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尹俊傑 (中央社駐紐約記者)】
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大流行後,許多人生活出現天翻地覆的變化,世界經濟也面臨數十年難得一見的變局。通貨膨脹,一個原本漸漸被人淡忘的詞彙這一年多來占據新聞版面,多國貨幣政策從寬鬆走向緊縮,疫後時期經濟新局就此成形。
疫情下大撒幣救經濟 熱錢為患副作用來了
近幾個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扶搖直上,3月站上8.5%,創1981年12月以來新高。這是一整個世代的人未曾體驗的物價漲勢,如新型冠狀病毒傳播般又急又猛,也讓眾多經濟學家跌破眼鏡。
時間拉回到2020年3月,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為支撐因COVID-19疫情爆發而搖搖欲墜的經濟,緊急將基準利率砍到逼近零,重啟2008年金融海嘯過後藉購債壓低長期利率進而刺激經濟成長的計畫。超寬鬆貨幣政策配合聯邦政府撒錢,成功穩住經濟,但熱錢為患的副作用也逐漸顯現。
這段期間,股票、房地產等資產價格水漲船高,聯邦政府為促進消費,大方向民眾發放振興支票,不少人財富與儲蓄增加,選擇辭職跳槽或提早退休。民間需求隨疫情降溫而增加,卻碰上全球供應鏈遭遇瓶頸,供需失衡加上疫情催生「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40年來最具威脅的通膨怪獸隨之誕生,有別於2010年代通膨疲弱的景況。
2021年大半時間,聯準會官員堅稱通膨升溫只是「短暫」(transitory)現象,結果他們被不斷上升的通膨率重重「打臉」,政策立場不得不從鴿派轉向主張緊縮的鷹派,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就業市場吃緊、勞動成本竄升。
薪資大幅成長 刺激物價螺旋式上升
聯準會主席鮑爾(Jerome Powell)曾說,每季公布的僱傭成本指數(ECI)是他十分關注的經濟數據之一。這項數據不像每週初次申請失業給付、每月非農業就業人口增減那樣顯眼,直到通膨加劇促使聯準會「轉鷹」才格外受矚目。
這項指數源於美國勞工統計局調查逾7,000個公私部門雇主,統計包含工資、健康保險、退休金及其他福利在內的僱傭成本。在就業市場吃緊的背景下,雇主被迫以更優渥的待遇吸引或留住員工,以致僱傭成本指數迅速攀升。
2021年第三季,私人企業員工及州與地方政府公務員薪酬年增3.7%,漲幅高於前一季的2.8%,創2000年代初期以來新高。這項數據令鮑爾等聯準會高層驚覺事態嚴重,一改通膨升溫「短暫」說法,釋放政策緊縮的訊號。
這是因為他們深恐通膨預期心理一旦根深蒂固,更多員工將要求雇主加薪,企業為求利潤不得不將部分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進一步刺激物價上漲,形成薪資與物價螺旋式上升(wageprice spiral)現象。通膨居高不下勢必會侵蝕民眾購買力,家庭如看緊荷包、減少消費支出,倚重內需的經濟將頓失支柱,復甦無以為繼。
《華爾街日報》取得招聘網站ZipRecruiter的調查數據顯示,約64%轉職者表示目前待遇優於前一份工作。這些員工中,近半加薪11%以上,加薪50%以上的比例接近9%。
這波跳槽風潮可能持續下去。根據調查,正值就業黃金年紀的25至54歲受訪者中,約20%預期一年內會離職,另外26%員工只會待一至兩年。ZipRecruiter首席經濟學家波拉克(Julia Pollak)說,回顧過去,美國人平均一份工作會待四年。
轉職在美國逐漸擺脫新冠病毒陰影時帶動薪資大幅成長,另一不可忽視的背景是疫情爆發後勞動參與率降低。
