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藻礁生態豐富 毀棲地物種續消失

桃園藻礁生態豐富 毀棲地物種續消失

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劉靜榆在2007年中油開挖桃園海岸初期所拍的藻礁礁體,當時還是一片美麗的紫紅色,她擔心這是一張遺照,因為在她持續調查下,藻礁礁體一直惡化中,早不復以前的生態。   圖:翻攝珍愛桃園藻礁臉書
中油公司在桃園的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預定地點,對上桃園海岸特有的藻礁礁體,引發當地環保團體強力反對。藻礁究竟有何特色與重要性?其實藻礁擁有較珊瑚礁更為綿密的多孔性結構,提供了魚蝦貝類一個良好了生長環境。而且生長緩慢,一年只有幾mm,世界上少有,在生態系上藻礁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此棲地被汙染破壞,物種也會消失。
台灣青年氣候聯盟成員林宗毅曾為文指出,桃園地區的藻礁是第四次冰河期結束後才出現的。在海平面上升的過程中,環境漸漸變得適合造礁生物生長。一開始的礁體還是以珊瑚礁為主,大約7000年到5000年前,藻礁的遺骸開始在桃園各河口處大量出現,之後漸漸演變成今天桃園的藻礁海岸生態,桃園藻礁海岸長達27公里、廣達39公頃。
藻礁不是單一個物種,而是一群能夠行使鈣化作用的藻類集合體。只有在比較嚴苛的環境中,才有藻礁發展的一片生機。根據學者調查,桃園台地古沖積扇的特性,讓沿海有多段海岸是礫石灘,提供了穩固的基質讓珊瑚藻可以附著生長;再加上周邊的沙丘和小型河川增加海水濁度與中國沿岸流的降溫效果,形成不利珊瑚礁生長的環境,藻礁因而成為桃園地區的造礁優勢物種。
長期關心桃園藻礁的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劉靜榆在2012年的調查也指出,藻礁發育過程也是台灣西部海岸變遷的證據之一,因為藻礁因生長緩慢,層層疊加上去,就如地層一般,可藉由生長速率的快慢與緻密性,尋找氣候變遷的證據,判斷當時的溫度與環境狀況,在台灣演化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由高空俯瞰更可清楚發現桃園藻礁之美,旺盛生長的時候,讓桃園數十公里海岸形同擦了胭脂一般的嫣紅。   圖:台灣阿布電影
這張桃園藻礁空拍圖,是《看見台灣》紀錄片裡的影像,讓人驚艷的是這裡的生物礁不是一般熱帶海洋常見的珊瑚礁,而是藻類造的礁體。   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