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兩域物種數萬 墾丁、南方四島的守護者

  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

墾丁國家公園鵝鑾鼻

【文˙劉亭均 圖˙莊坤儒】

墾丁是台灣最早成立的國家公園(以下簡稱墾丁),總面積約3.2萬公頃,海陸比約1:1,範圍橫跨三個海域,每年遊客人數為全台國家公園之冠;澎湖南方四島是最晚成立的國家公園(以下簡稱南方四島),總面積約3.5萬公頃,海域部分佔了99%,全球罕見的玄武岩柱狀島嶼分布其中,珊瑚覆蓋率高達60%,珊瑚礁生態原始而豐富。

兩座同樣致力於海域保護的國家公園差了30歲,代表台灣對海洋保育始終未曾停下腳步,長年致力於增加保育區,並推動生態教育,動用每個人的力量,守護海洋。

地理位置特殊的台灣,僅佔全球陸地面積的千分之三,但海域中海洋生物的種類數量,卻佔了全球十分之一。「台灣非常仰賴海洋,海裡游的都是有經濟價值的『食物』。很容易忽略海洋生物也是『野生動物』,需要保護和保育。」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墾管處)副處長許書國說,「後來隨著觀念改變和許多人共同努力,才讓台灣的海,逐漸活了起來。」

住海邊的,都管很寬

「我這一代,剛好是生態保育觀念從無到有的時代。」在墾丁服務第32個年頭的陳榮祥,是南灣長大的漁民第三代,在都市叢林工作了一年,過於思念海洋生活的他回流故鄉,加入墾丁初創時的團隊,從海巡員一路做到保育巡查員(以下簡稱巡查員),始終站在墾丁的第一線。

由設立國家公園的保育角度重新看待墾丁海洋的陳榮祥,從捕魚轉換成護海,成為當地漁民與墾管處間溝通的橋梁,全力協助漁民轉型。「像我這種住海邊的,就是管很寬。」陳榮祥笑稱墾丁巡查員的工作是不折不扣的包山包海,除了跟警察合作到山上抓盜獵、盜伐,去海上抓盜捕、盜採外,還有救難、淨山、淨灘、淨海、生態紀錄、動物救援、珊瑚復育、遊客溝通等,都在巡查工作範圍內。「我們需要跟很多單位合作,但值班巡查員永遠是第一個接到通報,趕往現場進行判斷、呼叫支援的。」

同樣住海邊,範圍管很寬的,還有南方四島的巡查員。

「南方四島成立才七年,包含東嶼坪、西嶼坪、東吉島、西吉島和附近九座島礁,海域廣大、氣候多變和島嶼特性,讓巡查員的工作和編制都與墾丁不同。」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簡稱海管處)東吉管理站主任朱巧雯解釋,「他們要巡查是否有外來船隻越界盜捕,或本地漁船違法作業,通報給海巡署或國家公園警察,還要確認海陸遊憩相關設施是否正常,也是另類的上山下海了。」比如「繫纜浮球」這種為了不讓載著潛客的船隻隨意下錨傷害到珊瑚礁的設施,還有各島上的警示牌、救生圈、涼亭等。若發現異常且無法處理的,就通報給管理站,請委外廠商前來修繕。

南方四島第一批巡查員三位全都是當地人,自小就跟這片海域打交道,得知家鄉與附近海域被規劃為國家公園,並徵求巡查員時,有的退休回鄉,有的從漁民轉職,要親自守護熱愛的海洋。

「後來我們發現南方四島的巡查員,其實非常適合由當地人擔任。」朱巧雯說:「這裡對外交通困難,當地人才方便安排值勤;同時還需要非常熟悉這些島嶼、海洋和海象氣候。例如原是老漁民的巡查員林順泰,有60多年海上經驗,是我們的『海上定心丸』。」此外,也仰賴同為海島人的巡查員跟漁民和島民對話,「作為同鄉,彼此有一份情誼在,會比較容易相互理解。」

要清除落在珊瑚礁群上的海廢,需要帶著網袋潛入海中用手撿拾,大型海廢則綁上記號,由船隻另外來拉運。
要清除落在珊瑚礁群上的海廢,需要帶著網袋潛入海中用手撿拾,大型海廢則綁上記號,由船隻另外來拉運。

從以海謀生,到與海共生

「初期真的很辛苦,畢竟墾丁漁民幾代都是自由捕魚為生,突然要受法令規範,一開始真的很難說服他們改變。」墾管處和陳榮祥天天跑漁家,與漁民溝通,勸導放棄會破壞珊瑚礁的底拖網,改為友善海洋的捕魚方式,也協助轉型另尋經濟來源,「隨著海洋保育的大量研究調查,加上年輕一代的影響,台灣是海洋寶藏的觀念,終於讓漁民開始接受與海共生。」

墾丁轄內海岸線全長75公里,全線座落於熱帶地區且沿岸溪口少,無論是水質還是水溫等條件,都極適合被稱為「海中熱帶雨林」的造礁珊瑚生長。珊瑚礁佔海洋總面積僅0.2%,卻孕育出超過四分之一的海洋生物,是海洋不可缺少的生態區域。根據台大海洋研究所調查,全世界造礁珊瑚種類約有1,000種,台灣就大約有300種,且多數集中在恆春半島南方海域。這片珊瑚生態系,使墾丁沿海魚類高達1,100種,佔全台40%以上。

墾丁觀光發展興盛,有許多漁民轉而開設民宿兼作生態導覽,或考取潛水教練執照,帶遊客體驗墾丁海域裡豐富的海洋生態。「現在還是有漁民捕魚為生,但他們會依照規定申請,並使用符合海洋永續的漁具和方式。」這些人全都變成了海洋的守護者,「他們會協助清理海廢、規勸遊客與潛客,如果發現需要救援的生物或違法盜捕的漁船,會第一時間通報我們。」陳榮祥表示,增加了這些民間共同護海的夥伴,讓墾丁更團結一心。

相較墾丁,由於是離島,澎湖人更加依賴傳統漁業,特別是南方四島附近豐盛的天然漁場。因此在規劃南方四島及其周圍海域為國家公園前,海洋研究學者受政府委託,來此調查了近兩年,發現除了海域地形帶來的湧升流,讓海洋充滿營養物質,適合珊瑚礁生長,造就非常高的生物多樣性之外,三大洋流經過此處,分別由南北帶來豐沛的魚類物種來此繁衍,加上此處沒有寒害,非常適合作為台灣海洋「種原庫」,有望提升台灣海洋生態系回復力。

為了保護海洋棲地,海管處和澎湖縣政府雙方多次溝通,考量季節、洋流和魚種等因素,進行功能性區域劃分,訂立法規並嚴禁使用底拖網與毒電炸等破壞性捕魚方式,以期達到漁業發展與生態保育能永續共存。另外,南方四島巨大的觀光發展潛力,促使不少澎湖漁民開始轉型,推廣黑色玄武岩島嶼壯麗景觀,以及千百年來大自然雕塑的天然海蝕洞;帶遊客坐船、划獨木舟,到東嶼坪嶼和東吉嶼的淺灘處,用浮潛探索豐富珊瑚群生態等。

