真認證諮詢:對多數台灣廠商而言,清真認證該怎麼做、要留心那些部分方可讓申請更順利,都是痛點,不妨先洽詢具備清真認證諮詢能量的相關機構,讓取得清真認證更加順利。

二、了解各國清真法規資訊:對於教義解釋的些微差異及各國使用伊斯蘭教法派系的不同,目前全球沒有統一的清真認證標準。故詳細了解目標進口國的相關認驗證法規、互認情況甚為重要。

三、清真電商鎖定:想要利用清真電商打入穆斯林市場的廠商,建議先了解自身產品及經營策略,並鎖定正確的清真電商進行上架。

四、清真市場商情掌握:清真市場的商情掌握,也是希望打入清真市場的廠商要留心,因此廠商要留意世界各地清真市場的動態消息。(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行銷與新媒體研究所市場規劃師)

學界插旗北極第一人 郭陳澔:地質研究血汗卻有這魅力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郭陳澔去年率團登陸北極,在攝氏正負10度的環境蒐集地質資料,讓世界首度聽見「冰川崩裂(冰震)的聲音」。地質研究這條路,像北極雨天的泥淖一樣難走,一度想「務實一點」考中油、台電的他,最終選擇傾聽自己的聲音,攻讀博士、投入學術,享受「想一個問題想到失眠」的感覺。

走進中大地科院館,職員聽到郭陳澔的名字,立刻加註「就是那位從北極回來的老師!」那趟北極研究之旅,不只讓外界好奇,也是近期最令郭陳澔印象深刻的行程。他在極地收集台灣找不到的冰川地質資料,日後再經分析、探討,有助科學家從冰川的消融震盪中,提前預測海嘯。

時間回溯到去年7月30日,郭陳澔與中大助理教授張文和、研究助理管卓康3人從台灣出發,在挪威奧斯陸防疫旅館隔離10天後,通過4次新冠肺炎PCR測試,8月11日踏上北極圈的科學研究重鎮朗伊爾城,完成海上浮標測試,並施放台灣第一顆設在北極圈的地震儀,開始進行實地觀測。

接著,他們再乘船往距離朗伊爾城100公里遠的極地工作站,進行無人機空拍、冰河地形、地質與地球物理等探查。在冰河崎曲地形上,背著野外工具行走6天約60公里,成功布放40顆地震儀,記錄冰川融化後的冰震。

當時北極的天氣並不穩定,談到研究執行效率,郭陳澔感嘆「事倍功半」,凡遇大風、下雨都不能出門。不穩定中也藏驚喜,比如在放晴時,他們從所住的小木屋到外頭上廁所,正巧撞見北極熊逛大街,畫面令人難忘。

冰川存在地球的歷史很長,但1960年代前的科學儀器不夠發達,幾無科學家能記錄它的動態變化。郭陳澔從中大的儀器儲放室,隻手拿起一個地震儀,談到它能隨時記載冰川的震動,「它就像竊聽器,幫助科學家聽見冰川流動的聲音。」他所率領的團隊,也是國內親耳聽見這道聲音的第一人。

若不是當年仔細傾聽自己心底的聲音,郭陳澔恐怕一輩子都聽不到獨特的極地天籟。

生於新竹、1976年次的他回顧,當年誤打誤撞考進台灣大學地質系,曾經想過轉換跑道,但試了許多外系課程,發現自己「都只拿60分」,於是決定留下。

地質是不少人認定的冷門科系,郭陳澔博士畢業時,也曾擔心自己失業,和同學一窩蜂報考中油、台電等國營事業。不過,最讓他難忘的記憶,是發現自己擅長「想一個問題想到睡不到」,但想通時「感覺很好」,最後決定走進大學當學者。

