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但常被稱為「八堡圳」。
所謂「堡」,清治時期原稱之為「保」,乃當時的自治單位,用以輔助地方政務(州、縣、廳)。數個村落(稱為「庄」)為一堡。八保圳即因灌溉八保得名,包括: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堡。日治時期保、堡固一稱為「堡」,故八保圳改稱「八堡圳」迄今。
嘉南大圳,原稱官佃溪埤圳,為台灣在1920年代最重要水利工程之一,由台灣總督府工程師八田與一設計,工程包括當時東南亞第一大的烏山頭水庫。1917年(大正6年)八田技師向總督府提出「官佃溪埤圳計畫」,大圳興工於1920年(大正9年)9月,以灌溉區域涵蓋當時嘉義廳、臺南廳得名(今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縣市),首先先建造烏山頭水庫,之後開鑿水路溝通曾文溪和濁水溪兩大河流系統。1930年5月竣工,嘉南平原水田亦大幅增加30倍,而4年後稻獲量亦增加為
4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