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台灣鬧嬰兒荒!全球少子化「連非洲、拉美都不生了」 從各國經驗看「補貼政策」救得了嗎

 2024-01-30 16:53

台灣,少子化問題早已不是新聞,大學倒閉潮、企業缺工等因生育率下降所造成的影響一一浮現,然而更驚人的是,這枚定時炸彈已上升至全球層級,那些過去印象中「多產」的區域,諸如非洲、印度、拉丁美洲也越來越不願意生孩子。

一個國家平均每位育齡婦女要生育2.1個小孩,才能維持人口數穩定,而這個數字就被稱為「人口替代水準」(replacement level)。目前全球平均生育率為2.3,雖然略高於這個數字,卻也持續下滑中,多數已開發國家早就落到2以下,原先支撐著全球生育率的地區,近30年來也大幅衰退。

根據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評估研究所的研究顯示,這個數字至2100年會跌至1.7,推測模型指出,全球人口將會在2064年達到高峰94億,之後便會一路下跌,在世紀末時跌至88億。

全球生育率30年來的趨勢變化。(圖/風傳媒製)
全球生育率30年來的趨勢變化。(圖/風傳媒製)

為何拉美、非洲國家也不生了?

非洲作為傳統人口增長地區,1950年代人口總數約2.29億,到了1990年則增長至6.3億。然而現在也呈現少子化的趨勢,例如以高生育率聞名的尼日在1991年時,每個婦女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是7.8個,但到了2021年,這一數字下降到6.8個,相當於30年間,每個尼日家庭平均少了1個孩子。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奈及利亞,同期間生育率也從6.8降至5.2,衰退超過兩成。

雖然許多人認為生育率下降是近代現象,事實上無論是拉丁美洲還是非洲,自二戰嬰兒潮後,生育率其實都在持續下跌,生育率的變化和社會經濟狀況有著密切的聯繫。

1982年,拉丁美洲被債務危機的陰霾籠罩,經濟停滯和失業率上升讓人們荷包緊縮,一個工人的工資可能比十年前少了20%到40%,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不少家庭開始慎重考量生育決策,1975年一個典型的拉美家庭可能有4到5個孩子,但到了1985年,一個家庭可能只願意生3個。

至於非洲,當撒哈拉以南的女性開始接受更多教育時,她們對家庭和職業的想法開始變化,城市地區的生育率降低得尤其明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婦女比農村地區的婦女平均少生1個孩子。

同時,衛生和醫療的進步也對家庭規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嬰兒和兒童的存活率提高,意味著家庭不需要生育許多孩子以確保至少有部分能夠成長成人。

少子化影響

隨著全球生育率的逐年下降,世界各國紛紛採取策略應對勞動力市場的變化。2020年,全球移民人數達到了2.81億人,佔全球人口的3.6%,相當於每30個人中就有一位移民,尤其在美國,移民的影響尤為顯著,他們在2022年佔據了整個勞動力市場的18.1%。

在這波全球移民潮中,印度脫穎而出,成為2019年跨國移民的主要來源國,然而,這些印度移民並非普通勞動力,而是高學歷的專業人士,這意味著在全球少子化的背景下,除非是頂尖強國,都有可能面對高端人才流失的壓力

人口結構的改變可能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動力產生影響,甚至導致全球經濟重心的轉移。國際貨幣基金(IMF)的最新報告顯示,2022年印度GDP超越了英國,成為全球第5大經濟體,預計到2027年,印度將再次超越日本和德國,成為全球第3大經濟體。

各國對抗少子化策略

1.挪威

挪威自1998年起向1至3歲兒童的家庭提供免稅現金轉移津貼,並在2002年為未能領取產假津貼的婦女提供一筆相當於約3900歐元的一次性補助金。

2.瑞典

瑞典,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對男性休產假立法的國家,設立了特殊獎金鼓勵父母平等分擔育兒責任,父母休夠法定的產假後,每多休30天可額外領取獎金,達到完全平等的休假時還有額外的高額獎金。

3.俄羅斯

俄羅斯於2006年實施的「母親基金」法案,不僅提供生育第二個及以上孩子的家庭補貼,還尊稱多子女母親為「英雄母親」,提供長達3年的帶薪產假並保留職位,甚至在2013年通過法案確保生育三個孩子的女性可享有4年半的產假和相應補助。(相關報導:拉丁美洲也不生了!?南美各國生育率崩跌,加速邁向超高齡化社會更多文章

少子化策略成效

雖然各國政府推出了豐厚的獎金和慷慨的休假政策以應對少子化問題,這些措施在2000年初期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生育率有所提升,如挪威、瑞典和俄羅斯在2000年初期至2010年前後的生育率分別從1.8、1.5和1.2上升至2、2和1.8,但進入2010年代之後,這一上升趨勢似乎逆轉了,當前這三個國家的生育率分別降至1.6、1.7和1.5,均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標準,也許生育政策需要重新思考,才能有效解決少子化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