地質學者經常要在自然環境中蹲點,郭陳澔笑稱自己的工作CP值低「換算下來,時薪不到100元。」但這是他歷經不斷試錯,最後留下來的工作選項。雖然辛苦,每當投入研究時,又覺得「做自己喜歡的事」無價,讓他堅持至今。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郭陳澔(中)、助理教授張文和(右)及博士生管卓康(左)赴北極進行地質研究。圖/郭陳澔提供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系教授郭陳澔(中)、助理教授張文和(右)及博士生管卓康(左)赴北極進行地質研究。圖/郭陳澔提供

雙供應鏈成形 台商東南亞大擴廠

 曹以斌陳仲興劉曉霞繪圖|米承鶴、林媛婷

美中貿易戰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包括鴻海、和碩、緯創等科技大咖,為配合「中國製」與「非中國製」雙供應鏈成形,大舉前往東南亞投資。
美中貿易戰引發全球供應鏈重組,包括鴻海、和碩、緯創等科技大咖,為配合「中國製」與「非中國製」雙供應鏈成形,大舉前往東南亞投資。

虎年伊始,美中貿易戰加劇,美國將33家中國企業列入出口管制清單,牽動全球供應鏈重整,台商被迫另覓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本刊調查,去年台商對東南亞的投資金額高達1,620億元,成長幅度達106%,包括鴻海、和碩、廣達等科技大咖,這2年更是大舉前往印度、越南、印尼與泰國大擴廠,滿足客戶的要求。「就算東南亞供應鏈仍不完整,但在中國與非中國雙供應鏈成形下,台商分散生產布局,已是不可逆的趨勢。」一位科技大老對本刊說。

「因應地緣政治、通膨與疫情,我們規劃相關政策及計畫來應對,鴻海今年會持續全球化布局,包括墨西哥、東南亞與南亞都有新布局,來應對可能的變化。」大年初十(2月10日),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率領總財務長黃秋蓮等一級主管,在土城總部舉行開工團拜後,大談海外新布局。

鴻海選在大年初十舉辦開工團拜,董事長劉揚偉率領一級主管上香祈福。
鴻海選在大年初十舉辦開工團拜,董事長劉揚偉率領一級主管上香祈福。

 

「印度的市場有目共睹,這個市場起來也是指日可待,集團未來會加速投資。」去年底,鴻海公告增資印度子公司3.5億美元(約新台幣97億元),外界預估將擴充印度廠產能,為大客戶蘋果生產最新的iPhone手機。

鴻海電動車 進攻印尼泰國

不僅印度,農曆年前,鴻海也先後宣布印尼與泰國的投資計畫,1月底與印尼投資部、印尼電池公司(IBC)、Indika能源公司及台灣電動車龍頭Gogoro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將在印尼投資電池與電動車產業鏈,印尼投資部長Bahlil Lahadalia對外表示,投資金額上看80億元。

在蘋果與中國官方強力扶植下,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就連蘋果執行長庫克都親自前往立訊參觀工廠。(翻攝立訊精密官網)
在蘋果與中國官方強力扶植下,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就連蘋果執行長庫克都親自前往立訊參觀工廠。(翻攝立訊精密官網)

 

「我們是其中一部分。」劉揚偉大方承認,他更透露:「我們與泰國PTT集團合作的電動車工廠,將在今年動工,最快2024年上半年投入量產。」從印度、印尼、泰國到越南,一連串南向大擴廠,已成為鴻海集團的重中之重。「泰國是亞洲最重要的汽車生產基地之一,印尼也有2.7億人口,二國都想切入電動車產業,正是鴻海的機會。」鴻海主管不諱言地說。

本刊調查,不只電子代工龍頭鴻海南向投資動作大,包括和碩、廣達、緯創、仁寶在內的電子五哥,前進東南亞與印度布局的腳步也不停歇。經濟部投審會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去年台商對新加坡、印尼、泰國、越南、印度在內等國,投資金額高達58.1億美元(新台幣1620億元),成長幅度106%,僅次投資在中國的58.6億美元(新台幣1635億元)。

