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一場逆全球化的經濟大實驗

2023-01-21 00:06 經濟日報/ 社論

面對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美國這個世紀霸權顯然已陷於空前的焦慮之中。美國在20世紀,總共對付了德意志帝國、日本帝國、納粹帝國到蘇俄的四個「老二」,無不手到擒來,游刃有餘,哪想得到,一個從來在西方及美國眼中被視為手下敗將的中國,才不過半世紀,竟從極端貧窮落後,似乎搖身一變,迅速茁壯強大,把一眾西方國家全都甩到了後頭,在2010年GDP超越日本成了全球第二之後,開始直追美國。

一開頭,美國明顯掉以輕心,不信中國大陸的異常表現得以持久,是以有「中國崩潰論」;但中國大陸久久並不崩潰,崛起勢頭不衰,甚至還有挑戰西方之勢,乃興起被威脅之感,遂有「中國威脅論」。

儘管西方已有警惕,卻絲毫難以扭轉趨勢,甚至到了除美國之外所有西方國家均被中國超越之後,美國終於出手,遏制中國,此即近年來從歐巴馬到川普再到拜登一再對中國壓制的背景,尤其是川普一上台強調的「美國第一」,及隨後展開一連串的關稅戰、貿易戰、投資戰、科技戰,但先後幾輪下來始終效果不彰。

這時,美國突然悟出了一個道理,原來是長期以來讓美國受益的全球化,如今卻在製造業核心力的喪失下,使美國不但占不到便宜反而成了吃虧者,於是美國一反一貫支持鼓吹強力推動全球化的態度,忿然宣布「退群」。

退群之意,這即是美國退出TPP,而且也不再加入CPTPP的緣故;但沒多久,又發現美國退了,但中國不退,還在群裡從全球化中汲取養分,這才終於決定使出撒手鐧,從科技產業著手,全面切斷中國與西方各國之間科技產業鏈的任督二脈,比如禁止各國對中國出售高端晶片、製造設備,又對中國高科技企業施加制裁,列入實體清單,還對日、韓及台灣的高科技企業利誘將工廠設備甚至人才遷往美國。

所有這一切行動,都是「逆」全球化而行,目的全為對付中國,甚至不惜犧牲美國自身及一眾盟友企業利益於不顧,也要對耗中國。

另一廂,中國在面對西方陣營以「反全球化」之道遏殺下,卻矢志不渝地繼續推動全球化,以中國為中心,向亞洲、阿拉伯世界,甚至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積極推展一帶一路,配套措施如與東協的10加3,上海合作組織、中俄及中伊投資協定、與阿拉伯世界各種經貿合作等等。於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形勢正在形成,即上個世紀以來的全球化進入新世紀後已然分為兩塊,一塊是以美國為核心,範圍覆蓋了傳統西方如西歐、英、加、澳、日等的「美國板塊」;一塊是以中國為核心,範圍覆蓋了東南亞、中亞、阿拉伯世界,及非洲還有拉丁美洲的「中國板塊」。「美國板塊」運作的是「逆全球化」;「中國板塊」運作的是「順全球化」。換言之,20世紀的全球化大時代在進入21世紀之後,形成一個以「中國板塊」vs.「美國板塊」的全球化大PK形勢。

經濟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是不能做實驗的,沒曾想到卻因美國為了對付中國讓經濟學出現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實驗,這個以整個地球作為實驗室的大實驗,最終結果會是如何,當然必須留給時間來給答案,但也不妨在這裡做一些推論與研判:

(一)先就理論而言,全球化無可取代的好處是優化配置、優勢互補及優勝劣汰,這三大優點確保了效率與競爭力。所以「逆全球化」的美國板塊與「順全球化」的中國板塊博弈,長期間或將顯得吃力。

(二)就現實來看,「中國板塊」內部結構在不同國家間的互補性極強;「美國板塊」則同質性甚高,換言之,亦相對有利於前者,不利於後者。

(三)如前兩條均能成立,那麼現階段兩大板塊PK的狀態將是一個不穩定的過渡性狀態,長期間,可移動生產要素如資本與人才等終將在兩大板塊間出現移動,從而令全球再度向一個新的方向「回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