湄公河上游大陸建水壩 下游慘遭殃?官員:全看北京一舉動

中時新聞網江昱蓁

據「自由亞洲電台」(RFA)報導,隨著中國大陸與寮國在湄公河上游廣建水壩,導致湄公河下游水位變低與缺乏沉澱物,不但影響生態系統,更波及靠河謀生者的生計。不只泰國人擔心,連寮國民眾也憂心湄公河正在乾涸。然而,寮國官員卻指出,關鍵還是在大陸身上;換言之,大陸決定放多少水出來,影響著下游枯竭或泛濫。

報導指出,部分寮國人與泰國人,憂心湄公河因水壩而導致下游乾涸,進而讓依靠河流取得生活必需品的人無法謀生。對這些人而言,湄公河是提供水、食物與經濟收入的衣食父母,如今卻面臨生態改變的危機。

當地人表示,儘管氣候變遷是該地區近來發生乾旱的因素之一;但最直接而根本的原因,還是中國大陸與寮國政府在上游大興水壩。在湄公河流至下游並用於農業與其他用途之前,這些水就被上游水壩截走。

報導引述專家看法,水壩導致湄公河流域的週期性乾旱影響更為嚴重,更讓河流「脈衝效應」消失,而後者為農業與漁業帶來重要的水與養分。到了湄公河下游,能捕獲的魚愈來愈少,有時水位甚至低到人們可以直接徒步橫越河流。然而,隨著寮國計畫興建更多水壩來提供水力發電,農民與漁民憂心最壞的情況還沒來到。

泰國黎府湄公河沿岸的1名村民表示,「湄公河因水壩而乾涸。我們擁有的水壩越多,河流水流就越不足。沒有人試圖補償或協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

※湄公河: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之一

湄公河是全球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河流流域之一,擁有超過1,100種魚類。其不但是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漁業,更是寮國、泰國、柬埔寨與越南等國7,000萬人的重要食物來源。

但是華府史汀生中心引述湄公河委員會數據,指出過去3年是湄公河流量有紀錄以來最低的3年;其中,又以2020年為最嚴重。

泰國湄公河人民網路的1名成員表示,「湄公河流量嚴重下滑,導致多處水位下降。在寮國首都永珍的桑通、泰國梨府的北衝之間,甚至出現部分地段可步行穿越」。

寮國札雅布里(Xayaburi)的漁民表示,「湄公河水位有時低有時高,我在札雅布里水壩能釣到的魚,遠比水壩下游的區域釣到的魚還來得多」。

※寮國:共78座水壩營運中

在寮國,札雅布里水壩與棟沙宏(Don Sahong)水壩是其一系列水壩計畫的前兩座,已於2020年完工;另3座仍處於規劃或早期建設階段。透過興建水壩,寮國希望水力發電並售往鄰國,特別是泰國。

報導指出,寮國有78座水壩營運中,且簽署共246個水力計畫備忘錄。雖然寮國想藉此向泰國售電獲利,但泰國是否有意願購買仍存有變數。此外,大陸在湄公河上則經營著至少11座巨壩,至少還有2座正在計畫中。

寮國漁民則補充,湄公河計畫中的大壩,如龍坡邦水壩(Luang Prabang)與薩納坎水壩(Sanakham dam),都會讓乾旱更嚴峻。「不會再有魚了,我不希望河流上方興建任何水壩」。

※寮國官員:湄公河水量取決於北京

寮國首都永珍市場也明顯感受到魚獲的缺乏。魚販表示,「今年,我們並沒有足夠的魚可以賣;與去年相比,今年魚成為稀有物品」。另1名魚販則表示,已經連續2週買不到任何魚。

1名與湄公河委員會合作的寮國官員在訪問中指出,湄公河的水位取決於大陸釋放的水量。「當上游流出的水很少時,下游水流自然減少。有時,北方的水量過多,就放出過多的水,這也是湄公河下游有時乾燥,有時洪水氾濫的原因」不過,湄公河委員會與湄公河水壩監測機構近日聯合發布調查報告,報告卻澄清湄公河乾旱的主要原因是雨季缺乏降雨。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的艾勒(Brian Eyler)表示,「除了雨季缺乏降雨,沒有別的因素可以解釋流量為何產生如此大的差距」。

他補充,「整體來說,在過去3年低流量期間,湄公河流域的大多數水壩經營模式與先前高流量或正常流量時,並沒有不同。只不過,在流量相對低的時刻,上游截水的做法,等於在湄公河體系中抽出更多的水。這意味著在乾旱時期攔水,對湄公河的傷害更深」

他認為,漁民與農民的恐懼,反映出的事實是「離水壩愈近的人受水壩攔水的影響也最明顯」。

※解鈴不只需要繫鈴人

湄公河委員會則在新聞稿指出,乾旱持續對農業生產與漁業產生影響,並為湄公河沿岸與賴此維生的民眾帶來經濟壓力。「它還威脅河流生態;在過去5年,河流缺少沉澱物與水生物種的食物,導致河流由赤紅色變為藍色。水位下降一半以上,在乾季氾濫,在雨季卻乾涸,這些都不正常,並影響生態系統、自然資源、環境與魚類族群」。聲明強調,積極的合作很重要,「不僅是中國,而是需要所有湄公河委員會的成員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1 則留言:

  1. 中國的一舉一動,影響了周邊數個國家的人民、經濟、生存危機,在上游蓋水壩為了讓中國自己可以水力發電,卻不顧下游人民的生存,真的是惡劣無比,而湄公河下游的這些國家,也應該要想辦法發展自己新的道路,不要僅僅看中國臉色。20633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