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東沙 揭開海洋生物多樣性面紗

前進東沙 揭開海洋生物多樣性面紗

客家電視台 – 2013年8月8日 下午8:06

【陳鴻偉 范傑翔 東沙】


位於南海最北端的東沙群島,其實是一座廣大的珊瑚環礁,民國96年規畫為台灣第一座海洋國家公園後,前5年受限生態保育,尚不開放民眾參觀,目前島嶼周圍,珊瑚覆蓋率近7成,海底物種豐富,沿岸廣闊的海草床景觀,在台灣海域已很難發現,客家電視也特地上島採訪,一探這塊神祕的海上天堂,並探討這座海上公園未來若開放參觀,將面臨那些挑戰。


記者:「經過15個小時,現在船已經開到東沙附近海域,可以看見東沙島陸地,就在我身後。因為東沙島附近,都是珊瑚礁地形,所以無法停泊大船,大家要登島必須換搭小艇。」


一般所稱的東沙群島,其實是由一座座珊瑚礁,生長千萬年連接成的環礁,也是台灣唯一的環礁地形,其中常年露出海面部分就是東沙島,海岸上布滿由珊瑚貝殼碎屑形成的柔細白沙。


記者:「走在東沙島海岸,不需出國,就像到了熱帶觀光一般,這裡就是東沙島內海,直徑有25公里清澈的海水中,有豐富的珊瑚礁和海草生態系,是海洋學者研究重點。」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副處長 呂志廣:「劃設國家公園後,就禁止漁民捕魚,國家公園也進行,像珊瑚復育工作,慢慢全部族群越來越多,就像銀行一樣,多出來的利息可以再利用。」


與世隔絕的東沙環礁,有如海上的一枚淡藍色戒指,孕育超過250種珊瑚,和500多種色彩斑斕熱帶魚 ,儼然是一座海上物種銀行。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鄭明修 :「菲律賓、馬來西亞、婆羅洲跟印尼有沒有,這是珊瑚礁的種苗區,全世界珊瑚,淺海珊瑚礁的物種,是從這裡往四周擴散。」


東沙島剛好在這個邊緣,所以它的物種多樣性,會隨著這種洋流或各方面,它提供的物種多樣性是非常高的。


沿岸附近清澈海水,和平緩的沙地,則提供海草絕佳的生長環境,形成一片片在水中搖曳的,翠綠色草原,其中居住了許多「嬌客」,在台灣海域都已罕見。


科博館助理研究員 李坤瑄:「它的體形就像個巨蛋麵包或者是一個抱枕,那直徑可以到30公分左右,這個還算中型的大小而已,它主要會吃一些活的珊瑚的水息體。」


科博館研究員 黃興倬:「像你說像墾丁的海草,也都是侷限在幾個地方,從我開始潛水以來,那但是像東沙,就你看整個島周圍都是。」


島上的寄居蟹,由於未受人類干擾,數量龐大,入夜後紛紛出洞覓食,宛如一場熱鬧的沙灘派對。


隨著海洋保育觀念抬頭,政府於民國96年正式成立東沙國家公園,是台灣首座海洋國家公園,5年來在島上,相繼成立保育中心及工作站,投入珊瑚復育和生態保護。


東沙國家公園東沙工作站主任 林明憲:「鳥類的救傷、海龜的救傷還有珊瑚的復育,是我們目前的重點,這個珊瑚的長成,其實代表的意義,不只是環礁的恢復,還包含提供這些幼小的魚類,躲避棲息覓食的良好空間。」


位於南海北端的東沙環礁,也有利於氣象及海象資料觀測,國科會已在此推動成立國際研究站,希望發揮東沙地理優勢,吸引國內外學者投入研究。


中山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 宋克義:「國家公園的話,基本上就是以保育,保育是他們最重要的目標,那我們的話就是研究,以研究上的價值為最高準則,跟生物無關的,從物理、化學、海洋、天文、地政、地質,什麼通通包含。」


然而每逢颱風過境,美麗的東沙海岸布滿各國海漂垃圾,令人怵目驚心,凸顯海洋垃圾問題已跨越國界,學者呼籲應透過國際合作解決。


東沙國家公園東沙工作站主任 林明憲:「可以透過國際間的合作,比如說我們可能透過兩岸一些非正式的協商管道,然後來呼籲這些沿岸的城市,在垃圾方面處理應該更加小心。」


目前東沙國家公園仍未開放民眾參觀,由於島上缺乏淡水物資,學者認為未來即使開放應朝向生態旅遊低開發方式,降低環境負荷,才有助於保護這片南海生物樂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