「海島人非常愛惜自己的家鄉。」朱巧雯發現儘管漁業仍是重要經濟來源,但對海洋、對島嶼的特殊情感,使得漁民們更能認同善用海資源的永續目標。「南方四島九成以上的原居民在60年代逐漸往外遷移到他鄉謀生。但逢每年夏季慶賀王爺誕辰的廟會,會一口氣湧入2、300人搭船回鄉熱鬧慶祝,最後不捨地離去。」這裡的島是永遠的家,這裡的海是不變的故鄉。

陳榮祥(中)正在跟準備潛水淨海的志工們,說明各自分配的區域和其他注意事項。
陳榮祥(中)正在跟準備潛水淨海的志工們,說明各自分配的區域和其他注意事項。

海陸雙棲的特勤第一線

「剛到職不久,就帶人攀繩索上大尖山去撿滿山的垃圾。」陳榮祥表示當時的大尖山尚未禁止攀爬,是來墾丁的遊客喜愛的景點之一。「撿完山上的,再去撿海灘礁岩上的,接著潛水去撿海裡的。」

在「無痕環境」觀念受重視前,廢棄物是海陸生態最大的敵人。「現在狀況好很多,大部分遊客會主動帶走垃圾。墾丁如今最煩惱的,大多是隨著洋流、風向而來『別人家』的海廢。例如一個颱風經過,就會把南方海面上的垃圾全部送上沿岸,或沉積在周遭淺海中,花一週淨灘淨海都不夠。」陳榮祥無奈地笑說。

跟各單位合作救援海洋生物,也是工作之一。「擱淺的海豚、被漁網纏住而浮不出海面呼吸的海龜、被遊客撿走貝殼而失去『家』的寄居蟹、清晨出來覓食被車撞的梅花鹿等等。」儘管大自然與人為活動時有衝突,但讓陳榮祥覺得欣慰的是,現在台灣人大多對海洋生命充滿尊重,例如近年來十分成功的護蟹過馬路任務。

墾丁是受到公認的世界級陸蟹寶地,被記錄到的陸蟹種類高達65種以上,其多樣性為世界第一。每年農曆六到十月,是抱幼陸蟹冒生命危險,橫越墾丁馬路到海岸釋幼的時期,以往能活著到達海岸的陸蟹不到七成,更別提返程。自從墾丁發起「蟹謝讓路」的護蟹活動後,人們會在管制時間內將車子停下來,讓數以千計的陸蟹過街,並親眼見證壯觀的生命大遷徙。

此後,九成以上的陸蟹能安全過街孕育新生命,新陸蟹品種也陸續被發現,例如去(2020)年國立中山大學蟹類生態學專家李政璋在國際期刊上發表論文,命名了五個世界新種和兩個台灣本島新紀錄種的陸蟹。「這不是墾丁可以獨力完成,而是所有愛惜台灣自然生態的人們一起做到的。」這讓陳榮祥相信人的觀念可以改變。

就連天空也不一樣了。許書國表示:「墾丁是200種以上候鳥遷徙必經的路線,這裡的礁岸、山丘、樹林等,都是候鳥暫停休憩的地點。隨著人們認知到『愛護就是保持距離』,現在可以看到數萬隻『國慶鳥』灰面鵟鷹、赤腹鷹及白鷺鷥,在墾丁天空翱翔準備南下過冬。」

工作中最讓人難過的,是救援潛客和遊客。「海洋太大了,加上沿岸流、潮流和洋流的影響,在海中救援潛客很困難。我們經常宣導,但每隔幾年,也還是有人會從海邊突出的礁岩上,學國外電影跳入海中,結果游不回來,被離岸流給帶走。」更曾有沙灘遊客已被廣播告知將有大浪來襲,卻不肯離開,結果4、50人被一口氣捲走,陳榮祥帶著當地業者和漁民跟大海拚命,全力搜救。

「後來墾丁建立了各種安全法規並強力執行,人們也慢慢開始了解,這都是為了保護他們的生命安全,才不再有這種憾事發生。」跟大海一起生活了57年的陳榮祥說,對寧靜的大海,始終要保持一份敬畏。

在平緩山丘上突起的大尖山,是墾丁區內最惹人注目的地標。
在平緩山丘上突起的大尖山,是墾丁區內最惹人注目的地標。

海洋,有你我一份責任

台灣海峽的淺灘坡度平緩、氣候溫暖、地質屬堅硬火山岩,是造礁珊瑚理想棲地,然而對此海域的保護,卻較晚起步,幸而南方四島成立五年左右,就已透過研究發現海洋復原成果豐碩。

為了維護南方四島各區域,東吉管理站需要跟許多不同單位或委外廠商合作,「洋流帶來豐富物種,不過海廢也跟著一起來。更別說南方四島從來不缺海風或強烈氣流。」要處理來自四面八方的海廢,除了當地人自發性的淨島淨海活動外,主要是委外給廠商固定巡邏清理。

「南方四島的第一線人員,除了出身當地的巡查員外,還包括我們管理站全員。」朱巧雯笑說,在南方四島駐守的人員不多,卻個個都能當前鋒,除了處理公文和繁瑣的行政工作外,既能下海潛水,還能上島勘查,也負責到現場確認委外進度,遇到突發事件,就要立刻出動跟著巡查員一起處理。

有次船隻觸礁而漏油,因為巡邏船無法進入充滿礁石的淺水域,「巡查員根據豐富經驗判斷,提醒船長避開哪些礁石和強勁水流,讓船長負責控制船隻頂住礁石保持穩定不動,其他人則手腳並用爬上島礁,拉起攔油索圍住油污,然後開始用吸油棉『吸油』。」處理油污染的經驗令朱巧雯畢生難忘。

在國家公園轄區內,雖然日日在海岸邊守護的第一線是保育單位和巡查員,但海洋保育所需要的,是全民的保育意識及知識作為重要後盾。台灣受海環繞,依海而生,得到海洋無數餽贈。如今,海洋需要我們,台灣義不容辭。

墾丁和南方四島的海域,是珊瑚最佳棲息地,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態系。
墾丁和南方四島的海域,是珊瑚最佳棲息地,孕育了豐富的海洋生態系。

台灣墾丁和南方四島海域遍佈珍貴珊瑚礁,清除海廢只能由潛水員帶著網袋下水查看,並用雙手仔細撿拾。 (莊坤儒攝)
台灣墾丁和南方四島海域遍佈珍貴珊瑚礁,清除海廢只能由潛水員帶著網袋下水查看,並用雙手仔細撿拾。 (莊坤儒攝)

棄用石油成顯學 但世界準備好了嗎?

