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課 人口與都市
4-1 中國的人口與組成
1.人口數量龐大
說明
|
結果
|
|
原因
|
⑴清代中期以降:政治安定、外來糧食作物的引進,使糧產增加,促使人口大量成長。
⑵一九五○年代初期:醫療衛生改善,死亡率逐步下降,人口快速增加。
|
一九八○年代,人口已突破10億。
|
解決方法
|
實施嚴格的計畫生育政策,目前,出生率雖然以大幅降低,人口成長趨緩,但因人口總數已多,每年增加的人口數量仍然龐大。
|
2.人口的組成:影響該地的社會、經濟發展情況與國家競爭力的高低等。
類別
|
特色
|
說明
|
性別組成
|
男性多於女性。
|
受到中國傳統重男輕女觀念的影響,造成男女比例不均衡的人口結構。
|
年齡組成
|
⑴幼年人口比例逐漸下降。
⑵壯年人口比例大幅增加→中國勞動力供應源源不絕。
⑶老年人口比例逐步上升。
|
人口金字塔形狀由低金字塔型,轉變成彈頭型。
|
教育組成
|
⑴受教育的人口比例逐步增加。
⑵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國中以下。
|
教育是影響人口素質高低的關鍵之一,目前中國整體的教育程度仍然偏低。
|
⑴多元民族的組成因素:中國幅員廣闊,地形與氣候複雜,各地環境背景不同。
⑵以漢族人數最多;少數民族則以廣西一帶壯族的人口數最多。
⑶族群的分布
分布區域
|
分布原因
|
族群分布
|
東半部
|
地形平坦、氣候溼潤。
|
以農耕為主的漢族為主。
|
雲貴高原與
橫斷山脈一帶
|
地形崎嶇、交通不便。
|
中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地區,如苗族、傣族等。
|
西半部
|
地處邊疆、鄰國眾多,居民接觸往來頻繁,民族多元複雜。
|
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
|
東北地區
|
清代以來為滿族的狩獵、畜牧之地。
|
以滿族為多。
|
4.中國人口分布:空間分布不均、密度大小懸殊。
⑴以東北的黑河和西南的騰衝兩地連線為界。
⑵影響人口分布的原因
區域
|
地形
|
氣候
|
經濟發展程度
|
東半部
|
地勢平坦、水源匯聚,利於農業發展,故人口眾多、密度較高。
|
位於季風氣候區,距海較近、雨水豐沛,利於農業發展,故人口密集。
|
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工商業繁忙、就業機會多,因而吸引大量人口移入,所以經濟發展程度較高。
|
西半部
|
地勢高聳、崎嶇不平,不利於農業墾耕,故人口稀疏、密度較低。
|
①距海遙遠、乾燥少雨,因此人口稀疏。
②河谷、綠洲等少數有水源的地方,人口較密集。
|
位居內陸、對外交通不易,工商業發展緩慢,故人口較少,經濟發展程度較低。
|
4-3 中國的人口問題與對策
5.中國人口問題與對策
問題
|
說明
|
對策
|
人口總數太多
|
⑴優點:中國的勞動人力充足、消費市場廣大。
⑵缺點:平均每人可使用的資源相對較少、糧食不足、就業機會缺乏、資源快速消耗、環境汙染等。
|
推動「一胎化政策」。
|
人口組成結構失衡
|
⑴性別比失衡:自西元1990年後失衡現象擴大。
⑵人口高齡化:幼年人口比例下降及平均壽命延長,使老年人口的增加。
|
⑴調整一胎化政策的部分規定,並加強宣導性別平等的重要性。
⑵積極規畫老年福利制度。
|
人口素質偏低
|
各地投入的資源分配不均,使文盲人口眾多,以西南部偏遠地區最為嚴重。
|
普及教育、提高識字率。
|
人口
城鄉移動與問題
|
都市生活機能齊備,就業機會較多,吸引人口移入。
|
⑴實施人口城鄉分隔政策,限制鄉村遷出人口。
⑵一九八○年代以後,沿海地區因經濟改革開放,仍吸引大量鄉村人口違反政策進入。
|
4-4 中國的都市
6.中國的都市
特色
|
說明
|
快速的都市化
|
西元2010年都市人口比例已超過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
|
都市的分布不均
→東多西少
|
⑴東半部:經濟開放主要集中區,沿海都市數量大幅增加,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與渤海灣沿海地區形成都會區。
⑵西半部內陸地區:經濟成長緩慢,人口稀疏,都市相對較稀少。
|