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拜如何從缺電的貧窮小漁村,一躍成為舉世聞名的「黃金之城」?

2019/07/31

帆船飯店、棕櫚群島、超跑墳場,無論是哪一個關鍵字,都與「奢華」連結,這就是被稱為「黃金之城」的杜拜。但是,你可知道就在 1950 年代,杜拜還是一個因為沒有電力,一入夜就會陷入黑暗的貧窮小漁村嗎?你是否會好奇:他們是如何在短短數十年內超速發展,在不依賴石油的情況下,搖身一變成為現今奢華的代名詞呢?

 
在哈佛商學院的「全球新興市場」(Global Emerging Market)這堂課上,我們研究各個國家/地方的發展脈絡並嘗試換位思考──如果你是這裡的政府/企業/人民,你會怎麼做?其中一個發人深省的案例,便是杜拜如何發展成為「黃金之城」。
  
1950 年代:貧窮的小漁村
 
你可能無法想像,1950 年代的杜拜和現今窮極奢華的面貌可說是天壤之別!當時整個杜拜人口只有 15,000 左右,其中 60% 是伊朗移民,土地面積約 4,100 平方公里(與台灣南投縣大小相似),其中絕大部分是無法耕種的沙漠,主要經濟活動是漁村內的捕魚及珍珠採集。
 
那時候的都市發展程度有多麼落後呢?在《黃金之城,杜拜:阿拉伯世界最受矚目的現代化歷程,締造金錢的天堂與煉獄》一書中描述:因為缺乏電力基礎設施,全境一入夜就處於黑暗之中;村內只有兩三部冰箱,人們通常使用傳統的「蒸發法」自然冷卻液體;馬桶更是只存在於想像中的西方奢侈品,老一輩會警告年輕人使用糞坑時要小心,因為隨時有塌陷的可能。
 
不但發展程度落後、人口少、土地小又是貧瘠的沙漠,面對這樣不利的自然條件與經濟基礎,想像你是當時杜拜的酋長,你會怎麼做呢?

1950-1980 年代的豪賭:投資基礎建設,打造中東貿易樞紐
 
被譽為「杜拜之父」的拉希德(Rashid bin Saeed Al Maktoum)酋長,首先著眼在杜拜「有」甚麼上頭:杜拜有波斯灣上絕佳的戰略位置;有基於捕魚和採集珍珠活動的基礎港口設施;它是位處於動盪的波斯灣地區少數政局穩定的國家,利用低關稅加上穩定吸引了許多中東人才。
 
拉希德酋長決定在「位置」與「穩定」的優勢上豪賭一把,目標是將杜拜變成中東的貿易中心!當時負責管理杜拜船運的英國工程師曾說:「我們這些來到這裡的外國人,都從拉希德酋長那裏感染到相同的感受──杜拜必須成為(世界)地圖上的一塊地方。」

開啟杜拜現代化,被譽為「杜拜之父」的拉希德酋長。圖/網路共享資源

這場「豪賭」開始於疏通淤積的峽灣,所需要的資金約 60 萬英鎊,遠超過當時杜拜所有的財富。為了籌措資金,拉希德酋長對內徵收特別稅、販賣債券、要求富有的商人家族捐款,對外則向科威特借了 40 萬美金,費盡千辛萬苦才完成工程。

疏濬後的峽灣成功吸引商船到此停留轉口貿易,讓杜拜一舉躍為波斯灣的商業領導者。對科威特的借貸不但在短時間內還清,當時出錢資助工程的家族也得到獨家進口權與商業合約作為酬謝,許多家族在往後幾年成為全球富豪。 而這只不過是拉希德酋長眾多豪賭的開端而已。1966 年,杜拜在多年的嘗試失敗後,終於挖出了石油,為杜拜一下子帶來了大筆的財富。但最讓人驚豔的是,杜拜並沒有像是小島國諾魯一樣,走入僅靠有限自然資源坐吃山空的命運,而是將石油賺到的錢加碼投資在基礎建設上,包括用以修船的乾船塢、海港、煉鋁廠等。(關於諾魯的故事,詳見作者〈小島悲歌:諾魯如何從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淪為第三世界?〉一文)
 
當時的投資規模之大之驚人,甚至讓《華爾街日報》刊登了頭版文章唱衰杜拜的未來,標題是「杜拜的乾船塢是否會陷入困境,成為空中樓閣?」。酋長的兒子,也是未來的酋長穆罕默德,在聽到許多商人的擔憂後,決定向父親請求在杜拜破產前停止這些投資。不料拉希德酋長卻淡淡地回:「我現在蓋這個港口,是因為未來會有一天,你會付不起這個錢。」
 