 氣候危機讓棄用石油成為熱議話題,但有鑑於全球經濟對石油極度仰賴,這任務說來容易,做來卻異常艱鉅。

氣候危機讓棄用石油成為熱議話題,但有鑑於全球經濟對石油極度仰賴,這任務說來容易,做來卻異常艱鉅。圖/路透社資料照

氣候危機讓棄用石油成為熱議話題,但有鑑於全球經濟對石油極度仰賴,這任務說來容易,做來卻異常艱鉅。圖/路透社資料照
 

非營利「國際石油變革組織」(Oil ChangeInternational)的尤阿拉倫(Romain Ioualalen)表示:「2021年多項發展清楚顯示,那個(石油)產業沒有未來。」


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5月間警告,如果想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碳排,讓全球升溫增幅有機會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就必須立即停止對化石燃料計畫的新投資。


對一個在1970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之後成立、以保護富裕石油消耗國能源安全為宗旨的組織而言,這樣的呼籲不啻為重大變革。

2021年另一個重要時刻,就是在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締約方會議(COP26)承諾逐步放棄石油和天然氣的生產,儘管石油和天然氣大國無一加入那個集團。

「國際石油變革組織」的尤阿拉倫表示:「在國際氣候峰會期間談論停止開採碳氫化合物已不再是禁忌。」仍占消耗能源8成的化石燃料,被明確歸咎為氣候變遷禍首;石油巨頭殼牌石油公司(Shell)最近以投資理由「不夠強有力」為由,決定退出蘇格蘭備受爭議的Cambo油田開發計畫,更讓環境捍衛者取得了象徵性的勝利。


專業服務公司EY能源專家阿吉米(Moez Ajmi)表示:「我們知道石油末日…近了這件事已經好幾年,但世界準備好面對沒石油的日子了嗎?在我看來,全球對石油仍非常依賴。」


國際能源總署也認為石油需求還會攀升,明年預計會達到疫情前每天近1億桶的程度。


過去數月原油價格回彈,產油國荷包滿滿,足以負擔展開新計畫所需。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秘書長巴爾金都(Mohammad Barkindo)最近表示:「談論石油和天然氣產業已是明日黃花、不再對石油和天然氣挹注新投資的說法,都會是誤導。」


法國石油巨擘道達爾能源(TotalEnergies)執行長普揚(Patrick Pouyanne)則說,他認為棄用石油終究會發生,因為大家真的有這種意識,但真正達成「需要時間」。


他說,這個議題方向錯誤,重點不應該擺在減少石油,而是要轉向消耗方面。

澳洲礦產出口所得增加 澳媒:中國經濟報復失敗

 

雖然澳洲礦產出口中國受阻;但據澳洲政府公布預測報告指出,礦產資源及能源產業出口所得預料將會上升。澳媒並指中國以經濟手段報復澳洲做法已經失敗。

澳洲聯邦政府工業部(Department of Industry)屬下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Office of the Chief Economist)昨天(20日)發布最新一期「資源及能源季刊」(Resources and Energy Quarterly)指出,澳洲礦產資源及能源產業於2021年(7月)至2022年(6月底)出口所得,預料將會高達澳幣3790億元(約新台灣7兆5000億元);較2020至2021年度的澳幣3100億元增加22%。

澳洲新聞網站news.com.au昨天(20日)報導指出,澳洲工業部預測數據顯示,澳洲礦產資源及能源產業的表現,並未因為中國抵制澳洲礦產而受到衝擊。

澳洲自從2019年4月向國際社會倡議調查COVID-19疫情起源後,隨即惹怒中國;隨後包括鐵礦砂和煤等多項澳洲產品出口中國受阻。

news.com.au提到,中國於2020年11月禁止進口澳洲煤,一度造成澳洲經濟損失高達澳幣10億元。但在1年後,澳洲煤的出口表現已經反彈。

「資源及能源季刊」指出,隨著中國需求增加,導致今年10月燃料煤(thermal coal)價格飆漲;預料2021至2022年度澳洲燃料煤出口所得,將會被推高至澳幣350億元;較2020至2021年度的澳幣160億元增加超過1倍。

而澳洲冶金煤(metallurgical coal)2021至2022年度出口所得,亦將會被推高至澳幣500億元;較2020至2021年度的澳幣230億元增加超過1倍。

news.com.au指出,澳洲工業部公布的數據反映出中國報復澳洲的經濟抵制措施已經失敗;形同是讓「中國尷尬地被打臉」(an embarrassing slap in China’sface)。

澳洲礦業暨資源部長皮特(Keith Pitt)向news.com.au指出,澳洲礦產資源及能源產業2020至2021年度的出口所得,已打破當時的紀錄;預料2021至2022年,有關紀錄將會被再次刷新。

皮特表示,在澳洲礦產資源及能源產業當中,以煤的表現最為搶眼;澳洲煤憑著其高品質,得以在包括印度等亞洲各國開拓市場;再加上近期各類煤價飆漲,澳洲煤業者遂紛紛受惠。

雪梨智庫羅伊國際政策研究院(Lowy Institute)研究員蔡源(Peter Cai)相信,中國由於拒絕直接向澳洲購買煤,只好以更為高昂的價格向第三國購買澳洲煤。

澳洲正式建國短短一百多年 能成為「前段班」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二花小姐2021年12月22日 

COVID-19 疫情牽扯出來的中澳貿易拉鋸戰害得活跳跳的澳洲龍蝦無辜滯留中國海關,新聞畫面不斷放送一池池吐著泡泡抓起來比一歲小兒還大的龍蝦,高來高去的貿易市井小民感受不深,但這下酒菜的畫面可就太親民了!一夕間,大家都在討論澳洲總理如何不顧農產品和紅酒被課天價關稅,硬氣地來個玉碎瓦破:「不給進就不給進,龍蝦子民們忍住,等我也來掐住他的煤礦鐵砂!」

很多人說:「澳洲白人的祖先都是英國重犯流放過去的,骨子裡本來就是不好惹的基因。」澳洲人真的都是罪犯的後代嗎?

若被問到這題,很多澳洲人確實可能笑著回答:「是啊,算是吧!」

這種似乎不是很光彩的過去,澳洲人既不避諱也不介意。澳洲孩子在學校都會做家族樹,回家挖掘家族史,家人也很樂意讓孩子把故事帶到課堂上和其他同學分享。第一次聽到孩子理所當然說出「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是在英國犯了罪的小偷,被流放到澳洲來」時,我雖然大略知曉「澳洲人的祖先是罪犯」這事,仍對此番驕傲陳述相當驚訝,如此昭告天下,爺爺的爺爺的爺爺會高興嗎?

