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陳琬喻
在土耳其有這麼一號人物,商店內隨處可見他的周邊商品,在社會中普遍擁有相當高的地位,幾乎所有提起他的人,都帶著讚賞、驕傲的語氣,這位風雲人物正是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者——凱末爾(Mustafa Kemal Atatürk)。
今年的11月10號,正是凱末爾逝世80周年。每年這一天的早上九點五分一到,土耳其民眾都會有默契地停下手邊工作,起立默哀一分鐘。紀念日當天所有的標語上都會寫著:
Mustafa Kemal Atatürk(1881-193∞)
表示在土耳其人們心中,凱末爾是一種永恆的存在。但凱末爾是如何成為土耳其人的「救國英雄」?在厄多安時代,對「國父」的紀念與記憶又是否有所變質?
凱末爾1881年在今希臘北方最大的城市——賽薩洛尼基(Selanik)——出生,家庭十分平凡,父親是當地的小軍官,後來辭去公務員的工作改做木材生意,母親則是家庭主婦。父親在他7歲時去世後,凱末爾在1893年時進入軍校。當時的凱末爾還不叫凱末爾,只有單名「Mustafa」,恰巧與學校的數學老師同名,因而給他另取了「Kemal」的名字,意為「完美」,這也成為凱末爾的中間名,也是中文譯名的來源(土耳其人一般尊稱他為阿塔圖克,或是「我的阿塔」)。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鄂圖曼土耳其受西方列強侵略,內憂外患不斷。軍校畢業後成為鄂圖曼帝國將領的凱末爾,1915年在最關鍵的加里波利戰役中,帶領勝算微乎其微的土耳其軍隊成功抵禦了強大的英法聯軍。戰役中凱末爾曾說:
我不是命令你們進攻,而是命令你們赴死。在我們死亡後,會有其他弟兄與指揮官接替我們的位置。
鏗鏘有力、視死如歸的談話,激起土軍的決心,日後也成為凱末爾的名言流傳至今。這場勝利守護了伊斯坦堡與博斯普魯斯海峽,不僅對鄂圖曼土耳其來說意義重大,更奠定了凱末爾在土耳其民眾心中「救國英雄」的地位。
但疲軟的鄂圖曼土耳其仍不敵協約國的侵略,凱末爾眼見帝國已無法重新站起,遂在1919年開始進行獨立戰爭,透過民族主義號召人民。1920年4月23號土耳其大國民議會(TBMM)成立,凱末爾的軍隊也成功收復了許多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土地。在1923年10月29號當天,凱末爾正式宣布土耳其共和國成立,並成為共和國的第一任總統。
凱末爾上任後,大刀闊斧地做了一連串為世人所知的「世俗化」改革。在制度方面,先是在1924年時廢除哈里發制度,建立政教分離的法律。並在1934年實施《姓氏法》,讓本沒有姓氏的土耳其人選擇自己的姓氏——也就是在此時,土耳其大國民議會給予凱末爾「Atatürk」(音為阿塔圖克)的姓氏,意思為土耳其人的祖先,也就是土耳其國父。
在教育方面,1928年時推動文字改革,以拉丁文字取代鄂圖曼文,簡化文字以提升識字率;在社會方面,1925年時推行帽服革命,讓土耳其男性拋棄鄂圖曼時期的費茲帽,鼓勵民眾穿起歐洲西化服飾。
女性權益方面,凱末爾在公開談話中不僅一次提到,女性與男性在能力上並無差異,並在1926年時修改民法,廢除一夫多妻制、設立最低結婚年齡以阻止童婚發生、取消父母可替兒女作主決定結婚的權利、保障女性享有與男性相同的繼承權與離婚權等等。隨後更在1934年保障女性的選舉與參政權,女性可以被推選為國會議員候選人。
當時凱末爾所做的改革,主要的目的是擺脫過去鄂圖曼帝國的影子,他希望創造一個西化、「進步」與平權的社會。但積勞成疾的凱末爾在1938年時,因為肝硬化在伊斯坦堡的多瑪怕切皇宮(Dolmabahçe Sarayı)去世。皇宮裡的時鐘至今都還停留在凱末爾離世的時間——上午九點五分——凱末爾的房間也成為現今觀光客必造訪的景點之一。
在土耳其國慶日(10月29號)或是凱末爾逝世紀念日時,土耳其民眾更是會人手一支國旗,湧入凱末爾陵寢表達支持與追念。今年的凱末爾逝世紀念日也與往年相同,在凱末爾陵寢及各學校單位都會舉行紀念活動,比如學生們會上台朗誦關於凱末爾的詩詞或是文章。
凱末爾曾說:「身為土耳其人,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他認為的「土耳其人」,指的是不分種族、宗教,所有生活在土耳其共和國上的人民。他透過民族主義、強大的軍事手腕、大膽的改革,讓土耳其從鄂圖曼後期的陰影中重新站起。
我身邊許多土耳其年輕人,不分男女都相當尊敬、甚至崇拜凱末爾,不少人會在出席重要場合時別上凱末爾字樣的胸針。家庭與學校也相當重視國父凱末爾的歷史教育,讓土耳其的孩子從小就對凱末爾有著敬重的情感。民間對於凱末爾會多國語言、文武雙全的「傳說」,讓他成為青少年的偶像。在老一輩土耳其人的眼裡,凱末爾更無疑是個偉人,許多公司辦公室或是商店裡都會擺放凱末爾的日曆、名言語錄或是畫像。
在土耳其,除了極端宗教保守主義者,似乎不論黨派立場,所有人都相當敬愛這位國父。甚至有土耳其朋友說過:「不喜歡國父的人,大概不是土耳其人吧。」凱末爾「本人」似乎擄獲了民心,那土耳其社會又是如何看待與他息息相關的「凱末爾主義」呢?