再一次,老天在杜拜的崛起之路上又推了一把。就在乾船塢造好的隔年,兩伊戰爭開打,無數受損的船隻被送進了杜拜的乾船塢修理,帶來大筆財富;波斯灣動盪不安的局勢更顯得杜拜作為一個穩定且位置關鍵的港口的重要性。於是,短短 30 年之內,杜拜從一個窮困潦倒的小漁村,一下子躍居成為了中東地區的貿易樞紐。
 
1980-2007 年:轉型阿拉伯世界唯一的「後石油經濟」
 
1981 年,年近 70 的拉希德酋長在一日繁忙的會議之後病倒了。當時掌管機場及旅遊部門的三子穆罕默德酋長(Sheikh Mohammed bin Rashid Al Maktoum)實質上接下發展杜拜的重擔,也開啟杜拜走向阿拉伯世界唯一「後石油經濟」的精采故事。
 
明白杜拜的石油含量有限,穆罕默德酋長與波斯灣不同阿拉伯國家的官員進行會議,他在思考杜拜如何轉型、多角化產業以及收入來源。他問道:「為什麼杜拜不能發展成一個旅遊景點呢?」其中一個官員笑說:「你們除了濕氣、太陽、沙漠之外,甚麼也沒有!」。想想看,如果你是當時的穆罕默德酋長,你又會怎麼做呢?
 
年輕的穆罕默德酋長面對嘲笑,只是更激發他的鬥志。他思考著發展觀光首要條件是帶入人流,除了要能有吸引觀光客前來的代表性景點之外,必須發展航空業讓杜拜成為歐亞之間的轉運站;人來了之後,也得有吸引力的飯店留住人潮。
 
第一步,是發展航空業帶入旅客。杜拜的「開放天空」政策允許任何航空公司無限制的飛入,吸引各國航空公司將杜拜作為轉運站的動機;1985 年,在一場與海灣航空的對立之後,杜拜決心成立自己的航空公司──阿聯酋航空(Emirates),大手筆的投資以及成功的管理團隊使得阿聯酋航空在短短 20 年內成為世界前 5 大的航空公司。2007 年統計指出,阿聯酋對於杜拜經濟的間接貢獻高達美金 130 億元。

阿聯酋(Emirates)自1985年成立,如今已是全球前5大航空公司,並於2016年被 Skytrax 評為「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圖/Shutterstock

第二步,是推動飯店業的發展,同時打造標誌性的地標。1993 年,英國的 W.S.Atkins 工程公司應酋長要求,在杜拜打造一個「標誌性」的建築,預算沒有上限,只要能把杜拜「放到世界地圖上」即可。負責提案的工程師 Tom Wright 說:「測試建築物有沒有『標誌性』的方法,就是你在 5 秒內畫得出來,而且大家都認得。」絞盡腦汁之後,最後通過提案的飯店,便是號稱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級「帆船飯店」,或稱作「阿拉伯塔」。
 
落成的帆船飯店為了吸引觀光客入住,展現了杜拜在行銷上面的天才,他們邀請了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在頂端的停機坪面向波斯灣開球;他們也邀請了網球名將費德勒和阿格西,在改裝後的停機坪上打一場網球賽。窮極奢華的形象吸引了許多全世界的富豪來這裡渡假開趴,對他們來說,杜拜不一定要是一個旅遊目的地,但帆船飯店本身就是一個旅遊目的地。

 

帆船飯店是杜拜的標誌型建築。圖/網路共享資源

帆船飯店請來高爾夫球名將老虎伍茲(Tiger Woods)在停機坪上開球作為宣傳。圖/網路共享資源

帆船飯店的成功,不但鼓舞了更多飯店的投資,同時也在建造過程中傳遞知識,協助升級了整個杜拜建築業的技術。20 年之內,杜拜的飯店數量由 42 間暴增到 350 間,遊客由 1985 年的 40 萬人到 2008 年的 730 萬人,也成為全世界豪華飯店密度最高的地方之一。
 
隨著人們對於杜拜的關注升高,不動產業也持續加溫。2002 年,穆罕默德酋長下了另一個永遠改變杜拜的決定──外國人可以在杜拜購買住屋,這也是波斯灣唯一開放讓外國人買房的地方。全球的投資熱錢開始湧入,建案如雨後春筍一個個冒起,杜拜一下子成為了建築吊車最大的存放地,佔全世界數量的 20%。投資熱情有如野火燎原,棕櫚群島、世界島這樣看似瘋狂的建案也成為現實。
 