澳洲這國家的歷史固然很短,這塊土地的故事卻很長。

澳洲歷史可能可以從庫克船長(Captain Cook)來到澳洲說起,但澳洲不能說是庫克船長發現的新大陸,因為在他以前很多人都來過。

澳洲的歷史錯綜複雜,大家比較熟悉的無疑是歐洲拓荒者來插旗與英國流放罪犯這一段,但其實再往前溯源,澳洲原住民早在六萬五千年前就從非洲抵達澳洲,也有考古學家認為早在十二萬年前就有史前人類在澳洲生活,很可能是經由跳島遷徙,從東南亞和非洲一路向南,最後落腳澳洲。

根據基因分析,澳洲某些原住民的基因和新幾內亞與東印度原住民的基因多處相似,某些族群的基因甚至和臺灣原住民高度相似。這些來自四面八方歷時久遠的遠古遷徙,造就了澳洲原住民種族、聚落、語言、風俗等的分散性與高度差異。

澳洲原住民的種族繁多,光語言就上百種,某部分也解釋了當歐洲拓荒者來到澳洲時,原住民之間無法串聯合作共同抵禦的原因。澳洲原住民的歷史盤根錯節,至今仍是一幀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原住民專家致力還原的巨大拼圖。

來到這塊土地的歐洲拓荒者前前後後有好幾波,但正式宣稱「這是我家後花園」的是當年熱中於開發殖民地的英國。所謂日不落帝國,就是因為英國在南半球也有國土接續北半球落下的陽光,收編這塊南方大地讓大英帝國的旗幟在女王酣睡時仍在南極風中飄揚,也只是剛好而已。

當時的澳洲除了有很多長相稀奇古怪的動物外,真正是狗不拉屎,因為澳洲根本沒有「狗」,就連現在常聽到的澳洲丁格犬(dingo)都是外來種,而且牠明明就和狼比較接近卻硬被叫成犬,後來還被歐洲人帶來的狗欺負,實在無奈。

(延伸閱讀:你知道什麼是「brolly」和「sanga」嗎?澳洲人的英語連英國人都聽不懂)

不意外,如此不毛之地,用來流放犯人再適合不過。流放犯人自古中西方都很流行,大概是主事者不想背負殺生的罪名,乾脆把人丟到掛掉機率很高的蠻荒去,反正我仁至義盡,你自己活不下來可不關我的事。

當年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時期,社會貧富差距大,被機器大量取代因而失業、為了填飽肚子不得已偷竊或搶劫的人盈千累萬,罪不至死,英國監獄卻已關不下更多。本來有個很好用的遠洋監獄叫美國,但自從他們翅膀長硬獨立後就拒絕再接收英國犯人,這下好,那就送去澳洲吧。

那時候的澳洲其實還有其他歐洲拓荒者虎視眈眈,把犯人送過去不但能解決監獄人滿為患的問題,還可收拿盆栽占車位之效,順便有免費勞工開墾殖民地以提升英國經濟力,一舉數得。

當年的犯人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重犯,犯的很可能是餓到受不了偷一條麵包或冷到不行偷一雙靴子這類小罪,而且很多都是年僅十幾歲的年輕孩子。

這些人在澳洲主要從事開墾這類勞動工作,服刑期滿後可選擇自費返回英國或留下,回英國畢竟花費和風險皆高,再說在澳洲待了這麼久,英國現在也不知道變怎樣,大部分人最終都選擇了留下。英國政府也算照顧自己的人民,把部分從原住民手中騙搶來的物資和土地分配給這些犯人,他們也就成了傳說中的「澳洲人罪犯祖先」。

但話說回來,要說「澳洲人都是罪犯後代」也不全對,翻開澳洲歷史就知道,澳洲人種從古至今一直很多元,祖先群當然也很熱鬧。根據統計,現在的澳洲人口中只有二十%是流放罪犯的後代,其他人的祖先可能是因為航海時代漂流來此的歐洲人,或是跟隨淘金潮大量湧入的歐洲、東南亞和華人移民,當然,還有澳洲原住民。

不得不承認,澳洲今日的穩定和進步有很大部分是犧牲原住民的土地、生存、權力與利益換來的。當年為了打壓原住民,澳洲政府訂定過很多不平等的法律和政策,有段時期甚至強行把原住民的孩子從父母身邊、部落之中連根拔起,配送給白人家庭,想藉此洗白原住民種族,這些孩子則稱為「被偷走的世代」(stolen generation)。

桃園市定古蹟新屋范姜老屋活化 變身學習場域

 2021/12/23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古厝活化再生!桃園市新屋區市定古蹟范姜古厝(范姜老屋)迄今一百一十年歷史,左橫屋群經活化修復,廿四日揭牌啟用,規劃客家八音、客家文化、親子共學等學習場域,讓古蹟洋溢生命力。

范姜一氏於清治時代乾隆年間來台灣拓墾,其中一房落腳桃園新屋,辛勤耕墾之下累積田產處處而富甲一方,范姜老屋是由一座四合院及四座三合院所形成的紅磚古厝群,建物雕梁畫棟,屋脊上的燕尾、馬背,形制考究,令人遙想昔日風華。

市府文化局文化設施科長沈建忠表示,范姜老屋的左橫屋為三連棟式建物、占地一百七十三坪,范姜族人原當倉庫使用,但年久失修,有白蟻蛀蝕、牆體殘缺、屋瓦破損等問題,市府二○一四年向行政院客家委員會申請補助四百廿萬元修繕,二○一七年完工。

「閒置可惜,不如活化讓民眾親近。」范姜宗親會理事長范姜群會說,左橫屋修繕完成後,部分空房做為新屋區樂齡學習中心的學堂,其餘廿多間經族人討論後,決定委由文化局活化,規劃「八音學堂、朗讀光陰、小藝廊、習藝教室、文化茶屋、生活書屋」六大區域,教授傳統客家八音基礎、在地文史導覽及多功能學習場域,開放在地社團、社區組織及居民租借使用,部分課程、租借須付費。

桃園三層地區陂圳系統 登錄文化景觀

 2021/12/24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早年桃園市大溪區三層地區在石門水庫完工前,受限台地、水系等先天條件,不利於耕作,歷經清治時代拓墾移民、日治時代到國民政府,接連開闢出龍過脈陂、白石陂、牛角湳陂、慈湖、頭寮大池(新福圳)等埤塘,形塑獨特的水文系統,經桃市文化資產審議通過,市府文化局將公告登錄「三層地區陂圳系統文化景觀」,讓荒田變良田的故事得以流傳。

山中水利系統 全國極少見

文化局文化資產科長董俊仁說,三層地區陂圳系統為全國極少見的山中水利系統,兼有人文歷史意涵及跨時代水利工法,見證當地農業、地方經濟的發展,因此登錄成為文化景觀,預計明年元月公告。

預計明年元月公告

文化局爬梳史料,桃市的陂塘和水圳、堂屋、聚落都有密切關係,清治道光八年間(公元一八二八年),林本源一族在大溪拓墾,當時三層地區一片荒蕪,林家僱工圍堰成埤,以耕牛踩踏、夯實土壤隙縫方法,利用地形落差,沿山腰峻坡建造出龍過脈陂、白石陂、牛角湳陂,滿足當時灌溉需求。

根據《大溪鎮志》,日治大正二年(公元一九一三年)全台洪水蔓延,大溪卻鬧旱災,歉收嚴重,日本殖民政府於一九一六年開鑿桃園大圳,串聯埤塘間的水路,同時將三層地區的所有埤塘加深,廣增水源。

