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第二冊人口補充單元~人口「生不如死」 241鄉鎮爆死城危機

2020-02-03

台灣人口「生不如死」早已是進行式,預計今年起,全台死亡率更將首度超越生育率。人口消失等同國安危機,《遠見》盤點出可能帶來的五大衝擊,供執政團隊省思。

2020年1月,選舉前夕,造勢貨車緩緩穿過台東縣的長濱村,身穿選舉背心的長者們蜷身在車斗,揮舞國旗的手,顯得有氣無力。
雖是大白天,街上卻門可羅雀,少數有開門營業的店家,也顯得暮氣沉沉。髮鬢花白的老頭枯坐整天,無人上門已是當地的日常。
長濱鄉鄉長潘淑芳無奈地說,這幾年,人口外移嚴重,隨著老人逐漸凋零,空屋率高達25%,另外還有25%僅有一位老人空守。
土生土長的長濱村長王崑亮感觸最深,去年,他經手的紅白帖共200張,白帖占九成,他語出驚人說,有一年,紅帖甚至只有五張。
隨著年輕人外移,長濱鄉幾所小學也相繼裁撤。七年前倒校的忠勇國小,如今已被伊甸園基金會改建成「私立祈福長照機構」。
目前仍在招生的樟原國小也很掙扎,過去三年的新生人數,加總竟只有五人,還有一年,甚至一個新生都沒有。
長濱國中學務主任日卡.比洛回憶,相比30年前,學生少了近九成。為了把孩子留下來,每次新學年開始前,他會一一家訪屆齡學童家庭,鼓勵家長把孩子留在長濱繼續讀書。
過去在大俱來部落,每年曾有多達50艘漁船捕飛魚的盛況不再,如今只剩下三艘。家中務農的王崑亮則說,20年下來,農地上的耕農依舊是同一群人。
鄉內居民愈來愈少,原先每小時一班的公車,如今也減班到2~3小時才有一班,往返長濱鄉的山路上,總是空蕩。

台灣人口,2050年恐跌破2000萬

長濱鄉現況,其實是台灣人口「生不如死」的縮影。根據內政部最新統計,截至2019年12月底,台灣65歲以上人口占比達15.3%,15歲以下幼年人口,僅剩12.8%。
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薛承泰更大膽預言,2020年,全國生育率將低於死亡率,台灣將步入「生不如死」元年。
此話並非危言聳聽。事實上,截至2019年前11個月,台灣死亡人數仍比出生人數多出39人,好在12月生育量超乎預期,才沒有讓台灣提早進入人口負成長。
台灣鄉鎮區「生不如死」Top10。圖/台灣鄉鎮區「生不如死」Top10。
即便如此,台灣自然人口增加率仍持續低迷,2019年更創歷史新低,自然人口增加率僅0.006%。另一隱憂是,2019年的結婚人口大幅減少3818對,15~49歲的育齡女性比例也持續下降,台灣距離「人口負成長」大關,僅剩一步之遙。
若將視角轉向台灣各鄉鎮,其實,「生不如死」早已是現在進行式。
內政部統計,早在2007年,全台368個鄉鎮中就有118鄉鎮進入自然人口負成長;2018年「生不如死」鄉鎮高達241個,占比達65%。其中,台東縣長濱鄉為過去12年間全台最「生不如死」的鄉鎮。計算方式為取2007~2018年間全台各鄉鎮的自然人口成長率平均。(註:扣除高雄市甲仙區,因2009年莫拉克風災意外)
30年後「人口減少」Top10。圖/30年後「人口減少」Top10。
台灣人口減少,正失速墜落中。國發會推估,2050年人口恐將跌破2000萬。野村綜合研究所副總經理陳志仁推估,屆時,台南左鎮區、新北平溪區、高雄田寮區、高雄甲仙區等偏鄉人口將驟減50%以上,恐面臨滅村危機。
悲觀的是,台灣人口消失的危機,恐難逆轉,執政團隊是否已做好準備?

衝擊一,少子化將衝擊教育!

過去廣設的大學,首當其衝。教育部推估,109學年度,大一新生數預計將比108學年再少2.4萬名新生,若將缺口全數集中在後端學校,恐有40所大學招不到任何新生。
若放眼未來十年,大學新生數更預估將一路從24萬,陡降至16萬人。而這30%的學生缺口,該如何填補?空蕩的大學校園,又該如何轉型?