最後,是利用「自由貿易區(Free-trade zones (FTZs))」吸引外資,達到杜拜產業上的多樣化。1999 年,杜拜首先發展了杜拜網路城(Dubai Internet City),免除外資佔股份額限制、免稅、不限簽證數量吸引外資。他們熟知「領頭羊」的重要,提供微軟(Microsoft)50 年免租金的牛肉吸引入駐,微軟的案例也給了其他科技公司信心,帶入其他如甲骨文(Oracle)、惠普(HP)等科技大廠入駐。
 
杜拜延續網路城的成功模式,設立了一共 20 多個「自由貿易區」,吸引外商入駐協助產業發展。當然,並不是每個貿易區都獲得如同網路城一般的成功,其他比較著名的有如:保證記者言論自由的杜拜媒體城(Dubai Media City),吸引許多媒體的中東戰地記者將其作為基地;還有與哈佛醫學院合作,正在發展中的杜拜保健城(Dubai Healthcare City)。
 
2008 年至今:金融海嘯一度低迷,如今邁向「創新之城」
 
房地產業的蓬勃發展固然吸引了全球的投資者,但大筆熱錢的湧入與依賴高借貸建設的模式卻使其泡沫化。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來襲,2009 年 11 月,杜拜國營企業「杜拜世界(Dubai World)」,也是建造帆船飯店、棕櫚群島、杜拜塔的公司,宣布負債 590 億美元並中止償還債務半年,震驚世界投資人。同年 12 月,同屬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酋長國阿布達比緊急宣布資助杜拜 100 億美元償債,解決杜拜燃眉之急。但是房地產泡沫已破,投資人對杜拜失去信心,整個經濟陷入低迷。
 
當時的情況有多嚴重呢?據《紐約時報》報導,杜拜的公司大舉裁員,尤其是外籍勞工。(如今的杜拜人口約 2 百萬人,但外籍勞工佔了 85%)許多債務纏身的外籍人士為了避免無法償還欠款而被監禁,紛紛逃離杜拜,導致超過 3,000 輛汽車被遺棄在杜拜機場的停車場,其中不乏法拉利、藍寶堅尼、瑪莎拉蒂等名車,成為另類的觀光景點「超跑墳場」

 

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後,許多外籍人士負債逃離杜拜,超跑被遺棄在機場形成另類「超跑墳場」的景象。圖/網路共享資源

將近 10 年後的今天,杜拜已經逐漸走出金融海嘯的陰影。2016 年,杜拜世界終於還清最後一筆 12 億美元的債券,宣告杜拜金融危機正式成為過去。根據《經濟學人》在 2015 年中的報導,杜拜的航運、觀光及房地產市場逐漸回復金融海嘯前的水平,而整體的債務比例也更為健康。

早年開放的許多「自由貿易區」替經濟成長注入新的活力,杜拜正在往「創新之城」的方向邁進,投資 3D 列印、無人駕駛、智慧城市等科技。2019 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中名列第 5 名,稍稍落後第 3 名的美國,遠超過有「新創企業之國」美稱的以色列(第 24 名)。另外,2020 年的世界博覽會也即將於杜拜舉辦,可清楚看見杜拜準備再次重回世界舞台中心的決心。
 
「把國家當企業經營!」:杜拜成功的 3 個關鍵要素
 
短短 50 多年,杜拜從一個沒有電力的小漁村搖身一變成為「奢華」的代名詞,並在經歷金融海嘯的摧殘後,逐步重回世界舞台中心。我認為杜拜的關鍵成功因素在於 3 件事:國際情勢的應用、長期投資的眼光、政府執行的效率。
 
一、國際情勢的應用:打從一開始,杜拜就深知它於波斯灣戰略位置的重要,然而更有價值的是,如何在戰亂頻傳的中東地區作為一個人才及商業的避風港。杜拜以波斯灣避風港的身分在商業上牟利(如:乾船塢修理兩伊戰爭的損壞船隻),開放市場吸引投資(如:開放天空、自由貿易區),並大力吸引全世界的人才。

在杜拜,伊朗人比本國國民還多,人數比大約三比一。2006 年,一名伊朗的國會議員直白的說:「⋯⋯(伊朗的)錯誤政策不可能很快回頭,我們可以預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會吸引更多我們的專家、醫師、工程師⋯⋯。」
 
