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今天表示,東協因應4大挑戰,必須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中找機會,並加強區域整合。
尚達曼(Tharman Shanmugaratnam)今天應邀在東協網絡論壇(Network ASEAN Forum)專題演講。他指出,歐美等先進經濟體復甦緩慢、中國大陸的經濟轉變、全球利率可能升高和新科技趨勢,是東協面臨的4個主要挑戰。
應對這些挑戰,尚達曼指出,東協國家必須重新吸引更多私人投資、提高生產力、在中國大陸持續發展的經濟中找機會,加強區域整合。
尚達曼說,中國大陸逐漸由投資成長轉消費成長,東協剛好相反,更必須靠做好基礎建設、增加勞動彈性,打造利於吸引私人投資的環境,才能增加出口和年輕人的就業機會。
因中國大陸勞工薪資調漲,尚達曼指出,這對東協部分勞動成本較低的國家是個機會,且大陸增加的大量中產階級,對於高品質的產品會有更多需求。他分析,東協國家如果想從中低收入國家,成為中高收入國家,必須著手制度化的改革。
在區域整合方面,尚達曼說,各國在減少非關稅貿易障礙上仍有許多方面待努力,也要確保服務自由化同步進展。
尚達曼說,展望未來,東協與六個夥伴國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加上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將可為亞太自由貿易協定(Asia-Pacific FTA)鋪路。【取自中央社】
補充
東南亞國家聯盟(英語: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簡稱東盟,英語:ASEAN),也叫東南亞國家協會(東協)、亞細安組織(亞細安)及東南亞合作組織(東合),是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一個政府性國際組織。預定2015年成立「東盟共同體」。
東盟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各國政經情勢趨穩,開始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
東盟目前共有10個正式的成員國,另外還有一個候選國和一個觀察國:
- 成員國(合稱東盟十國)
- 候選國
- 觀察國
- 1963年,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因為領土問題斷交。1965年8月,新加坡、馬來西亞分治,聯盟由此陷於癱瘓。
- 1967年8月6日,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泰國五國外長在曼谷舉行會議,於8月8日發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
- 1976年,在峇里島舉行的東南亞國家聯盟第一次首腦會議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和《東盟協調一致宣言》,也就是《峇里第一協約》,確定了東盟的宗旨和原則,成為東盟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 1984年1月8日,汶萊獨立後加入東盟,至此,東盟有6個成員國。由於後來其他東南亞4個國家加入東盟,這6個成員稱為原東盟成員,或東盟老成員。
- 1995年7月28日,越南加入。
- 1997年7月23日,緬甸加入。
- 1997年7月23日,老撾加入。
-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加入。
- 2006年7月,東帝汶提出申請加入東盟。另巴布亞新畿內亞為東盟觀察員。
- 2007年8月8日,為慶祝東盟成立40週年,特定當天為東盟日。11月20日,東盟十國元首在新加坡簽署《東盟憲章》。
- 2009年4月11日芭堤雅東盟會議成員所下榻兩間酒店遭親他信反阿披實紅衫群眾嚴重干擾而腰斬。
- 2010年,與中國建立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形成「東盟加一」規模為全球人囗數最多,開發中國家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 2012年11月18日,東盟十國簽署了象徵人權領域合作成果的《東盟人權宣言》。《宣言》旨在保障本區域人民的人權,以作為未來人權合作的基本框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