開鑿隧道將溪水導入埤塘

今年八十歲、曾參與「新福圳建設計畫」的退休水利工程師陳文卿說,日本殖民政府在二戰期間計畫跨域引今復興區三民地區野溪水源,後因戰敗撤離台灣,這項計畫無疾而終,直到一九六四年,桃園農田水利會(已改制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為灌溉三層地區的稻田,展開新福圳建設計畫,在復興區三民溪及湳仔溝設置攔水壩,貫穿山脈開鑿隧道,將溪水導入埤塘,同時興築新福圳,從此溜池成為「頭寮大池」,也稱「頭寮大埤」。

龍潭 「低揚二號池」 示範智慧灌溉

 2021/12/26 記者謝武雄/專題報導



一九七○年代,桃園市龍潭區、大溪區高低揚灌區農民拒繳水租,被石門農田水利會從灌區剔除而淪供灌孤兒,須自行覓水灌溉農田作物,現在市府水務局推動智慧灌溉系統,為非灌區農田用水找出一條生路,計畫總經費五千六百萬元,農水署允補助四千六百萬元、市府自籌一千萬元,以高低揚灌區內「低揚二號池」示範改善。

農水署補助四千六百萬 市府自籌一千萬

當初高低揚灌區要用抽水馬達將低處水源抽到高層灌區,農民除負擔水租,還得分擔抽水站電費,氣得發起拒繳水租運動,被水利會排除在灌區供水範圍外,之後政府編列預算幫忙農民支付水租,他們盼恢復灌區身分,卻不得其門而入。

如今全國各農田水利會改制農田水利署轄下的各管理處,高低揚農民們期待農水署石門管理處將其納入灌區,但農水署考量全國灌區及非灌區農田各卅八萬公頃,非灌區農田數量甚鉅而無法同意。

池圳採不透水材質 減少灌溉水流失

水務局長劉振宇也在台灣大學任教,曾研究智慧灌溉方式有所成果,用電腦系統精準控制土壤特性、不同作物供水需求,加上溫度、溼度等環境因素,達到精準放水、不浪費的目的,選定低揚二號池作為示範區,將池子浚深、修繕灌溉明渠,池圳採用不透水材質減少灌溉水流失。

工程設計中 預計明年初招標發包

低揚二號池位於龍潭區佳安里,供灌範圍為大溪區瑞源里石園路附近,近年當地部分水路變更為排水溝渠,農民仍有灌溉用水需求,水務局會將○‧九公頃低揚二號池浚深一‧八公尺,使蓄水量約一萬二千五百噸,可灌溉面積約廿公頃,另改善既有灌溉渠道約九百公尺,中斷者會新建灌溉溝銜接,工程細部設計中,預計明年初招標發包。

農業局建議農民在水務局改善水源環境後,精選低耗水、高經濟作物如茶葉、牧草及大豆等,該局正尋找瑞源里內願意配合轉作農地作為示範區;議員徐玉樹認為,高低揚灌區去年碰到旱災,茶樹生長受到很大影響,政府應協助農民開發更多的水源;議員陳治文說,瑞源里石園路附近向來是灌溉水源缺乏之處,樂見市府推動智慧灌溉,為農民另覓生路,希望能擴大到整個高低揚灌區。

數萬人群聚沒戴口罩!阿富汗嚴重乾旱 信眾緊靠祈求下雨

 2021/12/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阿富汗飽受嚴峻乾旱危機,南部第2大城坎達哈(Kandahar)昨(25)日舉行祈雨儀式,吸引當地數萬人前往參與,眾人虔誠地跪地祈求上天降雨卻沒有配戴口罩,旁邊還有阿富汗神學士(塔利班,Taliban)持槍維持現場秩序。

綜合外媒報導,阿富汗正面臨數十年以來,最為嚴重的乾旱與糧食短缺情況,對此城市坎達哈於25日舉辦一場祈雨模式,讓民眾可以共同祈求上蒼降雨。

坎達哈資訊與文化部門負責人哈菲茲賽杜拉(Hafiz Saidullah )表示,周圍城鎮或村莊民眾,聽聞消席都特意前來參與這場祈雨活動,參與民眾達數萬人。

從公開影片可見,數萬人一起虔誠地跪拜並向上天祈雨,但現場竟無任何一人有佩戴口罩,也無社交距離,位子相當靠近,前方站有數名黑色蒙面的阿富汗神學士,持槍以維持現場秩序。

據悉,該國冬天主要依靠降雨或下雪取得水源,但現在高達80%以上地區長期面臨嚴峻乾旱。對此聯合國警告,阿富汗因乾旱、武漢肺炎(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武裝衝突以及經濟危機等因素,今年冬天可能有50%以上的人口將面臨饑荒。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南非黑人大主教屠圖逝世享壽90歲

 2021/12/26 

〔即時新聞/綜合報導〕南非政府今(26日)透露,反種族隔離大將、1984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南非大主教屠圖(Desmond Tutu)逝世,享壽90歲。

據《路透》報導,南非知名種族和性別平權運動者,致力廢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也是南非首位黑人大主教屠圖今逝世,屠圖家族聲明稿指出,「他今天早上以90歲高齡在開普敦的一所護理中心平靜地去世了」,不過聲明中並未透露死因。

南非總統拉瑪佛沙(Cyril Ramaphosa)說:「屠圖大主教辭世,是我國慟別留予我們自由南非的一代傑出南非人的又一篇章;他為我們留下一個解放的南非。」

屠圖晚年罹患攝護腺癌,時常進出醫院治療,他投書《華盛頓郵報》,希望能夠有選擇安樂死的權利,屠圖大主教表示,他不希望不惜一切的活著,「希望能夠給予我同情,並允許我用我的方式選擇人生下一段旅程」。

與西方緊張升高 俄羅斯輸西歐天然氣連6天反向

 2021/12/26 



〔中央社〕根據德國輸送管線業者Gascade的數據,俄羅斯天然氣輸送到西歐的亞瑪-歐洲(Yamal-Europe)輸氣管,今天連續第6天反向輸送天然氣回波蘭。

數據顯示,在德國和波蘭邊界馬爾諾(Mallnow)的計量點,天然氣今天以每小時近120萬千瓦/時的數量往東輸送進入波蘭,這樣的水準預計將持續一天。

Gascade是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和石油天然氣公司Wintershall DEA合資企業WIGA旗下的公司。Wintershall DEA則是德國化學巨擘巴斯夫(BASF)和俄羅斯業者LetterOne的合資企業。

俄羅斯本週表示,這次的天然氣反向輸送並非出於政治動機,但時間點適逢莫斯科與西方國家因烏克蘭關係緊張升高之際,已造成天然氣價格攀抵歷史高點。

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23日表示,德國將俄羅斯天然氣轉賣波蘭和烏克蘭,而未紓解過熱的市場,同時將俄羅斯天然氣反向輸送和天然氣價格飆升,歸咎於德國的天然氣進口商。

斯洛伐克天然氣管線業者Eustream今天的數據顯示,俄羅斯天然氣從烏克蘭透過大卡普沙尼(Velke Kapusany)邊界點輸送到斯洛伐克的天然氣數量為73萬9826百萬瓦/時,略低於昨天的74萬7031百萬瓦/時,也低於近幾周的水準。1101226

「梅」呆了!桃園角板山、石門水庫 賞梅正是時候!

