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6
「遺産」未必歷史悠久。年紀「不到半百」的巴西首都巴西利亞(Brasilia),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文化遺産」名單中,最年輕的「小伙子」。
城內當然沒有古迹遺址,反而是充滿現代理念的城市格局、構思新穎的各類建築,使它蜚聲國際。1987年,建城才27年,巴西利亞就與許多「老頭子」並列「人類文化遺産」。
薩爾瓦多是巴西最早的首都,保存18世紀美麗建築,與巴西利亞的現代感恰成對比,也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巴西舊都原是南部濱海的里約熱內盧,由於政治、工商等資源集中,導致經濟發展不平衡,南富北窮。二戰後不久就決心遷都,但苦無合適地點,最後決定創建新都。他們選定海拔1200公尺的中西部荒原,從1956年到1960年,花三年多時間打造,定名巴西利亞。
47個年頭過去,果如其願,新都帶動内陸發展,全國各地經濟均衡。
●
從台灣看天下,巴西,不怎麼起眼吧。
可是,回想中學的地理課本:對了,它是南美唯一的葡萄牙語國家!人口、面積都是世界第五大!光是亞馬遜雨林就相當於西歐大小!
再想想近兩年的新聞:金磚四國?沒錯,巴西就是這金光閃閃的四國之一!而且巴西發展生質能源成就驚人,他們用甘蔗生產乙醇取代石油,大量減少排放溫室氣體;布希近來極力拉攏巴西,即著眼於此。而全球知名的股市專家索羅斯投資九億美元,成為巴西甘蔗酒精釀造廠的股東,也是看準「替代能源錢景熱,巴西最紅」。
講到這裡,許多人大概已發現,所謂放眼全球,應該第一步就是把眼光從美日、西歐移開。
●
回頭來講巴西的遷都(或說創建新都)。
巴西利亞是世上少見經過全面規劃、設計建成的首都,當時在世界的城市規劃界和建築界傳為盛事。建築大多是玻璃鋼架結構,風格統一但不影響每自的獨特。事實上,建城前,巴西政府先舉辦「新都設計比賽」,讓全民參與,然後依第一名作品興建。該作品靈感來自十字架,但為了配合地形,其中一條拉成彎弧,變成飛機形狀。
巴西利亞設計成飛機形狀,圖右上方是機首,密佈建築的弧狀就是機翼。
「機頭」是環繞三權廣場的總統府、最高法院和國會,三者鼎立,體現行政、司法和立法權平等、制約的關係。「機身」是公路兩側廿多個部會及大教堂、國家劇院,「機尾」是數十公尺高的電視塔,登高一覽,彷彿客機正要起飛。為保護飛機形狀,城内不准興建新住宅區,居民大都住在衛星城。
位於巴西首都巴西利亞的「三權廣場守護者」雕像。
巴西利亞四季如春,環城挖掘的帕拉諾阿湖,呈人字形,長約45公里,像張開的雙臂擁抱整個城市。湖岸起伏的山坡遍布紅瓦白牆的別墅,湖邊是供市民游覽、消遣的各種俱樂部;湖水既調節市區的空氣濕度,又美化了城市。
巴西利亞主要官方建築也都建在水池之上,以白色為基調,如司法部水池有幾道瀑布,給單調嚴肅的行政機構平添活潑氣息。外交部的水池則「漂浮」一塊圓形巨石,近看發現是由五塊奇石絞在一起,象徵世界五大洲。
巴西利亞大教堂,由16根拋物狀的支柱撐起穹頂,遠望如同皇冠。
歐洲的教堂大多有高尖屋頂,裝潢各種浮雕,內部幽暗、神秘。巴西利亞大教堂則外形簡潔,內部明亮寬敞。主建築在地下,地面上由16根抛物綫狀的支柱撑起穹頂,中間用大塊的彩色玻璃相接,遠望如皇冠。彩色玻璃與四周水池相映,波光粼粼,極為悅目。
國會大廈有兩隻碩大的碗,碗口朝上的是眾議院,象徵博採衆議。碗口朝下的是參議院,象徵研究採納民意。
國會大厦是全國最高建築物,由兩座呈H型的28層大樓組成。兩座大樓都是碗形建築,左側的衆議院是「白色碗口朝上」,象徵博採衆議;右側參議院則是「白色碗口朝下」,因為審議的議題常常涉及國家機密,也象徵把衆議院搜集的民意加以研究採納。
巴西利亞的每人平均緑地達100平方公尺,是世界上緑地最多的都市。它的發展一直受到政府嚴格控制,城内各行各業都有個別的「安置區」,如銀行區、旅館區、商業區、游樂區、住宅區,甚至修車都有固定的區位。
近半世紀過去,巴西利亞仍然維持寧靜、和諧,沒有一般大都市的珠光寶氣、喧囂繁華。但批評者認為它過分追求形式,對經濟、文化和歷史傳統考慮不足,也未能解決低收入階層的就業、居住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