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科學箴言報》(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16日報導,印度政府為了要教育這群新的勞動人口,決定要在未來10年興建1千所大學、5萬所學院。在世界人口第3多的美國,所有的學院加起來,也才4千2百多所。
印度想要在這個世紀成為1個經濟強國,就必須要有更多的高等教育機構,並且現在就需要。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調查,印度大學生畢業後立即可以派上用場的比例還不到17%。因此,許多頂尖的印度公司往往還需要把新聘人員送到自己內部的學校進行數個月的職業訓練。
這點的確是與外界對印度學生的印象相去甚遠。以美國為例,醫學院和電機學院滿滿都是數學和生化課程表現優異,令其他學生難以望其項背的印度高材生。然而那些能進入美國大學的印度學生,通常是印度社會前百分之一的天之驕子,他們的父母親大多是醫生、資訊科學家等頂尖人士,可以供應孩子進入最好的私人學校,然後出國唸頂尖大學。
印度政府現在希望廣開高等教育之門,讓中產階級的年輕人也能進大學。現在全印度各地處處可見新學校。他們正在模仿美國的模式。美國各大學校院的校長和院長和印度官員與大學行政人員經常在新德里的五星級飯店聚會,討論夥伴關係、師資關懷和學生交流計畫。
然而印度也不會只是興建數千所美式校區,而會把這些新的學校和勞動力密切整合在一起。印度的雄心不只希望能強化自己在21世紀的競爭力,也希望能成為資訊時代教育體系的培養皿。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印度還有許多問題有待克服。大量興建高等教育機構,品質如何把關?印度令人驚奇的官僚體制又會怎樣調整自己面對高等學府的態度?這些都會決定印度是否能成功。【取自新頭殼】2012/1/1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