 2021/12/26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天氣冷颼颼,踏雪尋「梅」正是時候!每年12月下旬到隔年1月是桃園市復興區角板山梅花盛開季節,隨著冷氣團南下角板山梅園的梅花已盛開約7、8成,預計元旦假期間梅花將全開,桃園市政府風景區管理處提早於元旦連假辦理「角板山梅花季」活動,規劃梅園古典樂器表演、草地遊戲、市集、揮毫與茶席,提供民眾元旦假期上山賞梅、品茶、聽音樂,享受冬日美景。

風景區管理處長廖育儀表示,角板山行館梅園面積約2公頃,種植296棵梅樹,園內梅花約於1961年栽種,近幾年在風管處細心派員修枝、施肥及鬆土等管理照料下,成為北台灣知名賞梅勝地,近日隨著氣溫降低,雪白梅花陸續綻放彷若降雪更散發陣陣清香,賞花期預計可持續到明年1月上旬,歡迎民眾把握時間到角板山賞梅。

風管處建議,假日期間欲搭乘大眾運輸前往角板山行館參加梅花季活動民眾,桃園區民眾可至桃園客運桃園總站搭乘502台灣好行小烏來線、506東眼山線至角板山行館;大溪區民眾可至大溪客運總站搭乘5106、5106A、5104、5104A、5109、5093、5105、5094至角板山行館;自行開車上山的民眾,可停放在復興區公所提供的仁愛及上台地等二處收費停車場。

另外,海拔略低的石門水庫園區種植約300棵梅樹也不遑多讓,目前花開約5成,預估元旦連假的花況最美,加上石門水庫接近滿水位的湖光山色、變化萬千的美景,同樣是不能錯過的賞梅景點。此刻還有少數秋葉楓紅的景緻,交錯著宛如白雪的梅花,別有一番詩情畫意。

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副局長郭耀程建議前往石門水庫賞梅的遊客,除可從水庫壩頂遠眺梅花林,是限定版美景,從溪洲公園、中線及高線附近的步道觀賞盛開的梅花,漫步在梅花朵朵開的步道之間,清新的空氣蘊含著清雅的梅花香,美不勝收。

大噴發!疫情衝擊塞港缺櫃 桃機貨運量持續成長

2021年12月8日

受到供應斷鏈、海運船塞港、貨缺櫃等因素,帶動航空貨運需求增加,桃機每週客機、客機載貨、貨機共計2300班,以消化貨物等需求,同時,全年總貨量上看280萬公噸,超越去年、前年貨量,2年來成長達28%。預估進、出口持續暢旺至明年第一季。(李明朝報導)

航空貨運進出口熱絡,桃機公司統計今年到10月底,貨量已經達到232.2萬公噸,有機會全年上看280萬噸,機場公司物業開發處處長陳慶隆表示,去年貨量234萬噸;前年則是218萬噸,兩年來桃機貨量不斷成長,共計達到28%。

疫情之下,全球製造業供應斷鏈及海運船塞港、貨缺櫃等因素,轉而帶動航空貨運需求熱絡,陳慶隆處長表示,桃園機場航空貨運量成長率從2020年7月起,連續15個月呈現2位數成長,今年10月進入穩定成長高原期,每月處理貨量達24萬噸,再加上年底耶誕假期至農曆新年,本來就是年度消費旺季,加上3C電子產品出貨刺激需求等因素拉升,進出口持續暢旺至明年第一季。

機場公司表示,有關機坪調度方面,桃園機場現有37個客運停機位,每週可消化1,900班客機與客機載貨航班,高於目前每週1,600班需求。此外20座貨運停機位每週可消化近900班貨機,也大於現有每週700班貨機需求,足以因應旺季貨物運輸需求調度;未來若客運載貨航班數量持續成長,機場公司將彈性調度停機位因應。

馬士基估農曆年節 塞港、缺櫃仍持續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全球最大貨櫃航運集團馬士基(Maersk)預期,明年第1季由於船期延誤,塞港問題持續,農曆新年期間的運載量恐怕會相當吃緊。

綜合媒體報導,馬士基表示今年底,航運需求依舊強勁,且農曆新年前的貨物量預料將大增,40呎貨櫃可能會供不應求,衝擊運載量,港口也可能在假期前出現貨櫃高峰,屆時全球將繼續面臨塞港問題。

馬士基指出,目前美國西岸港口等待進港的貨船數量是平常時期的3倍,預估北美港口塞港困境在短期內不太可能改善,至於中國、歐洲港口港口壅塞情況目前則稍稍舒緩。不過中、港、澳及台灣等地,在農曆年前有可能會出現貨櫃短缺的情形。


美國西岸缺櫃塞港 耶誕購物季業者頭大

王蕙文/編譯 發布時間:

創立於美國麻州的手機遊戲控制器製造商T2M,在彭布羅克與台北都設有研發設計中心,在這個全球化時代,他們也和多數的製造商一樣,在東南亞不同的工廠生產零件,最後再全部運送到廣東東莞北部的工廠進行最後的組裝、包裝,成品全部集中送到香港,再出口到美國。

但這一年來,太平洋兩岸前所未見的缺櫃塞港窘況,讓T2M執行長叫苦連天。

T2M執行長湯雷表示,「根本沒有貨櫃,就算你有貨櫃了,又找不到司機。你找到司機了,又沒辦法安排時間出貨。所以物流的狀況是我們從未經歷過的。」T2M中國廠資深結構工程師方小姐說,「真正到最嚴重的時候是今年,也又是2021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提了三次櫃都提不到,他有船有艙的,但是你沒有貨櫃去裝我們的貨。」

疫情後,美國消費市場強勁復甦,全國第一大港西岸的洛杉磯,九月份出現建港114年來最多的貨運量,全年業務量和2020年相比,增加了將近25%。

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將近五千億美元的商品,現在一個貨櫃的運費來到破紀錄的兩萬多美元。

T2M執行長湯雷說,「我記得去年此時非常生氣,一個40英尺的貨櫃被開價3500美元,如今如果他們向你開價兩萬美元,你會問我要簽在哪裡,去哪付錢,這真是瘋了!在中國生產所省下來的成本,正在被從中國運回的花費所吞噬,因此當然我們正在找更有效率的方法,把貨帶回美國來。」

年底的耶誕佳節又是一整年當中最重要的銷售旺季,如何克服缺櫃塞港的惡夢,成了一大挑戰。

熱門的豆豆娃填充玩具製造商,就大手筆的包下了150多架貨機,從十月開始以空運的方式直接把貨,從深圳、廣州、上海、香港運到美國芝加哥郊區的倉儲中心。一架貨機的花費最高達150萬到200萬美元,但豆豆娃總公司表示,不會把這筆額外的開銷加在消費者的身上。

