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和平獎/沙提雅提 拯救印度的童年


投身反童工運動卅多年的沙提亞提,平日行事相當低調,但他在反童工與爭取兒童受教權的領域可是知名先鋒人物,效法印度聖雄甘地的精神,以和平抗議行動敦促企業正視與杜絕童
工問題。

沙提雅提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印度中央邦的維迪斯哈市,從小看到和他年齡差不多的兒童為養家而去工作,深感同情。
他大學主修工程。畢業後並未從事本行成為工程師,而是在一九八○年成立非營利組織「拯救童年運動」(Bachpan Bachao Andolan,BBA)。
除了自己創辦的組織,沙提雅提也和全球各個反童工組織串聯及分享資訊,卅多年來拯救逾八萬名兒童。他並發起「織毯標章」(Rugmark),讓業者自發性附上此標誌,證明製造過程中並無雇用童工。
在沙提雅提眼中,兒童是他的學習對象。他曾說:「我的哲學是:我是兒童的朋友。有些人把兒童當作憐憫或施捨的對象,這是老一輩的想法。我總能從兒童身上學習,像是他們的透明。兒童純真、直接且沒有偏見,他們是簡單的。我和兒童的友誼與其他人相比,有更深的意義。」
諾貝爾獎揭曉前,沙提雅提的推特帳號關注人數不到兩百。一舉成名天下知後,推特關注人數暴增超過八千人,BBA官網也當機。沙提雅提曾說,最大心願是有生之年能見到童工絕跡。他現定居於新德里,和妻子、女兒、兒子及媳婦同住。
記者會上,沙提雅提得知中央社記者來自台灣後,特別對記者說:「我愛台灣和台灣人,因為好一陣子以來,已有數百位台灣年輕志工跟我們一起工作。他們認得我、也喜愛我,我們是兄弟姐妹,這讓我很開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