二、長期投資的眼光:還記得拉希德酋長對兒子所說的話嗎?在眾人皆反對他將石油出口賺來的錢全都用於對於基礎建設的投資時,他說:「我現在蓋這個港口,是因為未來會有一天,你會付不起這個錢。」也是因為這種「成功不必在我」的心態,讓老酋長目光看的是一直是未來 50 年後的杜拜。杜拜證券交易所的主管評論:「其他石油國的投資多用於股票或基金,也許可以每美元賺 10 分錢,但杜拜每投資 1 美元在基礎建設上就賺 5 美元。」
 
三、政府執行的效率:根據 2018 年《IMD 世界競爭力排名》的調查,杜拜的政府效率名列全世界第 7 名,這可以從行政辦公室(Executive Office)的主管納比爾(Nabil al-Yousuf)對穆罕默德酋長的形容中瞧出端倪:「他真的把這國家當公司在經營。」

所有的重要決策,直接由行政辦公室的顧問們經酋長授意後決定;政府引用哈佛商學院提出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ex,KPI)與其他國家政府比較各方面表現;國營企業作為開路的角色,多由外僑經理人管理且放眼全球市場,目標是:「冒險開創杜拜發展鎖定的行業,讓私人公司得以在後面湧入。」
 
奢華背後的代價:貧富不均的移民經濟與環境汙染
 
杜拜的發展著實令人驚豔,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比方像經濟依賴於外籍勞工,其中又以來自孟加拉、巴基斯坦、印度等地為大宗,這些勞工的待遇與環境嚴苛,沒有組織工會權力,也沒有機會成為公民。對比公民每年可領 5.5 萬美金的津貼(約台幣 170 萬元),可以說是 80% 的外籍勞工養了 20% 的本地國民,一個城市同時存在著天堂與地獄。
 

部分來到杜拜的外籍勞工生活在極為嚴苛的生活環境之中。圖/網路共享資源

另外,杜拜在環境保護上的成績也是惡名昭彰,2008 年的《地球生命力報告》指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生態足跡是全世界第 1 高,每人每天用水量高達 550 公升,也是全世界最高,報告指出如果全世界都和杜拜一樣浪費資源,就算我們有 4.5 個地球也無法支撐。
 
借鏡杜拜,想想台灣
 
杜拜的發展有其令人稱羨之處也有其代價,我們可以借鏡他們的做法,卻無需照單全收。透過杜拜經驗反思台灣現狀,我認為我們可以學習之處在於:
 
一、國際情勢的應用:台灣位處東亞關鍵位置,也是中國大陸與美國角力的要角,如何看清楚並應用國際情勢,借力使力是重要課題。根據《彭博社》報導,因應中美貿易戰,行政院推動「歡迎台商回台行動方案」吸引台商回流,2019 年 4 月統計共有 20 間企業承諾投資台灣,以電子資訊、金屬機電為大宗,總額高達 67 億美元,成效顯著。(相關評論可參考作者文章:〈為何中美貿易戰可能是台灣的「甜蜜毒藥」?看非洲小國賴索托的寶貴教訓〉)。
另外,我們也應該思考台灣如何利用進步的社會價值,開放移民政策,成為吸引亞洲人才與商業的樞紐。(移民相關評論可參考作者文章:〈「槍桿、吵架與創業」──以色列如何成為新創企業之國?〉末段)
 
二、長期投資的眼光:拉希德酋長的目光著眼於 50 年後的杜拜,那台灣呢?杜拜很早就體認到石油資源終將耗盡,因而即早投資多樣化產業、打造「後石油經濟」,那台灣呢?若觀察蔡英文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規劃以 8 年時間投入約台幣 8,800 億元的特別預算擴大內需,投入軌道、綠能、數位、水環境、城鄉等 5 項建設,其中軌道與綠能各佔將近一半的預算。

時至今年 7 月,國家發展委員會表示,前瞻基礎建設第 2 期計畫預算執行率達 96.2%,已經完成的部分包括淡海輕軌通車、石門水庫部分防淤隧道工程完成等。計畫執行期間雖爭議不斷,但我認為投資方向與力度還是清楚的。

我更想提醒的是,政府需注意在執行時要思考「擴大內需」之後,怎麼「創造價值」?如同杜拜在投資帆船飯店的同時,也升級了建設技術與投資經驗,有助於房地產業的發展;又如同丹麥作為早期發展離岸風電的領頭羊,如今將技術輸出全球──台灣在 8 年 8,800 億之後,是否也能輸出軌道及綠能產業?其中的連結須謹慎設計。

備註:杜拜於 1852 年作為獨立的酋長國存在,直到 1971 年因應保護國英國離開波斯灣,遂聯合阿布達比及其他五個酋長國成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執行編輯:邱佑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