進口貨進不來,同樣的出口商品也出不去。貨運業者為了趕時間,洛杉磯港以外的路線全部取消,仰賴奧克蘭港、西雅圖港、塔科馬港出口的果農、核桃農就面臨無法出貨的慘況。

加州黃金河果園總裁巴頓表示,「客戶很生氣的說,『聽好!黃金河,我們喜歡你的品質,我們喜歡各位做事的方式,但我們在瑞典有超市連鎖要供應,我們只能去找其他的供應商,我們沒有喜歡他們的產品,但至少他們在歐洲市場有貨,我們拿得到貨。』就這樣,他們取消了我們的合約,他們再也沒有回頭,結果就是我們丟了一個客戶。」

白宮方面,今年六月成立了一個由農業部、商務部以及運輸部三位部長,統領的供應鏈崩潰專案小組,還促成了讓洛杉磯港全天候24小時營運的協議,徵招貨運公司及零售業者幫忙碼頭貨櫃的輸運。運輸部同時還提供加州港口一筆50億美元的貸款,進行現代化工程。

國會也在11月通過了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法案,將撥款數百億美元經費讓美國的港口、公路以及鐵路升級。另一方面,美國政府還訂定了關鍵產品,像是半導體、先進電池與醫藥在地生產的目標,以減少對進口的依賴。但是緩不濟急,市場人士預估供應鏈危機,恐怕將一路延燒到2023年,甚至更久一段時間。

下半年水情好轉 桃園新竹二期稻作陸續收成

 

(中央社記者梁珮綺台北6日電)水利署北水局今天表示,桃園、新竹兩地二期稻作已陸續收成;而目前石門水庫蓄水率接近滿庫,寶山與寶山第二水庫蓄水率也超過85%,水情較歷年狀況好,不過,考量氣候變遷及降雨不確定性,北水局仍呼籲民眾珍惜水資源。

去年下半年起,台灣面臨百年大旱,北水局表示,今年桃竹地區一期稻作除了桃園第三灌區有供灌外,其餘均停灌休耕,直到今年下半年水情好轉,石門水庫、新竹頭前溪灌區合計3萬5000公頃二期稻作,從7月中旬起陸續整田插秧。

北水局指出,今年桃園、新竹兩地二期稻作稻田已陸續收成,部分新竹地區農田整田插秧較晚,收成較慢,但最慢也可在12月上旬收割完成。

北水局進一步表示,在政府各水利單位均謹慎管控水源、農民全力配合節水灌溉下,桃竹二期稻作順利完成供灌,水利圳路也開始年度歲休,準備面對明年春天的期作供灌。

根據水利署資料,目前石門水庫蓄水率接近滿庫,寶山與寶二水庫蓄水率在85%以上,較歷年水情好,不過,氣象局預報資料顯示,今年冬季至明年春天之間恐有弱聖嬰現象。

北水局表示,考量氣候變遷及降雨不確定性,後續將密切監控水情及做好穩定供水的工作,由於目前已進入枯水期,呼籲民眾把節水當生活常態,好好珍惜每一滴水資源。(編輯:楊凱翔)1101206

不再受石門水庫水位下降所苦 薑母島陸路啟用

 2021/11/05 

〔記者許倬勛/桃園報導〕每逢旱期石門水庫水位下降,位於水庫集水區的薑母島因淤泥堆積、水位不足,船舶難以通行,為此市府動用災害準備金,在島上山坡地闢建聯外陸路,現已完工啟用,方便島民通行。

薑母島有10多名住戶,過往對外交通全靠船舶接送,今年上半年逢久旱,石門水庫水位一度下探至219公尺(滿水位245公尺),薑母島碼頭露出大片淤泥,無法停靠大型船隻,就連小船都難以接近,島民坐困愁城,疾呼市府協助。

立委趙正宇、市議員陳治文協調市府體育局四月時以簡易碼頭解燃眉之急,市府評估確有聯外需求,動用災害準備金9百萬元闢路,順利於9月完工、近期完成驗收。

原住民族行政局設施營造科長曾貴昱表示,聯外道路全長1公里、寬約4至6公尺,民眾可駕車從此通往復興區三民里方向,再銜接至北橫(台7線),大幅改善水路無法通行的窘境。

曾貴昱說,新闢道路主要是方便島民出入住家,不建議觀光客從此進出,因道路狹窄、蜿蜒,會車較不便,也擔心有停車空間不足的問題,未來擬協調養工處施作護坡、護欄,進一步提升安全性。

旱災影響 雲林地層下陷面積增近5倍

 

雲林縣 / 吳烈安 楊宗穎 吳建宏 報導

今年上半年,台灣遇到嚴重旱災,不但影響到民眾生活,水利署也發現,今年雲林地層下陷的面積,比去年增加了將近5倍,推測可能是因為旱災,民眾抽取地下水次數增加,導致下陷面積擴大,雖然在9月後,因為降雨情況恢復正常,下陷面積有縮小,但水利署還是和縣府召開會議,鼓勵高鐵沿線農民,能從水稻轉成種植高粱,避免用水過度,導致地層下陷影響到高鐵通車安全。

雲林高鐵沿線,原本的水稻田,有一部分變成比較不要用太多水的高粱,因為今年雲林地層下陷的情況實在太嚴重,雲林縣水利處長許宏博說:「5月的時候整個的下陷面積,大幅的一個增加,從去年的100平方公里,增加到500平方公里。」來看地層下陷的面積比較圖,109年地層下陷的地點,是在土庫鄉元長鄉附近,但110年擴大到褒忠北港水林,甚至是東勢鄉。

水利署研判,因為今年上半年碰到旱災,地下水本來就偏低,加上農民抽取地下水的次數增加,才會使得面積擴大,雲林縣水利處長許宏博說:「適逢就是百年的大旱,地層下陷的一個情形,比較嚴重,主要是因為在汛期的水,來不及補注。」雖然在9月後,下陷的面積縮小到400平方公里,但整體來說,不論是範圍和面積,還是比去年嚴重,因此和縣府水利署討論後,媒合高鐵農民改種高粱,減少灌溉用水,避免下陷影響到通車安全,還有引流河水或人工湖,讓地下水回升。

以前沒人要,現在搶著用!百年大旱水資源珍貴,中油亞東石化等搶用再生水

 文 / 中央社    攝影 / 池孟諭2021-11-27

台灣投資動能暢旺,連帶用水需求增加,水利署透露,歷經百年大旱,廠商均意識穩定水源重要性,中油、亞東石化等共計申請12件再生水用水計畫,核定總需求量為每日25萬噸,水利署官員笑稱,過去沒人要的再生水,如今是搶著用。

