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家兩兄弟 點燃自然農法花火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Your browser does not support Script!



作者: (策畫:張瑞昌、張翠芬╱執筆:張翠芬)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1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策畫:張瑞昌、張翠芬╱執筆:張翠芬)】

這是一個由土地出發的愚人行動。兩位老家在花蓮、甘冒風險與壓力的農家兄弟,和一群想要有「家庭糧倉」的都會民眾,在鳳林廢耕十餘年農地上,立下花谷米自然農法的告示牌,於是「花谷101計畫」開始啟動,並在花東縱谷落地生根。

本報與環宇電台合作的《人與土地之新故鄉動員令》專題中,經常四處演講推動有機與自然農法的荒野保護協會創會元老李偉文很納悶,花蓮很早就開始推動無毒農業,但是,在鳳林鎮,從傳統慣行農法走向自然農法,水稻班長羅乾山卻是改革第一人。

改變觀念 活化鳳林

推動「花谷101計畫」的幕後推手是羅乾山的二哥羅義山,在台北市文化探索協會執行長林柏虎和理事李佩倫支持下,他們向社會發出動員令,希望大家參與這一場「土地的茉莉花革命」!

羅義山從小離家發展,年事漸長返鄉,發現故鄉日益凋零,他認同林柏虎提出的友善農耕概念,也認為「這可以讓鳳林重新活化起來」,於是,說服種了40年稻子的弟弟羅乾山,改變農耕觀念和方法,誤打誤撞下成為花谷計畫第一線執行者。

林柏虎指出,在台北都會區有機店林立,人人都以為吃有機是理所當然,完全不懂農作的他,興沖沖到花東想說服農夫,強調有機市場很大,自然農法對大地有多好,結果「洗腦」不成卻被「洗臉」,當地農民冷冷的笑:你們這些城市人,說得一口好農法,有機他們也種過,可是只要有一點點風險就被打入十惡不赦、血本無歸,要改變現行農耕方式,並不是想像中那麼簡單。

有機耕作 需要社群

全台灣進行有機耕作的農地不到1%,僅占0.6%,林柏虎分析,有機耕作並不是農法上的問題,困難在整個社會的生產關係。都市人都想吃好的、吃健康,但大家都從「消費者」角度,只是坐享其成,在旁邊論斤秤兩,批評這個米比較好、那個不好。農民在市場經濟的壓力下為了生存,不得已在土地上分出自家食用與出售販賣的稻米,因此才流傳「台北人都毒不死」的笑話。

有機農法的農民,常承受極大的轉作和生存風險,因為一旦沒通過有機認證或出現一點點狀況,農作就被打入冷宮,生活馬上陷入困境。林柏虎認為,要推動友善農耕需要一整個支持體系,建立起彼此信任的社群,不能讓農夫獨力承擔全部風險,「別把自己當消費者,從相互支持的角度,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改變。」

風險共擔 成果共享

「花谷101計畫」就是號召100個家庭去支持1個農夫,用自然農法改變1甲地!想擁有「家庭糧倉」的民眾,共同分攤風險、共同分享收穫成果,實地參與體驗,和共同支持的農戶及土地互動交流,不管收成多或少,都不影響農夫收入,即使產量不到原來一半,農民還是可以比原來的收入更好。

連結模式 期待擴大

林柏虎說,碗裡面的米飯,它不應該是商品,它是大地透過農夫的手來餵養我們的禮物,當100個家庭都知道這碗米飯是誰種的,農夫也知道他是為誰而種,大家都是自己人,人們在吃這碗飯時感情是不同的,那是「自己人種給自己人吃」的連結。

花谷101計畫」在鳳林以自然農法種植越光米,目前已收成4期稻作,今年邁入第3年,他希望這個模式可以在全台灣遍地開花,尤其歡迎99.4%採用慣行農法的農業「生產大軍」加入轉作,舉凡稻米、花生或各種雜糧作物,從「自己人種給自己人吃」的家庭糧倉出發,翻轉傳統的生產關係,「從消費者心態,變成支持者與共同參與者,跟農夫、土地連結,讓大家一起改變」!

  羅家兩兄弟 點燃自然農法花火


作者: (執筆:張翠芬) | 中時電子報 – 2013年8月12日 上午5:30

中國時報【(執筆:張翠芬)】

從外商公司退休的羅義山形容花谷101的緣起「很奇妙」,因為女兒和林柏虎等人認識,他被這些說得頭頭是道的年輕人打動了,友善耕作可減少農作面積,又能提高單位產值,何樂不為?

讀藥學的羅義山也發現,傳統耕作農藥一年用的比一年重,不只對作物具毒性,對農夫弟弟的身體健康傷害更大,他不希望弟弟為經濟產值犧牲自己健康,所以說服弟弟改變。

其實,15年前羅乾山曾試過有機耕作,但當時沒有完整概念,結果血本無歸,還要用其他的農作收入彌補虧損,他當時覺得「有機不可行」,是都市人「騙人的技倆」,但2年前還是在二哥羅義山遊說下,加入花谷101計畫,成為鳳林第一個種有機稻米的農夫。

只是,改用自然農法,必須忍受外界看衰、訕笑。在投入自然農法之初,真是挫折連連,因為農藥、肥料都不能放,雜草蟲害嚴重,鄰居有用農藥肥料的稻子,長得像6尺4又高又壯,以自然農法種的稻子卻像「侏儒」,只有人家的一半高,種稻40年又身為水稻班長的羅乾山不禁抱怨:「種出這種樣子的稻子,我臉沒地方擺!」

生長在高緯度的越光米有特殊Q彈口感,但米粒個頭小,產量是一般稻米的1/3到1/2,鄰居都在看笑話:「這個傻子、瘋子,到底在做什麼?種出來的稻子一點都不像稻子!」

這一切的委屈都看在羅義山眼裡,二哥扮演的角色就是「說服、溝通、安撫」。幸虧花谷計畫的啟動,吃過花谷米的人都讚不絕口,讓農夫心裡有紮實的依靠。

平日木訥的羅乾山,大家用客家話叫他「阿麥哥」,和人混熟後一開口就停不了,就像麥芽糖會「牽絲」沒完沒了。在故鄉點起自然農法這把火的羅義山則希望,花谷不是曇花一現,把點燃的火花持續下去,讓自然農法的稻子「轉骨」壯大,就得靠更多年輕人投入!




  • 留言者: 阿樹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8-18 16:25:16
兩位老家在花蓮、甘冒風險與壓力的農家兄弟,和一群想要有家庭糧倉的都會民眾,從傳統慣行農法走向自然農法,十分難得。 (  J10840李清容) 





  • 留言者: 香菇
  • Email:
  • 網址:
  • 日期: 2013-08-14 21:03:45
花谷101計畫對這個地球的影響 我認為應該可以幫助地球的二氧化碳減少 所以我表示贊同108    42     張姵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