在品牌大客戶要求下,包括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左2)、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左1)都不得不加速在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在品牌大客戶要求下,包括廣達董事長林百里(左2)、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左1)都不得不加速在東南亞與印度等地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過去台商投資中國每年都近百億美元,與這幾年比較,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逐漸退燒,去年還小幅衰退0.7%,反觀對東協與印度等國都以倍數成長,南向投資熱潮正全面展開。」投審會官員觀察。

中美貿易戰 加速分散製造

不只數據會說話,從台幹們春節後返回工作崗位的流動方向也可看出端倪。大年初四,桃園機場出現返工的台商與台幹,以往回程上海、深圳與廣州的班機總是滿座,今年卻顯得相當冷清,反倒是飛東南亞的航班出現人潮。不少科技廠的台幹在機場相遇,都會問:「你也要飛東南亞開工嗎?」像代工二哥和碩,就有三分之一的台幹年後飛往印度、越南、印尼等地開工。

 

台商大舉南向投資的原因何在?「中美貿易戰是牽動台商海外布局的主旋律。」一位科技大老直言。2018年,前美國總統川普掀起中美貿易戰,不僅使世界二大經濟體的關係發生巨變,更牽動全球供應鏈重組,品牌客戶要求「中國製」與「非中國製」二大供應鏈,逼著台商調整腳步。

 

「近年大陸製造成本大增,法規日漸嚴苛、土地取得成本上升,年輕勞動力減少等問題,製造業不再以大陸為最佳選擇,而美中貿易戰也加速製造分散的趨勢。」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在一場論壇上,點出台商必須面對的現實。

「資通訊(ICT)商品以前在全球是零關稅,但貿易戰爆發後,客戶都擔心中國製商品萬一被加徵課稅,將喪失競爭力,因此逼著代工廠必須提出海外生產基地的備案。」一家代工大廠財務長坦言客戶給的壓力很大。

大客戶施壓 建海外大基地

更何況中國經濟崛起,早非吳下阿蒙,中國官方也決心扶植當地供應鏈。包括立訊、藍思、比亞迪等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過去替中國創匯最高的台商,已漸漸被紅鏈業者取代;像是立訊斥資人民幣110億元在昆山擴建40個足球場大的手機組裝生產線,想要取代鴻海、和碩在蘋果供應鏈的地位,企圖心明顯。

鴻海集團為配合蘋果、小米等客戶,進攻當地內需市場,已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翻攝印度新聞資訊網站)
鴻海集團為配合蘋果、小米等客戶,進攻當地內需市場,已在印度建立生產基地。(翻攝印度新聞資訊網站)

 

連續多年拿到中國百強縣龍頭的江蘇昆山,見證了台商在中國興衰的一頁。據估算,長年在昆山工作生活的台商與眷屬超過10萬人,這座城市與台商30年來互相成就,許多台商迄今還是相當懷念過去昆山政府給予的禮遇和優惠。「台商曾貢獻昆山GDP高達7成,但在去年,這個數字已經大幅下降到三成。」昆山台商透露出關鍵數字。

台商大遷徙源於客戶背後施壓,「蘋果告訴我們,如果在中國以外的地方沒有生產線,以後就沒有訂單了!」一位昆山台商對本刊表示,「台商要在海外有大基地,才有留存的價值。」

為了從代工龍頭華麗轉型科技大咖,劉揚偉(左)率領鴻海成立MIH聯盟切入電動車市場,獲得創辦人郭台銘(中)全力支持。右為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鴻海提供)
為了從代工龍頭華麗轉型科技大咖,劉揚偉(左)率領鴻海成立MIH聯盟切入電動車市場,獲得創辦人郭台銘(中)全力支持。右為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鴻海提供)

 

台商在中國的好光景已然不再,被逼著往東南亞走,像是筆電代工廠仁寶就選在距離中國比較近的越南擴產,把重慶的生產線搬到北越永福省;緯創則是配合蘋果大舉前進印度設廠,總投資金額高達220億元;筆電與伺服器代工龍頭廣達這二年更積極在泰國設廠。「廣達在泰國春武里府地區買了將近13萬平方公尺的土地,新蓋的工廠規模幾乎是台灣廠的2倍大。」泰國當地台商透露。


