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稱俄羅斯總統蒲亭已決定入侵烏克蘭,烏東親俄民兵也開始撤離婦孺,俄烏緊張進入新臨界點。「紐約時報」整理何以走向這波危機的幾個關鍵時間軸。
● 俄烏危機關鍵大事記
--2014年2月,烏克蘭示威者推翻親俄的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ych),革命期間有100多人在首都基輔的獨立廣場(Maidan)遇害。這波親西方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與歐盟簽貿易協議,被視為烏克蘭尋求加入北約的第一步。
--2014年4月,俄國侵入且兼併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烏東頓內茨克(Donetsk)與相鄰的盧甘斯克(Luhansk)兩區宣布脫離烏克蘭獨立建國,基輔中央揮師東進,與烏東親俄民兵開戰。
戰事造成烏克蘭政府軍與平民約1萬3000人喪生。8年來親俄分離主義分子在烏東沿著一條控制線與烏克蘭政府對峙。
--2014與2015年,俄羅斯、烏克蘭、法國、德國簽署一系列名為明斯克協議(Minsk Accords)的停火協定,但外界認為協議內容含混不清。
--2019年4月,曾為喜劇演員的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允諾收復烏東,獲壓倒性得票當選烏克蘭總統。
--2021到2022年,俄國總統蒲亭為防烏克蘭全面倒向美國與西方,要求美歐向俄國出具安全保障,包括保證永不讓烏克蘭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北約應撤走部署於東側成員的部隊,這些北約東側成員多為1997年後才加入的前華沙公約國家。
● 俄烏歷史恩怨情仇
紐時指出,許多俄羅斯人將烏克蘭首都基輔視為民族發源地,列舉兩國間諸多文化紐帶。俄烏間在20世紀則有以下糾葛。
--1922年,俄羅斯與烏克蘭一同成為當時蘇聯的創始成員。
--1932與1933年,當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Stalin)的農業集體化政策失當導致數百萬人死難,其中大多在所謂蘇聯糧倉的烏克蘭,此為惡名昭彰的烏克蘭大饑荒(Holodomor)。
--1941到1944年,納粹德國與軸心國勢力在二戰期間佔領烏克蘭。
--1991年,蘇聯解體後原有的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烏克蘭開始轉型為市場經濟,境內原有前蘇聯時期的大量核武也陸續卸除。
「華盛頓郵報」指出,在1991年8月蘇聯解體前,由於龐大農業產業及重要的黑海港口,境內還有大量核武器與高端軍工製造業,烏克蘭始終是蘇聯一個極重要的戰略組成成員。烏克蘭在蘇聯解體並宣布獨立後,也與俄羅斯在能源與安全上保有密切關係。
對俄羅斯來說,烏克蘭具有重要地緣政治及黑海出海口地位,一直拉攏烏克蘭加入自己的關稅聯盟。然而在2013年底,烏克蘭與俄國情勢因為基輔當局尋求與歐盟簽署指標性的政治與自由貿易協議,至此埋下俄烏危機根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