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 國際 | 李鎮宇 編譯報導 發布 2023.01.18 | 10:36
中國人口超過60年來首次出現負成長,去年底人口數為14億1175萬人,2021年為14億1260萬人,外媒指出,中國人口下降恐帶來地緣政治效應,建議美國政府應採取3項行動,來避免中國對外侵略,包括強化威懾力、貿易戰休兵,以及捍衛人權。
專欄作家史蒂芬斯(Bret Stephens)在《紐約時報》撰文指出,中國人口逾60年首次減少,上一次中國出現人口減少的情況,是因為毛澤東的大躍進政策,導致全國約3600萬人死於饑荒,這次人口減少的原因則是因為中國年輕人不想生小孩,與許多已開發國家面臨同樣的問題。
史蒂芬斯認為,目前中國人口下降的幅度還不大,據中國政府的資料,去年有956萬人出生,1041萬人死亡,而該國總人口數高達14億人,佔比不大,不過,從長期趨勢來看,北京面臨嚴峻考驗,在1978年鄧小平實施經濟改革時,中國的年齡中位數為20.1歲,到了2021年,年齡中位數增加為37.9歲,超越美國。
另外,中國的生育率為1.18,但維持穩定人口的生育率須為2.1,該國還有男女比失衡的問題,截至2018年,中國男性人數比女性多了3400萬人,這是過去一胎化政策下許多女嬰遭墮胎的結果。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也持續減少,一位政府發言人指出,到本世紀中期,這個數字會下降至7億人。
他指出,不管對中國本身或其他國家來說,這都不是一個好消息,中國越來越有可能「未富先老」,數億中國人必須經歷孤苦潦倒的晚年,曾擔任摩根士丹利全球策略師的夏爾瑪(Ruchir Sharma)表示,人口下降通常與經濟衰退相關聯,人口每下降一個百分點,經濟成長大約也會下降一個百分點。中國作為重要的出口樞紐和廣闊市場,過去40年來一直是全球經濟成長的主要推動力,它的衰退將會影響全世界的經濟。
史蒂芬斯強調,最可怕的是,中國衰退恐帶來地緣政治效應,如果是民主國家面臨經濟問題,民主國家會向內審視,避免從事冒險行為,但當獨裁政權發生同樣問題時,它們不會藉由經濟及政治改革處理國內人民的不滿,反而會開始關注外部事件,並傾向於對外冒險行動。
他說,北京的經濟成長率已來到40年來最低,近因當然是習近平對COVID疫情的處理是一場災難,先是嚴厲的疫情管制措施、拒絕外國疫苗、又突然解除限制,以及不斷說謊。但中國經濟在疫情爆發前就已經陷入困境,包括:中國房市面臨泡沫化危機、前所未見的資本外逃、香港「一國兩制」的終結,以及華為等中國企業因間諜活動與竊取智財問題,在西方國家越來越不受歡迎。
史蒂芬斯提到,如果中國有一個務實的政府,或許能應對這些挑戰,但習近平於去年10月史無前例的展開第三任總書記任期,而他任命的政治局常委,全部都是唯命是從的人,當經濟情況逐漸惡化,他們更有可能選擇以侵略行動來解決問題,如同1982年面臨嚴重通膨問題的阿根廷政府,對福克蘭群島採取軍事行動,以及1990年面臨破產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一樣。
他建議,美國政府應該做三件事,第一,強化威懾力,烏克蘭軍隊若在戰場上有力抵抗俄國,北京會學到教訓,知道拿下台灣沒有如想像中這麼容易,美國應儘早幫助台灣取得易操作、敵方難以瞄準的武器,如「刺針防空飛彈」(stinger missile)、標槍反戰車飛彈(Javelin missile),美國越是幫日本、澳洲等盟友強化其軍隊,對中國的區域野心就能產生越大的威懾力,美國目前已經在這方面做了很多,但它需要做的更多、更快。
第二,貿易戰休兵,藉由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來懲罰北京,會惡化與中國的關係,且讓雙方經濟都受傷,美國應該撤回對中國的關稅措施,換取中國保證不會透過駭客攻擊美國機構,如果中國違反這項約定,則可重啟比現在更加嚴厲的關稅措施。
第三,捍衛人權,美國國務院應該把握每一個機會,為中國的異議人士挺身而出,包括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中國政治犯秦永敏等人,應該像1970年代的蘇聯人權運動家沙卡洛夫(Andrei Sakharov)、夏蘭斯基(Natan Sharansky)等人一樣,被美國人民所認識,美國國務院在每場與中國官員的雙邊會談中,都要提到這些中國異議人士的名字,不僅出於對他們生命安全的擔憂,也是提醒美中之間最根本差異不在戰略,而在道德。
中國也在面臨著少子化的威脅,在男女比例極不平衡的情況下也讓中國未來的人口情況不太樂觀。(普10531)
回覆刪除中國的人口減少的影響,可能會全面影響到世界,可能讓市場轉型。普10522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