新加坡霾害,源自印尼棕櫚油利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9 月 19 日 

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整週都被霧霾籠罩,新加坡空氣污染 3 年來首次達到不健康水平,由於空氣污染,馬來西亞已有 600 多所學校關閉,影響數十萬學生。印尼部分煙霧繚繞的蘇門答臘島和婆羅洲島的學校也關閉。這次東南亞國家這麼嚴重的霧霾源自印尼,為了棕櫚油利益,印尼現在已是世界第四大污染國。

印尼蘇門答臘海岸和婆羅洲島有豐富的泥炭地,印尼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從嬰兒配方奶粉、薯條、洗髮精、牙膏等各種產品都使用到棕櫚油。為了繼續收割這種作物以及騰出更多空間種植棕櫚樹,農民不斷燒毀樹木,特別是在婆羅洲的熱帶森林。時常導致失控的大火,而乾燥又富含二氧化碳的泥炭地更是大火的溫床,很難在短時間撲滅。

99% 的森林和陸地火災是人為因素造成。據印尼國家災害管理委員會稱,截至今年已有超過 32.8 萬公頃的土地被焚燒。受到周邊國家壓力,印尼政府不是沒做事,當局長期以來一直試圖制止非法行為,被判有罪的人可被罰款高達 100 億盧比,約 70 萬美元,而涉嫌焚燒土地的企業經理人可能面臨長達 10 年的監禁。儘管如此,火災仍不斷發生。

據東盟專業氣象中心(ASMC)稱,該地區異常高的 AQI 水平與印尼火災產生的煙霧有關。馬來西亞國立大學發布一份報告指出,2013 年印尼火災引發的煙霧籠罩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當年該國損失 3.75 億美元的醫療保健費用和收入損失。現在印尼政府忙著撲滅火勢,印尼已派出 52 架飛機對森林火災進行水轟炸行動,並在蘇門答臘島遭受霧霾襲擊的廖內省部署 5,500 名人員。

但是乾燥的天候使火勢會持續蔓延,霧霾情況很難改善,而受到從東南或南方吹來的風影響,新加坡空氣污染情況會持續下去。環保主義者警告稱,全球對印尼作物的需求,已迫使農民煽動這些破壞性的火焰。去年印尼占全球棕櫚油供應的 56%。

美國太空總署研究人員表示,婆羅洲森林的加速破壞,是 2000 年來全球碳排放量單年增幅最大的罪魁禍首,印尼現在已成為世界上第四大碳排放源。印尼的災難只是全世界毀滅性森林火災發生的冰山一角。在巴西,類似的土地清理方法摧毀亞馬遜雨林寶貴的生態系統。已無計可施,馬來西亞和印尼政府開始採用雲播種方法引發人工降雨,加速救災工作進行。

印尼森林大火難止息!「怪獸」法令加速人權與環境破壞

 作者: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2021 年 10 月 27 日

印尼是全球第八大溫室氣體排放國,2015 年的印尼森林大火,更被認為是 21世紀最大的環境災難之一。2020 年,印尼政府通過了一項法令,導致油棕櫚和紙漿林種植園持續發生火災,破壞了天然森林和泥炭地。當局以經濟為導向的環境破壞政策,不僅衝擊當地生態環境與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帶來了負面的國際形象。

2021 年 10 月是印尼《創造就業綜合法》(Omnibus Law)上路一週年,這項以增加就業機會及振興後疫情經濟為宗旨的法案,由於為企業護航,對印尼森林環境與勞工人權帶來傷害而廣受各界指責,引發許多抗議聲浪。如今已屆一年,企業毀林行為不減,森林大火持續燃燒,未曾稍緩。

《創造就業綜合法》:政商勾結,引發諸多爭議

《創造就業綜合法》備受撻閥的主因有二。

首先,這項新法解除了 81 項法律中不利投資的「障礙」,鬆綁了投資、勞動權益、環境保護、土地取得的規定。與此同時,法案制定者「選手兼裁判」,根據印尼媒體和非政府組織的聯合調查發現,45% 的眾議院議員(共 262 人)在多家公司持股或擔任高階職務,這些公司橫跨了各個領域。