其實,凱末爾在世時並未提出任何意識形態或是思想主義,如今常聽到的「凱末爾主義」是在1930年代左右,由凱末爾的追隨者所整理提出的。當時的凱末爾主義又分為左派與右派,主要有三個原則,分別是土耳其國族主義、西化主義與科學主義。但不論左派或右派路線,都不被凱末爾本人所接納,凱末爾並不贊同在他人在他的土耳其經驗上強行塑造一種意識形態。
即使如此,凱末爾所建立的共和人民黨(CHP)仍在後來提出「官方版」的凱末爾主義,裡頭包含六大主義,分別是共和主義、國族主義、民粹主義、國家主義、革命主義以及世俗主義。由於凱末爾主義並沒有他本人的論述或著作做為理論基礎,導致凱末爾主義的定義含糊,讓之後的政府有機會自行用凱末爾主義的角度解讀凱末爾的言論,形成凱末爾替之背書的狀況。
像是土耳其的庫德族人,在獨立戰爭時給予凱末爾大力的支持,凱末爾文字等系列改革後,也相當程度被要求轉向認同「土耳其」國家,到後來的凱末爾主義,打壓了庫德族人,庫德族人的政治參與權利受到限制。直到1960年代後,庫德族人才獲得完整的參政權。這時候的庫德人也開始重新思考自我認同,造就了1978年庫德工人黨(PKK)的成立。現今的土耳其社會仍會有「庫德人為甚麼不喜歡凱末爾?」的討論出現,但多被一般土耳其人認為是有心人士的刻意分化。
共和人民黨在凱末爾逝世後打著凱末爾主義的旗幟,打擊了土耳其的保守派,他們頒布禁止頭巾出現在校園、軍隊以及政治場合的禁令,嚴重分化了民眾,甚至造成社會對立。也有人說,2002年厄多安所屬的正義發展黨(AKP)興起的動力,正是來自保守派長期被「凱末爾主義」大旗打壓之下的反撲力量。
那麼,保守派的代表——土耳其現任總統厄多安——又是如何看待凱末爾這位看似與之想法大相逕庭的人呢?
首先,厄多安與其他的土耳其人一樣,對這位國父抱持著尊敬的心。去年的凱末爾逝世周年紀念典禮上,厄多安在談話中表示,他對凱末爾的敬仰是無止盡的,但凱末爾與凱末爾主義之間差異相當大。同時也批評共和人民黨長久以來一直自詡為「凱末爾的繼承人」,消費凱末爾以求民眾支持,其實早在凱末爾逝世當天,凱末爾就與共和人民黨脫離關係了。在厄多安的眼裡,凱末爾主義只是共和人民黨用來爭取民心的手段而已,並不能百分之百代表凱末爾的思想。
厄多安對凱末爾的看法與對共和人民黨的批評正是土耳其保守派,甚至是中立民眾的想法。土耳其保守派對於宗教的想法與國父凱末爾並不是站在絕對的對立面,因為凱末爾並不是追求「去伊斯蘭化」而是追求「土耳其式」的伊斯蘭。
在共和建立初期,曾有一段時間實施宗教改革,將有伊斯蘭色彩的事物「土耳其化」,例如清真寺裡的宣禮員須以土耳其語來喚拜(但土耳其人民並沒有完全接受這項改革,在1950年代時仍改回以阿拉伯語喚拜)。凱末爾深知,伊斯蘭對土耳其的影響極深,不可能完全去除伊斯蘭的因子,只能將伊斯蘭在地化。但後來的政府,卻小看了保守派的力量。對土耳其保守派來說,打壓他們的一直都不是凱末爾,而是過度解釋凱末爾主義的共和人民黨。
土耳其的保守派並沒有因為凱末爾主義的出現而討厭國父,即使目前的土耳其社會已被各政黨、各意識形態分裂成許多不同陣營,但對於國父凱末爾本人,絕對是全民團結一致力挺,幾乎沒有是否過度神化凱末爾的質疑聲音出現。就如同許多土耳其國旗上都會一併畫上凱末爾的畫像一樣,對於土耳其人來說,「國父」凱末爾幾乎成為了整個國家的象徵,關係密不可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