水利署近期核定12件再生水用水計畫,其中,因應台積電用地,新竹科學園區管理局提出寶山二期擴建,當時環評承諾將分階段達成100%再生水。

經過百年大旱洗禮,加上ESG概念、RE100倡議越趨嚴格,企業開始意識到節水重要性,再生水不再像過去「沒人要」;水利署指出,除中鋼之外,中油、中龍等大廠也紛紛加入再生水行列,未來這些廠商使用再生水比例將占整體用水量近2成。

極端氣候肆虐,今年上半年全台主要水庫水位探低,新竹以南水庫多跌破1成,水情嚴峻衝擊產業,氣候風險成為企業不得不面對的課題,用水計畫的擬定將更加謹慎。

水利署副署長王藝峰告訴中央社記者,以往用水計畫書審查屬於行政作業,較為被動、沒有強制力,為因應氣候變遷,於106年6月修法訂定用水計畫審核管理辦法,「等於轉被動為主動」,除可透過每年查核用水作業,督促開發單位落實相關節水措施外,也會在審核過程中,依個案用水情況,要求規劃使用一定比例再生水。

截至今年11月23日止,已核定用水計畫共217案,終期計畫用水量合計約每日385萬噸。王藝峰說,雖然審查不溯既往,但若工廠未來因擴廠需求產生用水變動,都需重新審核。

王藝峰指出,近幾年適逢台商返台投資、以及護國神山台積電大量生產,推升用水需求;儘管用水計畫審核是政府強制作為,事實上,在ESG、RE100倡議越趨嚴格之下,加上經過百年大旱,許多廠商都已意識到節水的重要性,「都主動來做」。

根據水利署資料,目前使用中、或預計使用再生水的用水計畫共12案,總終期計畫用水量每日133萬噸;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再生水預計使用量每日25萬噸,約占整體用水量18.8%、近2成。

這12案包括亞東石化(觀音工業區)、竹科寶山擴建二期、南科台南園區、南科橋頭園區、高雄和發產業園區、中龍鋼鐵(台中商港)、中鋼(臨海工業區)、大園智慧科技園區、林園工業區、楠梓科技產業園區、大里夏田產業園區、中油桃園煉油廠。

王藝峰解釋,南科、竹科等園區內廠商共用同一個供水系統,因此會由園區方盤點招商家數、各廠商預估用水量後,提報用水計畫;中鋼、中龍、中油桃園煉油廠等獨立大廠,則要個別提出。

以往再生水多為客製化需求,先談好用水端需求後,再發展再生水,只有少數廠商自建再生水廠;不過,百年大旱之後,已不可同日語。王藝峰說,「現在都不擔心沒有人要用,而且在搶」,多處預計興建的再生水廠早有廠商預訂用水。

行政院自102年起陸續核定11座再生水廠,預計118年每日供水量達28.9萬噸。王藝峰表示,目前僅有高雄鳳山溪再生水廠完工,每日供應中鋼4.5萬噸再生水;台南永康再生水廠則已於今年8月試產水每日0.8萬噸,提供南科園區次級用水使用,未來臨海、安平、福田、仁德等再生水廠也會陸續興建完成。

談及再生水廠興建挑戰,他說,「現在最大問題是能否蒐集到廢水」,目前營建署正加速建置污水處理系統,包含污水下水道建設、接管、污水廠建置等;也就是說,當地下水道建設速度與再生水廠興建進度高度連結,另有經費、拆除後巷民意問題需一一克服。

智慧節水與水回收應用 看見水循環與永續

 2021-11-29

智慧節水與水回收應用 看見水循環與永續
圖 / 貨櫃水耕系統種植情形。
分享Line分享分享複製連結

臺灣近幾年因為颱風量減少,造成雨水短缺、水庫蓄水不足,2021年臺灣旱災缺水危機更造成許多地區必須透過減壓供水、限水、停耕、歇業等情況。「百年大旱」也嚴重影響到工業與民生用水極為大量的桃園。

因應缺水危機,桃園市從調度、節水、備援三大策略著手,多元應用地下水、放流水、工地水、河川水與埤塘水五大水源。其中,放流水的循環利用,更是推動再生水生成的主要生力軍。

為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西元2030年以前,大幅增加各個產業的再生水使用效率,確保永續的淡水供應與回收,以解決水饑荒問題」,桃園市政府水務局積極以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作為穩定之新興水資源開發,桃園市境內有多座以生活污水為主要處理目標的水資源回收中心,經處理後之回收放流水均具可再利用之潛力,用於工業、生活雜用水、取代灌溉水質不佳的用水等多種用途均有助於提升水資源再利用價值,另於109年10月13日,鄭文燦市長與經濟部工業局、台灣中油公司及亞東石化公司簽訂再生水用水契約,在氣候變遷乾旱頻傳情境下,倘水資源回收中心放流水可充分運用於灌溉,將可作為一穩定之補充水源,供作乾旱時期之農作生產,可見其效益及後續推廣之價值。

為達成智慧灌溉與回收放流水有效利用之雙贏目標,桃園市政府水務局自108年起分別進行智慧節水與回收放流水利用之示範栽培驗證,藉以測試智慧環境監測與控制系統之適用性,逐步研發出智慧節水管理系統,並持續針對智慧多元省水技術進行評估,於既有的智慧節水技術基礎上,納入液體給肥技術及回收放流水應用於溫室旱作物及貨櫃水耕系統等,成為兼具「智慧」、「環保」、「節水」之示範計畫,帶動多元省水、智慧農業之實務應用與推廣,除了能幫助經濟部水利署降低石門水庫運轉壓力,更可使農委會減少因缺水而需施行之稻作停灌影響。

貨櫃水耕系統種植情形。圖/貨櫃水耕系統種植情形。

經110年應用大溪水資源回收中心回收放流水於稻作栽培,針對高用水量之稻作生產併行不同栽培及用水管理方式,實地驗證回收放流水操作與推廣,處理後的回收放流水水質大幅提升,僅氨氮略高於灌溉用水水質標準,但不影響水稻生產需求,其餘項目均符合標準。應用北區水資源回收中心回收放流水於溫室旱作物(香瓜、小黃瓜)與水耕蔬菜(紅橡木、福山萵苣、冰山綠火焰)栽培,生長情形與產量、品質皆正常,將農作物抽樣送檢大腸桿菌、大腸桿菌O157:H77、沙門氏桿菌、單核球增多性李斯特菌,亦皆符合衛福部頒布之生鮮即食蔬果規範。

溫室旱作物系統種植情形。圖/溫室旱作物系統種植情形。

以回收放流水實地應用於節水節肥灌溉系統,其相關成果可作為回收放流水再利用於農業生產輔助水源之最佳佐證,若以全桃園市蔬菜種植區6,200 ha為目標,每年初估約可節省1.79~3.46億噸水量,相當於0.89~1.71座石門水庫有效蓄水容量,透過不同產業用水方式及機制的調整,將水資源妥適利用,以達永續發展目標。

回收放流水於稻作栽培種植情形。圖/回收放流水於稻作栽培種植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