綠色和平實地調查,發現取得許可證的企業在清除森林後,將土地用作油棕櫚種植園,從中牟取巨大利益,其中更存在政商勾結之嫌。
綠色和平實地調查,發現取得許可證的企業在清除森林後,將土地用作油棕櫚種植園,從中牟取巨大利益,其中更存在政商勾結之嫌。 © Greenpeace

第二,新法案修改了森林管理上原本較嚴格的賠償責任。法案通過後,若企業的特許經營地發生大火,將會從輕執法,同時,執法程序將不再公開。這項不透明的制度正在摧毀著印尼僅存的森林和泥炭地,原住民也身陷失去家園的困境。

珍貴雨林與人民健康付出慘痛代價

2015年印尼森林大火,造成戕害人民健康的嚴重霾害。在東南亞每年至少有 110,000 人,因空氣污染導致的心血管及肺部疾病而死亡,並危害新生兒的健康。
2015年印尼森林大火,造成戕害人民健康的嚴重霾害。在東南亞每年至少有 110,000 人,因空氣污染導致的心血管及肺部疾病而死亡,並危害新生兒的健康。 © Ardiles Rante / Greenpeace

印尼擁有世界面積第三大的熱帶森林,也是世界最大的棕櫚油生產國。然而,自 2012 年至 2015 年間,印尼每 25 秒失去一個足球場面積大小的森林。這些林地被清除,用以種植油棕櫚、紙漿林等單一經濟作物。綠色和平東南亞分部於 2020 年 9 月 發布《Burning Up》報告,分析二十年來的科學研究數據後發現,印尼數十年的森林砍伐和毀林大火,對印尼本地甚至東南亞鄰近國家人民的健康造成了致命影響

因印尼森林大火影響,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星大廈籠罩在霧霾中,而造成大火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公司為種植油棕櫚及紙漿林大規模焚燒森林。
因印尼森林大火影響,馬來西亞吉隆坡的雙子星大廈籠罩在霧霾中,而造成大火的原因之一,是部分馬來西亞及新加坡公司為種植油棕櫚及紙漿林大規模焚燒森林。 © Joshua Paul / Greenpeace

2021 年 4 月,國際綠色和平的《清除執照》(License to Clear)調查報告更指出,印尼森林大火的根源是由於政界和種植園企業間存在利益關係,政府長期放任種植園公司政商勾結、剝削土地,表面上政府機關承諾嚴格審查許可證發放,然而,許多公司在取得了許可證後,隨即取消原先針對土地的保護措施。

《綜合法》突變成「怪物」,帶給人民巨大威脅

飽受爭議的《創造就業綜合法》上路一週年,綠色和平印尼行動者在雅加達議會大樓外設置一隻巨大的「怪物」,象徵當地獨厚特權階級的寡頭政治,正在威脅人民權利。
飽受爭議的《創造就業綜合法》上路一週年,綠色和平印尼行動者在雅加達議會大樓外設置一隻巨大的「怪物」,象徵當地獨厚特權階級的寡頭政治,正在威脅人民權利。 © Jurnasyanto Sukarno / Greenpeace

2021 年 10 月 5 日,一隻巨大的多腳怪物出現在印尼議會大廈門口,這項由綠色和平印尼辦公室發起的和平抗議行動,目的在彰顯《綜合法》變身成為鞏固寡頭政治權力的怪物。這隻「怪物」從各個領域全面控制印尼人民,包括能源、農業、言論自由、原住民權益,它也削弱了印尼反貪腐機關(KPK)等組織的制衡力量,造成了環境破壞,以及原住民、婦女和其他弱勢族群的權利喪失,並且對印尼民主進程帶來威脅。

