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落腳馬國 浮羅山背

海外客家系列報導(中央社記者孫天美吉隆坡特稿)檳城州(Penang)由檳榔嶼(又稱檳島,英文名為Penang Island)和對岸的威斯利省(Province Wellesley)組成,總面積為1030平方公里。

浮羅山背區(Balik Pulau)則位於檳榔嶼的西南部,土地面積為1萬7345公頃。

檳城著名學者溫梓川曾於1978年出刊的「檳州客屬公會40周年紀念特刊」寫道,最早南來檳城的客家人,應是從浮羅山背登陸,後定居於此。

他指出,浮羅山背最早的公冢誌期為1856年,英國人直到1876年才登陸檳島東北部開埠,因此推斷客家人到浮羅山背定居時,浮羅山背仍未開闢。

檳州客屬公會署理主席謝詩堅認為,客家人南來時選擇在浮羅山背定居,而非到較繁華的市區,應為客家人的天性使然,因為客家人在中國時多居住山區,並以務農為生。

根據檳州客屬公會的資料紀載,目前浮羅山背的人口逾10萬人次;華人佔4萬人左右,客家人則佔華人人口的近半數。此地的客家人,以祖籍惠州為主,其他的祖籍則有海陸、陸豐、河婆、大埔等。

相較於檳島東北部主要以福建話為華人溝通媒介的喬治市區(Georgetown),浮羅山背的華人不分籍貫,幾乎都以客家話交談,這使得一個面積只有285平方公里的檳榔嶼,只要跨越一個山頭,就有兩種不同華人文化的面貌出現。

檳城州政府統計,全檳城的榴槤園面積為3749英畝;其中,浮羅山背的榴槤園就佔了約3000英畝,約有3000戶人家的果園,主要以種植榴槤為生。

「浮羅山背」的馬來文名字是Balik Pulau(中文發音為「峇烈卜佬」)。

不過,從馬來文的字面解釋,Balik是「回去」,Pulau為「島」,把字面意思串聯起來即為「回島」,和「浮羅山背」這個名字,似乎完全搭不上。

詢問浮羅山背文化工作者古添發後,方知此地馬來文的原名為「Sebalik」Pulau(中文發音為「瑟峇烈卜佬」),即中文的「島的另一面」的意思,後來不知何故,大家漸漸的就省略了「Se」這個發音。

儘管如此,從浮羅山背這個名字,是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客家人早期在這個地區的主導性。

除了「浮羅」是客家話Pulau的音譯之外,檳州客屬公會署理主席謝詩堅也指出,「山背」是客家話「山的後方」之意。

從繁華的檳島東北部喬治市區,望向位於西南部的浮羅山背,中間恰好就隔著一座山,這個客家人的社區,確實就在「山的後方」。

因此謝詩堅認為,早年此地若非由客家人主導,而是馬國華裔人口中佔最多的福建人,那麼浮羅山背的名字,現在則應該是福建話的浮羅「山尾」了。【取自中央社】2011/5/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