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堅推介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

 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司馬庫斯,直到一九九五年才有對外道路的開通,不過他們現在卻已經有運用「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製作部落地圖的成功經驗。  


    這個「上帝的部落,泰雅的故鄉」,原本是原始的部落,如今在民宿發展和共同經營上,卻已經有階段性、不尋常的成功。他們採用「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的經驗,值得金門各社區虛心學習,好好繪製出金門的社區地圖。  

    由金門國家公園與師大環工所一起合辦的「95年環境教育活動及課程設計工作坊」,目前正在金管處進行(八月十七日、十八日、十九日)。活動的目的,是在培訓環教種子教師,提昇全民環境素養。  

    負責規劃的師大副教授蔡慧敏表示:環教工坊已經連續舉辦三年,第一年是以學校為主,推廣環境關懷,讓老師們能充分運用四周的資源。去年(第二屆)延伸到旅遊界,並發展出三種遊憩的環境教學模組,包括「襲產旅遊」、「鄉野旅遊」、「自然旅遊」。環教工坊是種子教師的訓練,學員可以把相關的心得,帶回去應用在自己的工作領域或生活環境中。  

    今年(第三屆)則進一步把環教工坊落實到社區參與、全民參與。蔡慧敏表示,每一個社區都有自己特色、文化和民俗植物等資源。這些紀錄,除了徒手整理之外,還可運用新的科技,透過電腦,例如利用參與式GIS(地理資訊系統),達到重複製作,重複累積的目的,並藉由觀察環境、愛護環境,追求更新、更好的發展。  

    有關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的介紹,是由國立新竹教育大學的學者丁志堅擔任講師(他當金門女婿已經兩年,當爸爸已經一年)。他以臺灣泰雅族部落司馬庫斯為範例,引領學員,藉由司馬庫斯的部落地圖,展開一場讓人讚嘆的人文之旅。  

    司馬庫斯位在新竹縣尖石鄉海拔一千五百公尺的高山上,直到一九七九年才開始有電力供應;一九九五年底才開通對外道路。在此之前,學生上學得走一天山路,一周只能回家一次。他們原本吃小米,住竹屋;因為氣溫低,還有專門的「烤火房」供家族聚集。  

    由於神木群的發現,使司馬庫斯成為觀光民宿的聖地,今日的部落已和昔日原始的部落大不相同。  

    在司馬庫斯的發展過程中,僅有的二十幾戶(一百幾十個人口),卻為了觀光收益,惡性競爭,導致民不聊生。後來,他們發展出共同生產、平均分享的「共產制度」。整個部落就是一個組織,設有八個部會。每個加入工作滿半年的當地會員,每個月可領一萬元零用錢(以人頭計算)。其餘如土地等,皆為共產|就學、結婚,都是整個部落的事。  

    由分散獨立走向共產制度的過程,歷時約數年;正好也是學界把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帶給司馬庫斯的時候。山胞們看不懂平面的等高線地圖,學者便利用3D立體圖,讓他們辨識環境,並讓他們用紙劃出心智地圖,再用GIS轉換成部落地圖。於是,千年以來的遷移路線、遷移的地點、傳統的領域分區,各種生活遺跡、文化紀錄,便透過漢字、泰雅族的語言、歌謠、室內葬的圖片、設捕獸器的攝影,儲存在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中。在系統中,有平面地圖,也有實體模型。例如,在部落地圖上的某一地點,可以經由點選,聽到用泰雅族話所說的故事:有一次,族人獵到的山豬過於巨大,只能用「滾」的方式移回家,從此當地的地名就叫做「滾」(泰雅族語:berlanen)。  

    丁志堅表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操作(製作)的步驟如下:事前準備會議|描繪心智地圖|PPGIS工作坊|田野探勘|檢正及確認|多媒體GIS資料庫。  

    其中,事前會議是為了決定部落地圖(社區地圖)所要呈現的主題。心智地圖要根據個人經驗,用徒手繪製,再套繪於地理資訊系統中的比例地圖。田野探勘是為了驗證心智地圖是否精確。  

    司馬庫斯有了自己的部落地圖後,可以透過討論,為他們的生活遺跡找出證據;另外還有一個終極目的,那就是可以用更多的證據,證明雪山山脈是他們的生活領域。當他們必須與國家公園或林務局進行某種談判時,因而顯得更有自信。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是一種可以多元呈現的空間地圖,內容要靠共同參與的方式去加以充實。參與是民主發展的趨勢,更多的參與則可顯示出更高的社會內聚。  

    司馬庫斯的民宿和部落地圖,已經獲得階段性的成功|雖然不能保證會持續成功;但這種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的應用,仍是推動社區發展應該掌握的科技。蔡慧敏認為,在金門應該比在司馬庫斯更好做。  

    在丁志堅及師大研究生的協助下,參加環教工坊的學員,昨日對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已有若干實作的經驗。  

    丁志堅(及臺大蔡博文)等學者認為:參與式地理資訊系統(PPGIS)可以提供團體討論的平台,並有助於對本身領土、歷史、文化的熟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