雅加達議會大樓前這隻章魚形狀的怪物象徵《創造就業綜合法》從能源、農業、言論自由、原住民權利、環境等面向侵害人民,並削弱反貪腐委員會 (KPK) 的制衡力量,造成了環境破壞,以及弱勢族群的權利喪失,並對印尼的民主進程帶來威脅。
雅加達議會大樓前這隻章魚形狀的怪物象徵《創造就業綜合法》從能源、農業、言論自由、原住民權利、環境等面向侵害人民,並削弱反貪腐委員會 (KPK) 的制衡力量,造成了環境破壞,以及弱勢族群的權利喪失,並對印尼的民主進程帶來威脅。 © Rivan Hanggarai / Greenpeace

寡頭統治控制自然資源、竊取公共權利

長期研究印尼政治歷史發展的美國政治學者 Jeffrey Winter 於著作《寡頭政治》(Oligarchy, 2011)提出,長久以來,寡頭政治在印尼歷史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國家中大部分的財富、軍事、政治權力,掌握在少數的富有企業、政治精英等特權階級手上,政商之間的關係緊密強大,甚至足以影響國家重要政策的制定與推動。

Jeffrey Winter 發現,40 家印尼跨國集團平均收入的 17.8 億美元,比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集團要富有得多,這顯示了印尼特權階級對資源的控制,造成了貧富的不平等。而《綜合法》正是既得利益者操縱國家政策領域,挾持法律和監管體系等惡行下形成的「怪物」。

綠色和平籲:利用種植園許可暫停期,公布調查並加以補救

印尼政府於 2018 年頒布油棕櫚種植園禁令,此禁令效期已於 2021 年 9 月 19 日結束。到目前為止,佐科威(Joko Widodo)總統仍未決定暫停令是否會被延長或停止。

2021年8月,綠色和平印尼辦公室與當地媒體及環保組織合作調查,記錄印尼加里曼丹中部的森林現況,發現大片森林被清空以種植單一經濟作物。
2021年8月,綠色和平印尼辦公室與當地媒體及環保組織合作調查,記錄印尼加里曼丹中部的森林現況,發現大片森林被清空以種植單一經濟作物。 © Muhamad Habibi / Save Our Borneo / Greenpeace

綠色和平印尼辦公室森林專案主任 Syahrul Fitra 認為,由於油棕櫚種植園許可令的發放涉嫌違法,暫停令應該延長並加以修正

根據綠色和平的調查顯示,2011 到 2019 年間,取得巴布亞省林地釋出許可的 32 家公司中,有 25 家涉嫌違法。有鑑於此,印尼政府必須將針對暫停令的評估結果公諸於世,並強化補救措施。

COP26 倒數中,承諾氣候行動能增強印尼的競爭力

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cources Institute)於 2021年 7 月建議,印尼應該要在2021 年 11 月聯合國第二十六屆締約方會議(COP26 氣候大會)之前,公開承諾停止投資新的燃煤電廠,並在 2030 年前做到森林零砍伐(Zero Deforestation),以實際行動重新造林。有鑒於印尼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更應該善用優勢進行零碳經濟轉型,增加國際競爭力

印尼雨林擁有大面積的泥炭地,為全球存封高達600億噸的碳。世界資源研究所更建議當局應在2030年前做到森林零砍伐,以實際行動重新造林。
印尼雨林擁有大面積的泥炭地,為全球存封高達600億噸的碳。世界資源研究所更建議當局應在2030年前做到森林零砍伐,以實際行動重新造林。 © Ulet Ifansasti / Greenpeace

印尼雨林中擁有大面積的泥炭地,封存著高達 600 億噸的碳,濕潤的泥炭地也有防止森林大火蔓延的功能,是您我重要的碳匯。綠色和平印尼辦公室將與當地社區、青年、環保團體持續為環境行動,由下而上推動政府與企業停止戕害森林與人民的行為。

邀請您一起支持綠色和平守護森林的行動,在生活中分享印尼森林相關資訊、持續關注森林議題、在消費時有意識地選擇未涉及毀林的商品,為您我及下一代共同守護珍貴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