衝擊二,勞動力將愈來愈缺!

戰後嬰兒潮陸續退休,加上出生人數持續下降的雙重擠壓下,人力市場將大失血。根據勞動部統計,台灣工作人口正以每年平均減少18萬人的速度,一路下探。
國發會預估,2020年初,我國還有72%的工作人口;但到了2060年時,全台工作人口將僅剩下50%,當中,還有約1/4的人口,年齡是介於55至64歲之間,到時台灣勞動市場之艱困,不言而喻。

衝擊三,新貧戶湧現!

高齡社會下,獨居老人和退休族比例遽增,而這些族群恰恰也是「貧窮」的高危險群。
根據薛承泰的研究指出,台灣過去的整體貧民率介於5~7%之間,但老人貧民率卻相對高出許多,約介於13.8~17.4%之間,等於比整體貧民率高上約2.5倍。

衝擊四,出現財政黑洞!

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台灣人口平均壽命延長,退休人口激增下,年金保險恐成財政黑洞。
2014年小英政府上任以來,雖然成立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卻僅調降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薛承泰指出,照當前支出的速度,35歲以下的軍公教人員,仍會在28年後面臨退撫基金破產。
如何在不挑起世代對立的情況下,溫和改革,是執政團隊要面對的嚴峻挑戰。

衝擊五,長照支出大增!

衛福部推估,2026年我國老年人口比例將超過20%,迎來「超高齡社會」,平均每三個壯年人口,就要扶養一名老人。
國發會更預估,2025年,全台將有半數家庭出現長照需求。屆時龐大支出的財源從哪來?服務據點夠不夠?長照人力又該從何而來?
薛承泰更一針見血地說,人口變遷趨勢下,「高教危機」「勞力短缺」「貧富不均」「長期照顧」與「年金改革」將成「無法迴避的五大挑戰」。

67偏鄉,已深陷「生不如死」的流沙

此外,「生不如死」也加劇城鄉落差。陳志仁指出,地處偏遠加上經濟弱勢,鄉鎮年輕人出走,造成人口密度降低;政府更不願意投入建設,形成惡性循環。這些經濟弱勢偏鄉,往往也是最「生不如死」的鄉鎮,例如台東長濱、玉里、成功;或是位處深山的田寮、甲仙、左鎮。上述鄉鎮人口密度都低於全國平均1/5,符合國發會對偏鄉的定義,依此標準,台灣還有67個鄉鎮,恐陷「生不如死」流沙中。
2020年,台灣進入「生不如死」恐怖交叉。圖/2020年,台灣進入「生不如死」恐怖交叉。
「靠自己不行、靠政府也不行,這才是真的『生不如死』,」陳志仁強調,再不改變,台灣城鄉差距將持續擴大。2050年,這67鄉鎮總人口數將銳減至不到50萬人,可怕的是,這67個鄉鎮占台灣面積58%,意即,台灣將有一半國土變鬼城。
若政府不改變現有的治理模式,如今長濱、左鎮、平溪所面臨的困境,將持續在台灣另外的60個鄉鎮發生。

讓人願意留下來,才能緩解「生不如死」

陳志仁分析,地方鄉鎮難以扭轉現況,其實在於政府部門間鮮少串連;加上建設投資成本又高,難以吸引產業進駐。
想辦法先讓「人」願意留下,才是杜絕鄉村持續「生不如死」的解方。 
陳志仁呼籲,政府應盡快為這67個鄉鎮建立專職專款的基礎建設。讓公部門率先打造一個一致性的建設模式,能夠提供基本的醫療、教育、治安等服務。當公部門的服務品質穩定後,各家企業便能省去基礎建設的成本,專心提供好服務。
企業進駐後,因為能與政府的專款計畫合作,可同時於67個鄉鎮中提供標準化的服務,不僅能降低成本,更能一口氣將市場做大,實現規模經濟。
陳志仁舉例,當政府將67個鄉鎮、300多間學校的電腦設備採買齊全,網路、軟體等服務,就可以統一交由企業端來協助,讓商業力量加入改善這些鄉鎮的行列。
「至少讓喜歡長濱的人,願意留在這邊,」雖然少子高齡化的大浪拍來,但陳志仁期待,透過政府的重視,能稍微減緩台灣偏遠鄉鎮「生不如死」的現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