勞方重掌喊價權 恐成通膨最大助因
經濟評議會(The Conference Board)首席經濟學家皮特森(Dana Peterson)指出,COVID-19大流行後,眾多民眾因照顧子女、投資賺錢、害怕染疫等原因而辭職,有些人選擇提早退休,其他人則可能因物價上漲而重返勞動市場。總而言之,勞動市場尚未回歸疫情爆發前樣貌。
她說,「大辭職潮」期間,低薪或染疫風險高的勞工想換福利與彈性更好的工作,想留下的員工向老闆要求加薪未果後選擇離職,兩股力量同時作用,勞方掌握過去20至30年失去的喊價權,促使薪資快速上升,進而刺激通膨。
美國經濟走出金融海嘯陰影多年期間,失業率極低,但薪資成長疲弱,部分經濟學家認為,這是因為多數員工不願換工作。如今情況丕變,勞工在市場吃緊時對就業前景深具信心。今年2月美國辭職率升至2.9%,遠高於2020年2月的2.3%,多數辭職且沒有退休的勞工已找到待遇更好的新工作。
《華爾街日報》4月調查的經濟學家中,近27%認為薪資成長是今年最大的通膨風險,比例高於2月爆發的俄烏戰爭及COVID-19造成的供應鏈亂局。
這對促進就業又要穩定物價的聯準會來說形成一大挑戰。美國失業率從疫情爆發後巔峰的14.8%一路降低,至今年3月降至3.6%,直逼2020年2月創半世紀來新低的3.5%,充分就業目標基本實現;年初以來,聯準會偏好參考、剔除食品與能源的核心個人消費支出(Core PCE)物價指數年增率超過5%,遠高於聯準會設定的通膨目標2%。
平抑物價還要充分就業 聯準會的大難題
為壓制通膨,聯準會3月中決議升息一碼(0.25個百分點),基準利率脫離COVID-19大流行後趨近零的水準。官員預測今年剩餘的決策會議都將升息,基準利率到年底將接近2%。
由於通膨未見降溫跡象,聯準會官員鷹派立場更為強硬,投資人跟著調整預期,認為聯準會將捨棄傳統上每次調整利率一碼的做法,加快貨幣政策緊縮腳步,以致美股4月大幅回檔,標準普爾500指數單月重挫8.8%,為2020年3月COVID-19危機引爆股災以來最慘紀錄。
果不其然,聯準會5月4日宣布升息兩碼,為22年來首見。此外,官員公布縮減9兆美元資產負債表規模的計畫,以比2017年至2019年更快的縮表速度減持COVID-19疫情期間收購的美國公債、房貸擔保證券(MBS)等資產。聯準會升息與縮表雙管齊下,許多投資人擔心經濟恐陷入衰退。
今年首季,美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折合年率萎縮1.4%,扭轉前一季擴張6.9%的優異表現。依傳統定義,經濟如連兩季萎縮便陷入技術性衰退。美國經濟上次衰退是2020年上半年,時值COVID-19疫情爆發以致經濟活動大規模停擺。
上季美國經濟萎縮主因是貿易逆差擴大,這與企業在供應鏈受阻時大舉進口囤貨關係密切。今年第一季,扮演經濟成長主力的消費支出折合年率成長2.7%,優於前一季表現;而企業大舉投資設備與研發,刺激企業支出激增9.2%。這兩項數據都是經濟萎縮標題下不可忽視的亮點。
換言之,民間消費尚未因物價飛漲而明顯降溫,企業也還沒有因勞動成本高漲而減碼投資。但在通膨率高於薪資漲幅、股債市陷入動盪、聯準會開啟升息循環拉高企業借貸成本的情況下,消費與企業支出勁道能維持多久,目前難以斷定。
經濟評議會經濟發展委員會主席莫瑞(Lori Esposito Murray)認為,聯準會官員已放棄通膨會自然緩解的看法,特別是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供應鏈持續混亂的衝擊源於外部,聯準會自知束手無策,只能盡所能處理通膨的內需面驅動因素。聯準會嘗試平抑物價之餘不會冒險讓經濟陷入衰退,危及充分就業目標。
莫瑞說,聯準會官員必須認清,通膨率短期內不會回到2%目標,「如果企圖這麼做,經濟肯定會陷入衰退」。 (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